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在美術館拍照還能幹什麼?

不在美術館拍照還能幹什麼?

這是一篇嚴肅的文章,不介意請繼續:)

昨天等來了這麼久總算想去寫的一個展覽,從展館電梯出來的那一刻心就涼了環境吃掉了所有作品.... 什麼鬼哦~

原來看展覽都是和朋友一起去,邊看邊聊享受周末的大好時光,當這件事情變成一份工作後,我開始喜歡一個人去,這樣不會被人打斷我的思考也不會讓朋友覺得我沒有回應所帶來的冷落。

持續寫了半年,可能原來只是淡淡的覺得如今的展覽沒有十年前經看,真的每一次都很認真的去琢磨,找切入點的記錄方式讓曾經只是淡淡的覺得變成了糟糕,可能我這種沒有權威性的個體發出這樣的聲音會讓人覺得班門弄斧,但我相信只要有人贊同我的觀點那就是可採納的,畢竟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職業都是服務於人本身的。

我的畢業設計探討的是學齡前兒童啟發性公共空間,一個功能性和設計參半的身份專研空間問題,後來轉到了廣告媒體行業對國內宣發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私下又是一個審美一切的人,我所有的經歷讓我對展覽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與感受,我不是空穴來風在傳達理念。

十年前,網路沒有這麼發達,展覽更像一個公開傳達思想的地方,那麼其實能夠看到什麼就足以撐起整個活動,因為你能知道這個消息來到這裡即賺到。如今網路發達到每個人都是一個新聞收發器,可是你會發現媒體在傳播展覽信息的時候賣點還是集中在你來到我們這裡你將會看到什麼很多展覽看看人家發出來的照片就夠了,可以拍美美的照片這個賣點深入藝術展覽宣傳是讓我覺得很亂入的一個現象,在社交媒體對藝術展覽傳播更多的是你這個照片拍的不錯,我也要去拍....網路上都能看到各路藝術家作品,看到什麼真的不驚喜,特地跑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看網上能看到的東西難道只是為了拍照?我不是要聲討拍照不好,是策展方式不夠與時俱進!

過去將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放在一個空間里供大家學習的陳列方式,我覺得應該留給畫廊去做,美術館裡的展出應該是量身定做的,現在有些藝術家確實會為展覽量身定做一件作品然後剩下的也都是歷年創作的作品,這種只能叫回顧展。現在這個時代宣發物料和展覽以及作品應該更緊密沒有邊界,整個時代的趨向是更複雜同時又很便利,扁平化的生活需要立體的調動才能更好的產生體驗效果。市面上的展覽讓我失望到麻木,才會出現最近的兩篇不同以往的推送。

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展這篇確實是物理上不存在的因為是我杜撰的,倒不是為了欺騙製造假象,我只是想通過這個方式得到一個結果,藝術家是誰?其實不重要,國外那麼多大牛藝術家來華展覽巡演的時候不是媒體說他們厲害誰知道他們厲害?當年剛有打口碟的時候誰不是看封面漂亮就買誰?通過各渠道發布後得到的反饋挺好的,積極的調動了大家的好奇心,想被邀約或者如何獲取邀約成為少數人群是被問到最多的,還有一群人很認真的在跟著我的文字感受整個體驗過程,說明儀式感是很受用的一件事情,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與電腦作伴這是時代特性,當一個不怎麼需要過多功能就可以工作的時代,引導觀眾調動各器官運作是一個輪迴,世界就是這麼兜兜轉轉,所有事情只需要你躺著就能幹的時候,不可以躺著就變得異常刺激。19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福樓拜說過:

「越往前走,藝術會科學化,同時科學也會藝術化。科學與藝術就像不同方向攀登同一座山峰的兩個人,在山麓下分手,必將在山頂重逢,共同奔向頂峰。」

較少的一部分人會關注我假設的幾個關鍵作品上,這就很有意思了,作品似乎並不是大眾在乎的重點,成為少數群體被特殊對待,不一樣的體驗儀式是大家願意買單,在未來可能我們需要買單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感官產品。

第二篇美術館裡的平行世界,這篇的粉絲數量的轉化效應是從來沒有過的,用倒敘的手法比較簡單的描述了整個臆想出來的可執行宣發流程,基於上一篇的虛擬嘗試這篇我公開告知就是杜撰的,將我設想的一種展覽形式已遊記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就和看前面真實落地的展覽一樣,邊界模糊化的參與度一定是未來的趨勢。最近不就有個在美術館拍電影的展覽,一天一條片子,可是我看了一下觀眾拍的照片,說是拍電影但其實只是用了美術館的場地搭景拍片,如果要賣在美術館拍電影這個噱頭,側重點應該是編劇內容上,搭景這個把噱頭整個的弱化掉了,有點可惜。

今天這篇10分嚴肅,就醬。

*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

請 留 言 獲 取 授 權 原 創 內 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RANGGGER 的精彩文章:

TAG:STRANGG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