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需3偏方,貼敷3穴位,讓你徹底遠離風濕性關節炎,快存!

只需3偏方,貼敷3穴位,讓你徹底遠離風濕性關節炎,快存!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覆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徵。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相當於中醫的痹證。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之痹證,《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精氣內虛,外邪趁虛侵人體,正如《證治匯補》言:「由元精內虛而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久而成痹。」痹證之治療,當宗林佩琴所言「三痹各有所勝,用藥以勝者為主,而兼者佐之」,風盛行痹治用防風湯加減,寒盛痛痹方用烏頭湯加減,濕盛著痹選用薏苡仁湯加減,風濕熱痹可選宣痹湯加減,濕熱傷陰之痹則選《金匱要略》治療風濕歷節之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肝腎虧虛之痹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另外痹證日久「邪留經絡,須以搜剔動葯」(葉天士語)為治,臨床多用蟲類搜風通絡止痛之葯,如地龍、蜈蚣、水蛭、穿山甲等深入隧絡,攻剔痼結之「敗痰凝瘀」。痹證病久纏綿反覆,故而治療「當圖緩攻」,切記峻葯傷正。

風濕性關節炎3偏方:

風濕性關節炎藥物貼敷療法一

貼敷部位:神闕穴。

藥物組成:附片、木香、炒吳茱萸、馬蘭子、蛇床子、肉桂各12g,生薑汁適量。

製備方法:將前6味葯共碾成細末,裝瓶備用。

操作規程:用時取葯末6g,以生薑汁調如膏狀,敷千臍內,外蓋以紗布,膠布固定。

操作間隔: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行痹(風濕性關節炎)。

主治:痛痹。

風濕性關節炎藥物貼敷療法

貼敷部位:神闕穴、命門穴。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白芷、陳皮、蒼朮、厚朴、半夏、麻黃、枳殼、桔梗各3g,乾薑、桂枝、吳茱萸各1.5g,羌活、獨活各6g。

製備方法:藥物共碾成細末,儲瓶備用。

操作規程:用時將葯末攪勻,攤塗於布上,每貼重20~30g,貼於神闕穴及命門穴。

操作間隔:每3日更換1次。

主治:痛痹。

風濕性關節炎藥物貼敷療法

貼敷部位:患關節處。

藥物組成:川烏、防風、白芷各30g。

製備方法:共研細末。

操作規程:略加開水,趁熱調敷痛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老人關節疼痛。

風濕性關節炎2誤區:

誤區1:骨關節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專家解析:醫學裡所說的炎症包括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和無菌性炎症兩種。感染性關節炎除關節疼痛、腫脹之外,往往合併有全身發熱等癥狀,血常規等血液指標也會有所變化。嚴重者可外敷萬絡佰股通,緩解九成以上患者,大部分中老年人的關節炎屬於退變性或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也能緩解癥狀,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沒有效果,長期用藥還會引起細菌耐葯、真菌感染等。

誤區2中藥治骨關節炎副作用小

專家解析:中醫學將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癥狀,稱之為痹證,也就是西醫學所稱的關節炎。中醫採用辨證施治,通過通經絡、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可有效緩解癥狀。但少數治風濕病的中藥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肝腎功能損傷,應在醫生指導

風濕病的外來之毒熱毒煎熬,津液停滯,血凝為瘀,釀生痰瘀

熱痹日久,熱毒耗氣傷陰。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血凝為瘀;陰虛則津液虧耗,無以充濡血液運行,亦可致瘀。氣虛津液失布,停滯為濕。濕邪得熱熏灼,凝聚為痰。痰濕互結,隨氣機無處不到。痰濕與瘀血結聚,在外停留於膚腠肌理,在內深入至骨骱經隧,終致根深蒂固,纏綿難愈。而且一旦痰瘀阻滯,則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阻於肌腠,

,肌膚失榮,則皮膚紫黯;結於筋骨,留滯骨節,則見關節腫脹、結節、畸形、屈伸不利,甚至變形等;痰瘀不散,結毒於腎,與熱相合,影響下焦功能,阻塞水道,則形成石淋、癃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節炎 的精彩文章:

如何預防膝關節炎?膝蓋的日常護理要點,看看專家怎麼說!
膝蓋有怪聲是不是關節炎?咖咖聲分4種,練對肌力助改善

TAG: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