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浮世繪與葛飾北齋

浮世繪與葛飾北齋

GIF

堂堂導語

很多年以來,在西方人眼中,浮世繪代表著整個日本藝術,19世紀中葉浮世繪的作品開始流傳海外,其中以「三傑」的作品流傳最廣,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什麼是浮世繪,和「三傑」之一 葛飾北齋的作品。

浮世繪--18世紀中(1750後)流行於江戶時代的版畫。「浮世」在佛教中的寓意不祥,意為生命短暫。生命轉瞬即逝的感覺。17世紀作家淺井了意在其著作《浮世物語》前言中描述同胞們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生活狀態時,首次提到了「浮世」、文中寫道「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月光,白雪,櫻花和鮮紅的楓葉,縱情唱歌,暢飲清酒,忘卻現實的困擾,擺脫眼前的煩擾,不在灰心沮喪,就像一隻空心的南瓜,漂浮於涓涓細流中,這就是所謂的浮世」有一些現在享樂主義的影子。(認為享樂是人類最重要的追求)繪-是繪畫的意思,描繪的對象多數是當代的藝伎、明星或者是歌舞伎町的演員。平民百姓的生活,春宮圖,以及記錄風景名勝。比較像現代的海報或者是明信片之類的。既然是版畫,除了刻板珍貴以外。印刷品又有什麼珍貴之處呢?就是浮世繪的顏色,由於每張製作的力度不同,紙張的年代不同自然顏色不同。除構圖以外。每一張浮世繪又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開始是單色的,然後是雙色,多重顏色又稱作為錦繪。浮世繪的製作方法,首先由雕版師傅雕刻在木板上,然後在加水和顏色上去用刷子刷均勻。對其位置之後把紙張放上面 然後用馬蓮反覆壓實。雙色或多重顏色也是重複以上的動作。區別在於不同的顏色要用不同的色板。這些不同的色板上是不同的圖案通常是主板一塊,然後在有四五塊不同的色板。成品的顏色的越多,所需要的色板也就越多。

葛飾北齋 -(1760年-1849)自號-畫狂人,日本浮世繪畫家,情色大師。影響千禧年影響世界100人,他的作品不僅是代表了日本浮世繪藝術特點,還代表了日式風格的符號,甚至傳播到了歐洲。影響了一批藝術大師尤其是印象和後印象主義,比如眾所周知的梵高,高更,莫奈等。

葛飾北齋於1760年10月31日出生於首府江戶城(現東京)。生長在平民區的工匠家庭,起先在勝川春章門下學習。青年時代的葛飾北齋第一次改了名字,為什麼強調第一次,他一生中改了三十多次名字,搬家90多次.他從太郎變成了鐵藏,最終變成了北齋(約1800年),工作後的「老葛」成為了租書鋪信使,這個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的中國字和中國文化,這個也很大的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風格,這兩張畫就是明顯借鑒了中國水墨畫的風格。

《櫻花映襯下的富士山》1806 阿姆斯特丹 荷蘭國立博物館

空氣《櫻花樹榦圖1800》 藏於堪薩斯城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納爾遜畫廊

說到葛飾北齋就不得不說他的三大「法寶」色情,風景,鬼怪。

18世紀中後期的江戶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地方之一。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和電視的年代,人們消遣的主要途徑就是流連於煙花之地。處於江戶時代的葛飾北齋當時畫了很多的藝伎和高級妓女。平民文化這是江戶時代的美術最大的特色。文化史和美術史意義上的江戶時代,通常指豐臣氏滅亡的1615年至1867年大政奉還這段時期。前後跨越兩個半世紀的德川幕府其文治政策和鎖國統治帶來了國泰民安,使得美術各個領域保持了長期繁榮。江戶時代美術的展開可以視為桃山美術的現實性和世俗性在大眾層面得到繼承的過程,以往美術創作的主體是公家和武家等統治階層,而到了江戶時代處於被統治階層的都市町人取而代之(註解:都市町人-日本近世居住在都市裡的手藝人和商人,身份低於武士和農民,但以經濟實力為後盾,擁有很大的發言權,是都市文化的中堅力量)並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創造性,實現了美術大眾化。

《打傘的婦人和用望遠鏡的女子》約1797年

錦繪 山口縣 立萩美術館

這幅作品由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發行。這幅作品是葛飾北齋,喜多川歌磨,東洲齋寫樂合作而成,透露著北齋的作品風格與兩位大師之間的共鳴之處,都喜愛用珍貴的雲母作為畫作的背景。

《婦人》1817年 繪卷,娟本墨畫淡彩

熱那亞,愛德華·基奧索內東方藝術博物館

葛飾北齋在此畫中所嘗試的人物形象在整個浮世繪歷史中是獨一無二的。從婦人痛苦的表情和呈現的坐姿,可知畫中女子已經臨近分娩。當然還有很多經典的畫作,由於尺度實在是不敢放出來。

鬼怪系列也是「老葛」的另一個經典之作,在日本鬼怪大致分為,幽靈,妖術師,妖怪,鬼.等。鬼怪也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化符號,很多的日本大師都繪畫過這個系列,比如:大名鼎鼎的歌川廣重,歌川國芳 月岡芳年等等。

百物語 阿岩 1831(天保二年)

阿岩-因產子後身體一直不好.過著被丈夫民谷伊右衛門厭惡的日子。直到一天,阿岩的眼皮由於伊右衛門搗鬼而浮腫,頭髮也掉光了。在得知丈夫被判一事後,她含恨鬱鬱而終。伊右衛門又因自己雇來的浪人小佛小平偷竊家寶靈藥,一怒之下將其殺死。他把阿岩和小平的屍體分別釘在門板的兩面,將門板拋入河中。最終,伊右衛門遭二人的亡靈詛咒,走向死亡。

百物語·執念- 葛飾北齋 天保二年(1831)左右

自古以來,蛇就被當作是執念的象徵。一條蛇將牌位和供品纏繞,仰天而望。蛇成了牌位的主人,同時也意味著,對世界的執念難以消除。

「執念」即執念之意。戒名「茂問爺院無噓信士」。印有「卍」字的茶杯,暗示了北齋的存在。

這裡解釋一下:

1. 戒名-原本是僧侶出家時由師傅授予的「修行的名字」用來表示發誓嚴守戒律。而「死後戒名」是在江戶時代「寺請制度」下誕生的。人死以後,都要取一個戒名刻在墓碑上,能否得到出色的戒名,成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標準。

2. 茂問爺院無噓信士-此為人們對妖怪「百百爺」的戲稱。傳說在夜幕降臨,起風的時候「百百爺」便會幻化成乞丐摸樣的老頭出遊,碰到他的人都會生病。老頭出遊,碰到他的人都會生病。

【三國狐妖傳第一斑足王之神殿廟壇】文化四年(1807)

生於天竺,經長年累月修鍊而成的妖狐九尾狐,為毀滅佛教,將此世變為魔界,化作華(花)陽夫人,蠱惑彼時的當權者--斑足王、諸侯普明長者發揮寶劍「獅子王」的威力,使妖狐向東方的天空逃竄。

【三國狐妖傳唐土紂王宮殿】文化四年(1807)

此處是中國商紂王的宮殿,九尾狐化作妲己魅惑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施正,良臣西伯文王因被疑似謀反而被捕,在他眼前斬殺了前來祈求赦免的幼子錦舍。最後由姜尚輔助周武王起兵滅殷商,用照妖鏡照出其本體,並將其斬首,但其元神卻得以逃脫。

當然最能代表葛飾北齋的就是他的風景畫,自天保三年(1831)開始出版錦繪圖組《富岳三十六景》以新奇的視角將神聖的山巒與俗界凡人的生活進行對比,這項工作使北齋作為畫家贏得了至高聲望。在九十年的漫長生涯中,對庶民社會的生活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始終抱有旺盛的好奇心,既有老江戶人的機智幽默和萬物有靈論的視覺,又吸收西洋畫發的獨特方式—這些都渾然一體的表現在北齋的個性中,他的表現力在日本乃至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他生前的《北齋漫畫》就在法國受到矚目。《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在神奈川近海大浪中"(又叫,是神奈川沖·浪里,不是神奈川·衝浪里。這裡要注意斷字)等所展現的嶄新的表現手法給予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啟示。

《富岳三十六景》在神奈川近海大浪中 1831以降 千葉市美術館

GIF

這是日本藝術界非常著名的一張畫了,也可以說是日本藝術風格的代表。他描繪了海浪上升時,面對水手們的憂慮,浪花不動聲色,大自然的力量驟然而生,完美的富士山山頂就好像在遠方注視著一切。

《凱風快晴》之一 選自《富岳三十六景》約1830-1832 錦繪

這幅畫是紅色富士山的改編版,葛飾北齋和出版商們在藍色主色調上運用了不同的顏色。

《凱風快晴》之二 選自《富岳三十六景》約1830-1832 錦繪

這幅畫是這一著名系列風景版畫眾多佳作的一幅,因赤紅色富士山呈現的簡潔而與眾不同的氛圍聞名於世。

浮世繪藝術作為江戶時代的平民藝術,反映了時代特徵,他影響力只需至今,並對19歐洲印象派後印象派畫家長生了一定的在創作啟示。北齋跟畢加索兩位都是藝術史上長壽且多產的藝術家,在不斷對自己的風格進行變化嘗試這點上有位相似,在東西方畫家中有如此共同之處可謂難得可貴。畢加索對於北齋晚年的生活態度深有感觸,並十分喜愛其「畫狂人」的稱號。

當北齋的《富岳系列》得到出版的時候,畫家已經75歲高齡用筆墨繼續尋求完美,真理和生命的秘密。生活的苦難對藝術家來說是「不幸」的,這些的「不幸」或許是對藝術的大幸。

參考文獻

《日本妖怪經典浮世繪大師卷》 2017年8月吉林美術出版社 出版 作者: [日]中右 瑛/主編 [日]山本 野理子/文 王新禧/譯

《圖說日本美術史》2016年九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 [日] 辻惟雄 譯者: 蔡敦達 / 鄔利明

《浮世繪三傑》:2017年2月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出版 作者:[意]弗朗西斯科·莫雷納 譯者:袁斐

《淺談「畫狂人」葛飾北齋》 2012年5月 南京師範大學 出版 作者:丁一

知識是藝術高度的階梯

關注三求堂公眾號,更多活動提前知曉

掃描上方二維碼,遇見三求堂

參與底部留言互動,我們一起聊一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求堂 的精彩文章:

文房四寶毛筆系列:毛筆起源

TAG:三求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