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女軍事新聞工作者的獨白:至少,我有了仰視的方向

一位女軍事新聞工作者的獨白:至少,我有了仰視的方向

至少,我有了仰視的方向

田霞(代序)

在我珍藏的採訪本里,有關人物的採訪是最多的,僅文字記錄就有數十本。寫成的人物專訪也是最多的一類文體,並且有一些獲得過軍內外的各種獎項。這些對我而言都已是模糊的記憶,唯有那厚厚的採訪本讓我格外珍藏。我把它塵封起來輕易不去碰它,但每每掀開一頁,都是記憶猶新。令我怦然心動。每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是那樣清晰可見,它常常讓我思緒難平,激情滿懷。

多少年來,隨著採訪人物的豐富,我的筆不再顯得青澀,我的思想不再顯得稚嫩......

我想,是這些人,這些人的故事,清澈出一條屬於我的人生之路。雖不曾時常翻閱,但這些人,這些人的故事卻無時無刻不在守護著我的靈魂,影響著我的思緒,引領我走向精神的殿堂。

感謝文字,感謝我的被訪者。

在被採訪的人中,我有幸直面一些部隊建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他們對軍隊建設的嶄新思路和對未來戰爭的考量以及對軍人職業的理解,讓我驚嘆不已。我在努力地聽,努力地想,努力的懂,儘管有時我常常有踮起腳,拚命地仰視仍舊達不到的緊張和恐慌,但這樣的緊張和恐慌,催我去讀書,讀未來戰場,鼓勵我學哲學,學辯證思想。這樣的採訪能夠讓我寫出還算得上有價值的報道。對我個人而言,我獲得的是我的同齡人難以目及到的一種境界和視野。至少,我有了仰視的方向。

被採訪者中有,有一批空軍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是空軍部隊的中堅力量,從他們身上你能感受到那種把個人的生命與空軍建設融於一體的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那種植根在心而無法更改的神聖情懷。這讓我讀懂了責任重如山的真正內涵。

我被感動,也被感染。

我還採訪過許多飛行員,與他們交談,與他們一同走進訓練場,也期待著他們贏得明天的戰爭。因而,我對「英姿」二字有了準確的認識,那便是和偉大的事業緊緊聯在一起的奉獻犧牲的英雄氣概。

我清晰地記得曾採訪過的一位軍事學教授。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在風沙戈壁從事科研20餘年,他的一句「人斷了升官發財的念頭,幹什麼都輕鬆」,讓我一下子理解了他人生的精神支點。如同一盞燈照亮了我的視野,讓我能夠比較清楚地辨美醜、知善惡,明是非。當然,那屬於靈魂深處的東西。

我的筆下也活躍著一批激情滿懷的藝術家,他們用美好的作品擁抱黨的事業。還有一群奉獻軍營,紮根邊疆的青年軍人。這樣的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無法以年齡而論,卻可以以生命的質量和人生的價值去解讀。

我尊重他們,仰視他們。

因為採訪,因為有了這樣的採訪對象,我見到了高尚和美好;也使我有機會與無數美好的心靈對話;也才有了我對英雄的認識和崇拜。對於英雄,我願意永遠保持這樣一種仰視的姿態。

感謝,我曾採訪過的人們,這是您的給予。

編者按

初春3月,春意盎然,在廣大軍事新聞工作者積極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熱潮中,2018年第三期《軍事記者》特別策划了《行進在強軍路上的女軍事記者》專題,組織回放了軍隊5位女軍事新聞記者在新聞路上的前行足跡,藉此向所有女軍事新聞工作者表達「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節日問候和崇高敬意。在這裡我們轉發其中之一空軍女新聞工作者田霞撰寫的文章。

文風與文化擔當

轉自2018年3月《軍事記者》第三期

田 霞

作者簡介:田霞,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系。歷任空軍報社記者,副處長、處長,空軍報社副社長、主任編輯。空軍大校軍銜;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擔任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評委,第21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新聞專欄、通訊社初評評委。中國作協會員。

先後獲各類獎項百餘次,其中獲全軍、全國獎項數十次,包括《黨確認您》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新聞獎一等獎,《走近空軍水兵系列報道》獲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一等獎;《三個軍人的淚光》《信仰的高地》連續兩屆獲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獎一等獎;《天驕》獲全國第七屆冰心散文獎;《我與人民空軍共成長》獲全國報紙副刊專欄獎一等獎。

《親吻你,這片紅土地》《致英雄記憶》《女兵故事》《滇西高原秋正濃》等獲獎作品及數篇見報文章被收入各類書刊,選入中國作家網美文。

著有《致新戰友——答問150題》、新聞通訊集《彩雲追月》等,其中《追夢路上與你相逢》一書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身為軍事新聞戰線的一名女新聞工作者,在數次重大戰役性報道和日常新聞報道中,我深感清新、樸實、紮實的文風帶來的持久生命力。不斷感悟文風的魅力與文化力提升緊密相連,以及作為一名媒體人改進文風、推動核心文化力發展的責任。

聚焦基層一線,踏訪駐守在祖國版圖邊防一線的空軍基層連隊,與戍守邊防官兵一同體驗大霧瀰漫,蚊蟲飛舞;走近空軍水兵,一起出航執行任務,在搖曳的船艙里吃碰飯,坐在小馬札上列席基層連隊班務會。難忘的一個個瞬間,不僅是記憶收藏且歷久彌新,更是一名女軍事新聞記者的信念方向和不可更改的聖神情懷。

詮釋者——改進文風的使命擔當

文風,是文章通過體現思想作風,通過認識採訪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和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文風,是軍事新聞宣傳事業貫徹落實「走轉改」精神的重要落腳點之一;文風,對於軍事新聞工作展現特色、體現時代要求、完成文化使命擔當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否處於全媒體時代,用思想說話,用得體的文字發聲,用樸實的文風詮釋新聞要素背後的真相與內涵,打造真正的「大眾傳媒」,是每一名媒體人的職業使然和不懈追求。因此,作為一名「詮釋者」,改進文風對推動文化力的意義可以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

實現媒體引領力。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豐富、在豐富中升華,媒體人不能受困於日常工作新聞報道的瑣碎反覆,不能止步於對工作任務的簡單記錄,而是在每個重大事件的每一個重要歷史節點上都責無旁貸地衝鋒在前,擔當起部隊發展建設的瞭望者、官兵精神高地的守望人、詮釋者、領跑人的責任。作為文化載體的媒體,傳播新聞信息同時,一方面正確引導輿論,一方面起到引領主流價值觀,實施指導和提供服務的作用,要處處體現它的引領能力。

激發媒體拓展力。著名的新聞人梁衡曾說:「記者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粗略分有:傳播責任、政治責任、文化責任。記者傳播的信息將隨時積累為文化,進而沉澱為歷史。」「拓展」一詞猶如「生命」的充實,改進文風,猶如為媒體輸送新鮮的血液。當形成特定獨有的文風後,可以幫助媒體拓展平台,擴大傳播的有效渠道,提供為讀者服務的有效途徑,在拓展、延續「生命」的過程中,文風也得到不斷改進,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在《三個軍人的淚光》中,我們選取了和平時期,普通百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生活話題與之作對比烘托;以顛覆慣性思維的視角,捕捉到的正是這些流血流汗不流淚的鐵血軍人柔情的瞬間,而淚卻是官為兵,兵為官,基層官兵之間因為幸福而灑。在尋常百姓生活中最普通甚至不覺的幸福,對邊防線上的軍人卻是異常珍貴。這樣一個小選題恰好吻合在強軍興軍的大主題上。

提升媒體競爭力。有一位作家曾說過:好文字是樸素中的華美,喧囂中的寂靜。從閱讀到「悅讀」,是一次思想性的提升與變革。吸引住「眼球」,成為有競爭力的媒體,其新聞必定是密切聯繫群眾、敢於直面問題,詩情畫意中展現鋒芒的。「漂浮」在群眾之上的文風,其思想必定是難以「落地」,便無法實現媒體社會職能的現實需要。因此,可從新聞性、思想性和文字的文化表達方面形成合力,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比如《強軍路上與你相逢》採用的是第二人稱,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性特別突出了與基層的親近感:比如開頭:

請原諒,沒有記住你的姓名。只記得:你是那個散發著青春激情的士兵,向我講述軍旅路上5次格言更改的心路歷程和成長。只記得:你是那個在船艙里坐在馬紮上組織召開班務會的帥氣班長。只記得:你是那名行進在鏗鏘的隊伍中,有著深邃而智慧的雙眸,永遠向著前方的優秀指揮員。

創作者——改進文風的現狀考察

依據新聞事實,對新聞要素、資源和背景進行整合,力圖讓新聞事件精準地、如實地、有效地從傳播至受眾,而這一過程可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加工」「創作」。常常聽到業內人士說:「機關報要克服機關化。」作為「把關人」和「創作者」,改進文風,可以有效避免報紙機關化、小眾化。本章節內容我以《空軍報》的副刊為例。

觀念創新:副刊陣地再挖掘。副刊是報紙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正刊一起,承擔著傳遞信息、發揮指導作用等重要功能,也憑藉清新、活潑、高雅等特點,體現其獨特的感染力,也是獲得讀者歡迎的內在原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副刊是孕育、傳播文化的舞台。我認為「以文化襯托新聞、以文化渲染新聞」才是副刊與正刊的最佳契合點。

近幾年來,《空軍報》副刊充分發揮了「新聞的延伸、主旋律的配音」的特點,既承擔著「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又起到引導輿論、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戰鬥力的重要作用。2010年春節,空軍女飛走上春晚舞台,宣傳了空軍文化,宣傳了空軍。我們及時組織采寫了《謳歌藍天上的赤誠奉獻》一文,並組織了文化副刊,憑藉實在的內容、大量的信息和樸實的文風,受到基層官兵的普遍歡迎。

手法探索:策劃意識無處不在。文化的力量是宏觀的、潛在的、間接的,並非立竿見影的,但又可能成為廣為流傳的、繼承的。在組織《空軍報》副刊稿件的采寫和編輯工作中,我意識到副刊版面的主題之魂,需要通過每一篇文章來合力體現,而每一篇文章的構成、其文風的特徵至關重要。在慶祝國慶60周年和空軍成立60周年的紀念性報道上,我依託《空軍報》組織了《我與人民空軍共成長》徵文活動。此次活動得到了空軍老英雄劉玉堤、老紅軍方槐、新時代試飛英雄李中華等一批人民空軍發展史上有過特殊經歷同志的關注與參與熱情,既憑藉真實、鮮活的內容吸引讀者,又以新穎的形式「包裝」贏得讀者,形成了強勢效應。

內容致勝:美麗的外殼與內涵。通常,我們會從工作需要、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出發,判斷一個新聞事件的總體價值。無論寫什麼、怎麼寫,文章都緊緊圍繞著「內容」而存在。內容是血肉,分析近年《空軍報》副刊的文章,在前後對比中不難發現,副刊作品更是作者乃至編輯思想品位、文字修養、道德品德的集中體現。例如,2009年至2010年,《空軍報》連續推出「空軍文化坐標巡禮」系列報道,反響深遠。15期文化副刊以「大文化」「大視野」挖掘身邊的文化坐標,以空軍文化之特、空軍文化之魂「掃描」了空軍部隊文化建設全景,堪稱副刊空軍文化系列「收藏品」。

遠征者——改進文風的啟示思考

我一直認為,媒體人要學會在紛擾中沉寂靈魂,以政治家的眼光辦報,緊跟中心、圍繞大局、服務官兵,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用文化的站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使命,文化的平台,彰顯著文化的力量。《空軍報》在形成特定的品味與風采,好看、耐看的基礎上,尊重讀者、留住讀者,才得以發揮喉舌作用,解決立場和價值觀問題。

近年來,《空軍報》在不斷的實踐中,眼光長遠了,思路開闊了,創新大膽了,實現了一次次突破,越來越意識到文風的改進與文化擔當的密切聯繫,並得出以下啟示:

格調鮮明。日趨明顯的分眾化傳播,讓我們感受到在一個新聞版面中,兼顧不同受眾群體,不能完全是「天籟之音」,也不能全是「下里巴人」。思想品味也有受眾之分,文風的格調也要有針對性地區別對待,既要「典雅」,也有「通俗」,而這裡的「通俗」「典雅」是針對文章的思想站位而言的。任何一個新聞作品,都源於新聞事實本身,但又要超越新聞事實。新聞事實很可能很快被讀者遺忘,但記者開口說話、落筆成文、採擷畫面時,都是思想的表達與使命的呈現。思想有多深,視野就有多開闊,心靈就有多美,情感就有多純,信念就有多堅,作品就有多鋒芒。正是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是傳統媒體面對具有「海量」特徵的網路等興新媒體的區別所在。

個性彰顯。在還原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新聞事實的過程、情節、結果、時間、場景、人物、語言、數據,越生動、越真實,就越有個性,越受讀者歡迎。這個「個性」的本身一部分由新聞事實決定,而另一部分則來源於事件之外的種種因素。因此,採訪的作風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寫作的文風。在原汁原味的一線採訪中,接近「泥土」和「草根」的味道,則意味著要走進官兵的內心,與他們的靈魂相遇,進行思想的交流,才能擁有豐富的素材,也更容易調動讀者的積極性,搭建好這個平台,讓文化「流動」起來。在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中,採訪先有個性,語言才有個性、思想才有個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俗話說「特色贏得讀者」,「走轉改」讓創作的源泉豐富不斷,是「特色」的來源,也保證了樸實文風的一如既往。

基層在心中,新聞在路上,我們在追求。我曾在《歲月曾經抵達過》文中寫到:作為一名從事黨的新聞輿論宣傳的軍事新聞工作者,越發感覺到,堅定信念,才會有堅定的精神方向。基層在心中,新聞在路上,我們在追求。或許我在追求一種精神的海拔高度,雖力所不能,但我仍然向著那樣的方向和高度跋涉。

永遠追隨時代,為時代的前進擊節而行;踏著強軍的鏗鏘步伐,用手中的筆,心中的愛,禮讚這個時代,謳歌時代潮頭上的精神之美,才會有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民族,無愧于軍隊新聞宣傳戰線的一名戰士,也無愧於自己的文字和篇章。

關注微信訂閱號了解更多:中國空軍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空軍網 的精彩文章:

時空零距離,我們與兩會同行!

TAG:中國空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