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隱私權這塊遮羞布,李彥宏來揭是一種倨傲有態度

隱私權這塊遮羞布,李彥宏來揭是一種倨傲有態度

朋友圈都熱鬧好幾天了,就連這兩天孫宏斌孫總那一句「我傻X呀?」,都沒能壓下去這個話題。

這個話題,就是本周網上頻頻曝光的百度帶頭大哥李彥宏的那句名言。「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

無論是外界曲解了、誤讀了,還是現場前後語境被還原,總之這番無心之言撩撥起了國人敏感的神經。輿論聲中充滿惱羞成怒,口討筆伐四起。結果連新華社都隨後連發兩篇文章,批評所謂「隱私換便利」的論調。

看似無心的言語,折射出長期以來國內眾多科技巨頭,甚至是互聯網行業對消費者隱私權的倨傲和疏忽。

不告我隱私?那就別用了

誰不用搜索引擎?誰不用手機應用?不用這些似乎真不行。

如今,消費者已經習慣上這些服務,又沒有其他合適的替代品,就算是替換也很麻煩,時間成本、學習成本之類的一股腦兒下來,到頭來,不過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想想還是算了吧。現在想來,這麼多年互聯網企業賣力地「推廣」,又是免費,又是獎勵,只不過是請君入甕。

追究責任?怎麼可能。

且看那些APP應用、網上協議的字裡行間,那滴水不漏、長篇迴環的法律合同,用之前您可是確認過的。

信息不對稱?那更不能怪我咯。

在雲計算和大數據興起的今天,感測器、追蹤器隨處可見,記錄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正是藉著更好提供服務的幌子,很多公司都會肆無忌憚地索取個人的隱私。通過計算分析,這些數據既可以還原一個個真實的消費個體,也是潛力無限的金礦。對於天性追求盈利的公司,守著金礦而不動點心思,確實不容易。

去年10月,虎嗅就曝出百度和莆田系醫院合作從線上擴展到線下實體,推出「百度黃金眼」系統,冠以「free wifi」的外衣用來收集客戶資料等隱私信息。今年1月,百度及支付寶、今日頭條被國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約談,其原因就是相關手機應用軟體存在侵犯用戶個人隱私的問題。

大概是因為虱子多了不咬,「隱私換便利」不過是一些科技巨頭內心的自然流露。百度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家而已,不幸被抓住了「口實」。

侵犯隱私權的企業可以收集到海量的數據,用於自身盈利,其違法成本不過是輿論壓力、行政約談,根本沒有實質性損失。投入產出比真高!

隱私真的那麼不值錢?

再來看大洋對岸的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的境遇,他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3月18日,信息分析研究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濫用5000萬Facebook用戶數據。Facebook因用戶數據保護不力,也被牽連其中,並成為事件的焦點;

3月19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展調查,若屬實,罰金高達2萬億美元(約12.7萬億元人民幣);

Facebook股價經歷了4年以來的最大下跌,跌幅達6.77%,市值蒸發367億美元;

3月20日,Facebook股價跌幅為2.56%,扎克伯格的個人身家當天縮水17億美元;

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願意就Facebook數據泄露醜聞在國會作證;

3月22日,扎克伯格在個人facebook頁面上對該事做出道歉;

3月23日,美國會要求扎克伯格到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作證,解釋有關Cambridge Analytica數據泄露事件,以及Facebook為保護用戶數據和隱私所採取的措施;

3月24日,SpaceX、特斯拉等科技企業刪除Facebook的官方賬號;

3月26日,在要求辭職的呼聲和市值持續縮水的情況下,扎克伯格再次致歉,在9家英美報紙上表明「我們有責任保護你們的信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配得到(你們的信任),」

3月28日,Facebook官網公告已對其社交平台隱私設置工具進行了重要調整,允許用戶可以更便捷、容易地查看和訪問Facebook所儲存的其個人信息,並依照需要進行調整。此外,Facebook還終止了與若干家數據代理商的合作。

隨著這一系列事件的發酵,如今這家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還將面臨德國、印度、韓國等國家的質詢,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廣告業務也將受到明顯衝擊,已有一些小型廣告商離開該平台。

隱私這事,你較真,它就是大事!

作為產品服務的提供商,要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包括個人的隱私權。相比國內的過度寬容,歐美國家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要嚴厲高效地多。政府機構的調查和重罰、知名企業的鮮明立場、金融市場的連續下跌、社會輿論的持續跟進以及消費者的卸載投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壓力。

面對這些壓力,執拗的扎克伯格也不得不低頭認錯、將漏洞的籬笆補好,以獲得社會和市場的原諒。正是高昂的犯錯成本使得歐美國家的企業不敢輕易逾越雷池,個人隱私權利不可侵犯已成為社會的共識。

我們到了該較真的時代了嗎?

反觀國內,過去一年多來,屢次被詬病的拼多多病毒營銷、借拼團砍價之名獲取個人信息,支付寶默認勾選年度賬單,京東等電商巨頭客戶數據被內鬼泄露流出黑市……此類事件屢見不鮮。

當然,不獨是互聯網科技行業,房屋中介、通信、信貸、教育輔導等等眾多行業,套取、倒賣個人隱私的事件也層出不窮。消費者往往只是唉聲嘆氣卻無能為力。真的是無能為力嗎?未必。

前提是:小到每個消費者,大到整個社會都要對隱私權給以應有的重視。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和責任人不姑息遷就,從行政、司法和經濟等方面切實提高犯錯成本,如此才能保護好自己的隱私。

畢竟,自己不重視的事情,別人又怎會在意呢?

(來源:藍鯨TMT網 作者:懂懂筆記)

本文來自砍柴網,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踮起腳尖,仰望星空,尋找那顆屬於你的最亮的星
蘋果壟斷3D感測器技術供應鏈 領先安卓手機兩年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