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養生不去濕,一切都白談!5個簡單方法,排出一身濕氣,更健康!

養生不去濕,一切都白談!5個簡單方法,排出一身濕氣,更健康!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濕氣有4種,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氣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肥胖,哮喘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白帶異常,瘙癢竟然也與濕氣有關。

現代人熱衷於養生,補品保健品不離手,但是體內濕氣不除,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所以,養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體內的濕氣,否則一切都是白談!

如何判斷,你是否濕氣重,需要祛濕?

下面15點,滿足的越多,說明濕氣越重,對照看一看吧!

1、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

2、食慾不好,容易反胃、噁心,消化不良。

3、常常覺得呼吸費力,胸悶!

4、常感心煩意亂。睡眠質量不好,稍有動靜就會醒過來,或突然莫名地醒過來

5、身體發沉,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沒有精神,頭暈。

6、眼睛容易疲勞、酸痛,或視力減退

7、頭髮才1~2天沒洗,就油膩膩的,有頭屑。

8、面色發黃、發暗,油膩,泛油光。

9、口乾、口苦,口臭,有異味,泛酸

10、牙齒比較黃,沒有光澤。而且牙齦色紅,口唇也偏紅

11、愛出汗,而且汗味重、體味大

12、常覺得身體發熱,皮膚髮燙,尤其是手腳心愛發熱出汗

13、大便燥結或是黏滯不爽不成形;小便短黃

14、皮膚起痘,長斑,濕疹,瘙癢,蕁麻疹反覆發作。

15、肥胖,有小肚子,游泳圈。

5個簡單方法,排出一身濕氣,更健康!

方法一:喝健脾去濕茶

用具有健脾祛濕效果的食材,做杯茶飲,每天喝,是既簡單又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

送你2個有祛濕效果的小茶方,可以自己動手做,每天喝一杯,幫助你排濕毒!

方一: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排毒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濕、排毒,效果顯著,可長期飲用!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止瀉祛濕,補助脾胃,也可以清暑利濕,改善拉肚子的情況。

陳皮可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泄瀉等症,常與茯苓等配合應用。

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方二:蒲公英玉麥須茶,利水、祛濕、泄熱、消腫

食材:玉麥須1g,蒲公英根0.5g、玉竹根0.5g、玫瑰花0.3g

做法:將蒲公英根洗凈,烘乾炒製成茶,備用;取玉麥須,洗凈,烘乾,備用;玉竹根洗乾淨,蒸煮後晒乾,炒製成茶,備用;野生玫瑰花瓣自然陰乾,備用;按照方子比例,全部碾碎後,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玉麥須,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利水、消腫、泄熱,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減少頭髮皮膚出油,消除小腹贅肉等有效。

玉竹根,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清理體內垃圾,延緩衰老等作用。

玫瑰花性溫,可中和配方的寒性,使得此方不溫不燥,適合更多的人飲用。

方法二:刮痧散熱祛濕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

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濕。

具體操作方法是:

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方法三:泡腳

花椒水泡腳

中醫認為花椒又祛濕、驅寒的功效。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濕除燥的功能通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改善女性宮寒的體質。花椒有殺菌止癢的功效,使用花椒泡熱水熏洗外用,能夠緩解婦科炎症,消炎殺菌。

用一個棉布包,準備好一定量的花椒,然後將花椒放進包里,繫緊之後就可以放入水中開大火煎煮,要將花椒的藥效完全融入水中,然後就可以泡腳了,泡腳的過程當中可以不停的放入花椒,時間大概10~30分鐘為宜,身體微微出一點汗就最好了。

生薑泡腳

用熱姜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濕、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生薑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方法四:運動

運動排汗能去濕氣,每天堅持運動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提高體內的水分代謝,幫助排出體內濕氣。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出汗越多對祛濕越有利,大汗反而會傷身,還有可能會導致電解質紊亂,或者人體潮濕容易發生感冒或者出現抽搐,對健康不利,所以需要適當的運動。

並且,春天運動鍛煉,以有養運動為主,還要注意預防著涼,及時擦乾汗水,換掉濕透的衣物!

方法五:按摩身體有2個「祛濕口」

1、肘窩——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取穴,在手肘關節的彎曲凹陷處。

中醫認為,大腸經的濕濁之氣都聚集在曲池穴。按摩曲池穴可以治療上肢癱瘓、肩肘關節疼痛、高血壓、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等。

2、膝窩——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出口,如果這裡被堵住,濕氣就很難從身體排出,關節炎、腰酸背痛等疾病就會發生。

平時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師雪姐姐 的精彩文章:

血栓到底長啥樣?一個小動作,每天做一做,疏通血管、防血栓!
喝酒者:春季養肝正當時,做到「十個一」,還你一個好肝!

TAG:營養師雪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