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點畫的秘密:從「一畫開天」到「永字八法」

點畫的秘密:從「一畫開天」到「永字八法」

案:2018年2月23日,「紀念2018平昌冬奧會暨殘奧會 韓中日書藝展——東亞筆墨的力量」學術研討會在韓國首爾舉行。這裡刊發中央美術學院劉彥湖教授的講演綱要。

點畫的秘密:

從「一畫開天」到「永字八法」

劉彥湖

一畫開天

石濤 《畫譜》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

這開天的一畫,是劃破鴻蒙的一線天光,是從無形的混沌中開天闢地的大創造,有此一畫則天地萬象由此生矣。

這一畫,即是中國書法(漢字)的點畫,也是中國繪畫最初的一筆,是中國人造形的初機,是一陰一陽之道。

商周墨跡與筆順的發現

商代陶片上的墨跡

商代 陶器上的朱跡

春秋晚期 候馬盟書

蝌蚪書、古文

中國書法史上的蝌蚪文或者古文,一向認為是文字之祖,這是沒有看到先秦墨跡的一種猜測與想像。

事實上,從我們所見到的商代墨跡,到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以及後來大量的戰國簡牘,可以清楚地知道,上古既有筆墨,所謂科斗,不過是書寫者強調了點畫的起訖。

點畫有了起訖,也即意味著規定了點畫的方向性。

點畫有了明確的方向性,也就建立起文字書寫的筆順。

這是文字由象形的繪畫性向符號的書寫性轉換中很重要的一步。

元代吾丘衍《學古編》:

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科斗書者,倉頡觀三才之文,及意度為之,乃字之祖……

唐代張懷瓘《書斷》:

古文、科斗者,即古文之別名也。

商代 宰豐骨匕記事刻辭

戰國 楚簡

一條幾何意義上的直線,提示了兩端均等的方向性。

頭粗尾細的科斗筆法,則把兩端均等的方向性轉換成由粗端指向細端的惟一的方向性,即規定了點畫的起與止。

這就是筆順的發現。

篆引筆法、行列有序:

漢字結構與空間的秩序化建構

商王賓中丁?王往逐兕 塗朱卜骨刻辭

商 司母戊鼎銘

與先秦的墨跡並行的是銘刻體,包括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兩周青銅器銘文。

銘刻體的篆書與墨跡所不同的是,點畫由頭粗尾細的蝌蚪文筆法進行了線性化的改造,商末至周初的金文,點畫還保留一定的起筆重收筆輕的書寫狀態,至西周中期勻圓整潔的線條化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形成了我們稱之為篆引的筆法。

這種筆法配伍著行列有序的行款,為漢字的結構與空間秩序的建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西周早期 大盂鼎銘

西周中期大克鼎銘(局部)

西周晚期 頌簋銘

行列有序的行款,就是最初的九宮格,是對文字外形進行規約,而篆引筆法的線性化,是對文字內部空間與結構的秩序化建構。

這是中國文字由隨體詰屈的象形文向方塊字發展的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步。

篆引的筆法,也成為後世的中鋒用筆的核心,這是自古及今最重要的一種古法用筆。

秦漢以降分書筆法的產生:

點畫的增殖與筆法表現力的拓展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以泰山、嶧山、會稽、芝罘、琅琊台等為代表的封禪刻石,把兩周享於宗廟的禮器銘文拓展到天地山川中的豐碑巨制,文字形體開始展大,再到後來的漢代畫像石題記,碑額篆書,文字筆畫也隨著字形的展大開始增殖生長,點畫不再是纖細的線性,而逐漸佔據一定的面積,成為塊面的形態。

點畫與空間,也常常發生逆轉,點畫的膨脹擠壓了內部空間,比如漢代的滿白文印章,點畫是方整的,而空間變成了細細的線條。

這時一種新的筆法誕生了,那就是與篆引筆法相對,後世稱之為方筆的分書筆法,古人稱之為折刀頭。

其代表作品有:《張遷碑》《鮮於璜碑》《白石神君碑》《天發神讖碑》《爨寶子碑》,以及大量的魏晉北齊的碑額等。

東漢 張遷碑額(局部)

東漢 白石神君碑額(局部)

東晉 王閔之墓誌(局部)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楷書產生之後所建立起來的書法理論,這個時代五種書體都已完備,雖然楷書距離最初的象形文字已經相去甚遠,但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總是試圖使文字的書寫與自然萬有建立起有機的關聯。

四體書勢與永字八法,即書勢與筆勢,可以視為古代的書論家們在字體結構與點畫形態兩個層面上賦予文字與自然萬有建立起這種關聯的努力與想像,使中國的文字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

晉 衛夫人《筆陣圖》

選自《中國書法大辭典》

選自《中國書法大辭典》

餘論:

古法用筆與刀筆相師

永字八法以後,後人對點畫形態的描述儘管紛繁複雜,但是推究中國書法的古法用筆,無外乎篆引筆法的圓筆與分書筆法的方筆。

以鍾張羲獻為代表的書法名家,他們的筆法無論怎樣的豐富多變,仍與篆分古法用筆相去未遠,這是後世的經生筆法和為包世臣所詬病的唐以後中怯的用筆所無法比擬的,經生筆法與中怯的用筆可以看成是篆分古法的減省與缺失。

鍾張羲獻為代表的時代,是中國書法史上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沙孟海先生曾著文探討過碑刻的寫手與刻手的問題,啟功先生也有過「透過刀鋒看筆鋒」和「一生師筆不師刀」的主張,他們的主張和論述都是有理有據的,但問題是他們共同的潛台詞是所謂好的刻手如何能忠實傳達出寫手的筆意,而沒有推究鍾張羲獻這些名家的筆法表現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通過以上從先秦到漢魏筆法的考察以及篆引筆法與分書筆法的確立,得知銘刻體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篆引筆法和分書筆法既可以看成是對於墨書筆跡的規約,也可以看成是對於筆畫形態表現力的拓展,筆法形成的過程是墨跡與碑刻不斷相互影響、相互師法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刀筆相師。

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10號望京SOHO

塔1C座1208

往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棲霞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棲霞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