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美貿易戰將引爆中美科技戰?

中美貿易戰將引爆中美科技戰?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中美兩國「戰亂」之下,將有可能直接影響到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各個行業的局勢,屆時,我們的技術力量是被壓制還是激化升級?

鈦媒體作者丨歪道道

中美貿易戰拉開架勢後,繼22日全球資本市場應聲大跌,27日晚美股受累於科技股遭拋售,再次尾市急跌,而港股隨外圍低開,舜宇、瑞聲雙雙走低,騰訊偏軟。不過隨著26日美國財長姆努欽表示,中美正在進行頗有成果的會談,A股率先迎來反彈,這可能也要得益於「影響不大」的主流聲音。

貿易戰走向和談還是撕破臉皮,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在外界輿論備戰的氛圍下,認清戰事擴大帶來的影響,理應是最起碼的前提。畢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向來是貿易戰難以避免的後果,一旦中美正式「開戰」,這一陰影下的上市公司,估計還能硬撐著「樂觀」的純屬少數。

而這兩國「戰亂」下,中美科技及互聯網巨頭難免又要開始一段不同以往的商業斡旋,甚至事態擴大後,將有可能直接影響到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各個行業的局勢,屆時,我們的技術力量是被壓制還是激化升級?

現在的劍拔弩張可能只是

貿易戰的前奏

川普一意孤行、我國隨即強勢喊話,雙方劍拔弩張的氣勢,預示著這場貿易戰已經不可避免。雖然群情激憤,國人一副勒緊褲腰帶、甚至不買美國貨的架勢,但有一點需要明確,就目前中美兩國公布的徵稅商品目錄來看,這可能只是貿易戰的前奏。

在列出的清單中,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等,實施加征關稅行動。

這份清單直觀透露出兩個問題,一則,川普的目標對準了中國高新技術行業,同時這部分也是中國2025製造的發展主要內容。換句話說,我們鼓勵與外資企業展開合作,或者直接併購獲取核心技術,從而打通我國製造業通往產業鏈中上游的路徑,而美國只是想遏制這種趨勢,這也是發動這場貿易戰的核心目的之一。

二則,川普還不敢觸碰佔美國進口比例最重的個人消費品,因為在所有中國對美出口額大於50億美元的消費品領域裡,中國所佔份額都大於三分之一,若進一步提高關稅實際上將等同於向消費者徵稅,這可能是美國民眾不能允許且可以直接反對的,畢竟美國是民主國家。

與之相對地,我國終止減稅的商品其實也沒有觸及到美國的腹地。

比如大豆。美國超過六成的豆類出口至中國,但這項貿易卻僅佔中國消費量的12%左右,若是「戰事」緊張,我們選擇的報復性關稅必然包括大豆。所以說,其實目前中美貿易戰存有很多緩和的餘地。

值得注意的一點還有,雖然川普相當任性地打起了貿易戰,但美國國內在國際貿易領域給予總統的授權,實際上有諸多限制。比如「最多150天,最高為15%的關稅,或者實施進口數量限制,或者同時採取上述兩項措施」,而川普大選時「向中國產品徵收45%的懲罰性關稅」的承諾,本身就不在合規範圍內。

當然這兩份清單的對比,其實還是暴露了基於國內經濟現實,我方存在一定弱勢,畢竟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等產品領域,由於門檻較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國的新市場,而美國出口的堅果、豬肉卻可以轉移到別國。但我方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舊有一戰之力。

在最壞情況下,美國可能會對包括服飾和科技產品在內的各類中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而我國自然也會將目標轉移到半導體製造、智能手機、汽車零件、信息技術等各個領域。若是如此,必將導致中美科技及互聯網公司之間產生新一輪的力量博弈,屆時,哪些行業可以背水一戰?哪些公司又首當其衝或幸免於難呢?

更核心一點,這場貿易戰的代價究竟會轉移到誰身上?

蘋果與亞洲供應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對我方而言,美國在華有龐大業務及利益關係,或是渴望進入我國市場的科技公司,或許是牽制美國的最大槓桿,當然相應地,這部分企業也可能是貿易戰的直接「犧牲品」。比如蘋果,在全球估值排名靠前的行業巨頭中,中美兩方多以提供互聯網服務為主,像騰訊、谷歌等公司,不會受到關稅直接作用,最多是被美方阻止海外併購,所以,蘋果擁有的潛在威脅反而最大。

而且不管中美兩方如何動作,所引起的連鎖反應都有可能波及到蘋果。

一方面,川普打貿易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企業赴美投資、增加就業,如果加稅的範圍不僅僅針對大陸,蘋果的生產成本將大大增加。舉個例子,鴻海精密佔到蘋果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加征25%的關稅,蘋果來自這些供應商的成本將會上升22.7%。而且像海力士這種二級供應商,通過影響英特爾進而也會轉嫁到蘋果身上。

而我國一旦反擊,本就受華為威脅的蘋果,在國內市場的處境估計會更為艱難。但這種情形對我們來講未必是好事,一則,以蘋果的業內地位,它一定會向供應鏈施壓,藉以轉嫁高昂成本,換句話說,像富士康這樣的亞洲供應商,有可能是這場力量博弈中的最底層,一旦其利益受損,將直接影響上萬人的就業問題,這是整個國家都難以承受的結果。

二則,蘋果在中國受限、華為也將被美國壓制,這是不是意味著三星將成為最大受益者?若是如此,倒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倒逼國內半導體升級,可能嗎?

除了蘋果,英特爾、高通、美光和博通這美國四大半導體巨頭,因為要仰賴中國的市場,所以如果美國繼續強勢引起我方激烈反撲,這一美國對外輸出最成功的行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而且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1/4的晶元出口流向中國,但相反地,這僅佔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的3.8%。

這背後看似我們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只要能從本國或其它國家找到代替品的話,但實際上這一可能性需要直面和跨越的,是我國長久以來在智能產品產業鏈上的長期短板。

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2016年本土晶元自給率為25%,且預計未來三年自給率仍不到30%。以智能手機行業為例,僅高通一家就通吃國內中高端晶元市場,而海思和展訊的晶元出貨量市佔率大約為5%和7%。

若是貿易戰波及晶元進口,在中低端市場上,國內手機品牌或許會將聯發科作為替代,但像小米這樣用慣了高通晶元的品牌,不可能完全轉移方向。更何況,現在所有手機廠商都在向中高端轉移,不是說高通漲價了,他們就會退而求其次,如果真是這樣,怕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都要倒退一大步。

到最後,智能手機成本增加,誰將為此買單?當然,貿易戰可能也會是我國推動晶元國產化最好的理由,但技術的差距不是一些優惠政策就能補齊的。

阻截國內資本收購,鎖住國內技術力量?

從特朗普上台後,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國內資本併購美國企業所帶來的技術和安全隱患,這次貿易戰無論走向如何,這個問題似乎都不太好解決,也就是說海外收購很可能進一步受限。

可現實是,我們自詡世界工廠,實際上更準確的應該是高級代工,若想儘快改變這一現狀,最便捷的途徑就是海外併購。以工業機器人為例,我國雖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但國內超過七成的市場被國外機器人佔據。而且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單價明顯低於進口單價,2016年進出口單價分別為16300美元/套、5100千美元/套,2017年進出口單價分別為15300美元/套、7600千美元/套。

這種行業困境主要是因為其核心技術被美日德等國扼制。

再看人工智慧這一技術風口,雖說我國有可能藉此彎道超車,可目前在軟硬體開發上,核心技術還是集中在美國公司手中,比如晶元技術以及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演算法研究。有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17年7月,在全部79家AI公司收購中,66家被美國公司收購,只有3家被中國公司收購。這其中差距多多少少和中美人工智慧發展狀況對比有關。

中國製造畢竟還處於崛起初期,埋頭苦幹不比開放包容。

這場貿易戰固然打得是人心所向,但客觀來講,在可預見的風險下,我們還是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尤其是相比國內結構性失業等重大隱患,貿易戰對美國而言,更多的是影響跨國集團的核心利益,還有導致國內民眾消費成本提升。

當然,這點或許就是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戰的風險之一,川普一旦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引起大規模抗議,這個貿易戰就有可能難以進行。但這點在我國不存在,內部穩定長久是我們對外反擊的「根基」。

所以即使打了,孰勝孰負也是個未知數。(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手機說到底還是偽命題
功能遊戲會是門好生意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