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食同源有講究

葯食同源有講究

潘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藥學部

潘瑩

掉頭髮要吃何首烏、腎虛要進補枸杞、補血就要多吃當歸……老百姓的養生食譜上,總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電視台熱播的養生節目、網路社交媒體瘋轉的養生秘訣,被很多人奉為「金科玉律」。

人們習以為常的「葯食同源」有科學依據嗎?「食療」、「葯膳」有哪些誤區,讓藥師來為您一一解答。

一、「葯食同源」有療效也有風險

研究發現,傳統上認為有藥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腸菌群結構,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躍程度。如:一個人因糖尿病感到身體不適,多吃點薏仁,身體感覺會好一點。因為糖尿病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給人身體狀況帶來變化。而薏仁能調節菌群結構,使人體的不適感得以恢復。

但是,「葯食同源」實踐也存在風險。第一,「葯食同源」的中藥材,早期被當作葯使用。人們發現這些藥材比較安全,逐漸當作食品。但「天天吃頓頓吃「,是不是絕對安全,這需要認真評估;第二,「是葯三分毒」,中藥也並非完全「無毒副作用」。臨床上,也有長期把中藥材當食材吃而導致器官衰竭的案例。

二、藥材食療三大誤區須釐清

一些中醫專家分析指出,「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誤區:

1.食療意味著可以「盲目進補」。有些人覺得身體虛虧就服用人蔘等,以為可以補氣健體。中醫專家認為,對陰虛體質的人,人蔘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蔘,反而消耗陰津,使癥狀加重。

2. 濫用「藥物食品」。近年來,「海馬酒」、「人蔘」軟糖等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間還有些人自製「藥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認為甘草有益則長期拿來泡茶喝。實際上,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3.懂「葯食同源」,卻不懂得藥物配伍。中藥有「性味」之分,「葯食同源」的藥物都有「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是對立的。如果不懂得藥物的配伍,「寒溫」亂用,不僅不會見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一些正規的藥材經過炮製,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減低,百姓卻不一定懂得炮製方法。此外,還有藥材的用量,超量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這些中藥的特點,盲目食用藥物,將適得其反。」

三、有哪些中藥經過了充分的檢驗論證,

可以作為食材呢?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提供營養,還能療疾祛病。根據藥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中醫典籍《神農本草經》將365 種中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

上品無毒可食用,比如紅棗、人蔘、薏仁等,可以久服。

中品

中品有小毒,經炮製可食用,比如何首烏、麻黃、芍藥。

下品

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烏頭、半夏。

2002 年,衛生部發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丁香、八角茴香、山藥等86 種中藥材在列。2014 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新增了人蔘、夏枯草、當歸等15 種中藥材。以下是可用於「葯食同源的」中藥材明細清單。

藥師提醒,國家衛計委發布的「葯食同源」藥材食材清單,經過了充分檢驗論證,切勿胡亂食用沒有列在清單之內的藥材食材。同時,即使清單之內的藥材食材也要使用對路,這些藥材食材長期食用是否對症、能否達到養生乃至治病的目的,還需要醫生指導。

參考文獻:

1.國衛辦食品函(2014)975號 文.

2.就業與保障.2016,10: 59-6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藥家庭藥師 的精彩文章:

止痛藥,你必須需要知道的123

TAG:解藥家庭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