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歡迎您關註上方「敬之以禮說明清」。

1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底,李自成打進了山西,京師危急。左都御史李邦華秘密上疏,請求崇禎帝固守京師,仿照永樂年間舊例,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

這是對此前李邦華推薦的翰林學士李明睿,建議崇禎帝遷至南京的話題延續。

一個月前的正月初三,崇禎帝召李明睿到德政殿密談。李明睿提出,遷都南京,這是不亡國的唯一出路。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雖然崇禎帝強調事關重大,不可輕言,但經李明睿開導後,說出了心裡話:「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坐汝。」(計六奇《明季北略·李明睿議南遷》)

有了最高領導人的表態,主遷派代表李明睿將思路一一道來,什麼路線,什麼理由,多少路程,如何接應,怎麼殿後,甚至中途在哪裡休息,都算得很明確。

李明睿的編製在翰林院,兼任東宮左中允,對崇禎帝經常玩虎頭蛇尾的遊戲個性瞭然於胸。他叮囑崇禎帝,不走即亡國。他還有一句沒說出來,你崇禎可能會死。

崇禎帝表示好好考慮,自己回宮,還特地安排文昭閣賜宴李明睿。此後幾天,崇禎帝不斷召見李明睿,商量遷都計劃。他們為經費從國庫出還是內庫出,產生過矛盾,最後還是李明睿贏了,並由他向內閣和朝臣們提出遷都的正式方案。

廷議時,崇禎對眾臣說:李明睿力主皇上率眾南遷,次輔魏德藻等北方大臣輔政太子留守北京攝政,保護宗廟社稷。

崇禎帝的妹夫、駙馬鞏永固說:趕緊遷都到南京,憑我的力量,招募幾萬人應該沒有問題。大明舊都在南京,南方人對大明一直很有感情,很忠誠,從長計議,再圖復興。

沒料到,崇禎帝的頭號新寵、內閣首輔陳演極力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李明睿反覆跟同僚們做工作,說太子少不更事,必須皇上親力親為。然而,群臣還是堅決反對,內閣不通過提案。

李自成東征的進軍沒有停止,攻陷太原,佔領宣府,打到了京師邊境。

崇禎帝再次召集院部大臣們商議,曾主管過南京都察院的李邦華,在李明睿方案上提出了一個反向的建議,即皇上留守、太子南下。

2

李邦華的理由是,太子南下,可以儲君的名義調兵勤王。即便他少不更事,也是一面旗幟。更何況太子朱慈烺十五歲了,十七年前崇禎帝即位也不過十七歲,更何況崇禎帝當時還面對著陰險狠毒的魏忠賢與客氏,而今太子身邊多是忠誠之士,如太子講讀項煜就德高望重。

李邦華原來是贊同皇帝南遷的。他見內閣通不過李明睿方案,於是提出這個折中的辦法,讓太子南下加強江南防線,皇帝留守北京,指揮全軍抵抗李自成。

萬一京師陷落,太子可以合法的嗣君身份,在南京登基。

雖是偏安,但不亡國。

崇禎帝徵求群臣意見,卻沒想到這次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極力反對崇禎帝南遷的大學士陳演,也站出來說李大人的建議好。

崇禎帝不高興了。他不想做自我犧牲。即便李邦華說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可以作為太子的副帥,組織兵力北上勤王,崇禎帝還是不點頭。

大家都贊同了,崇禎帝尷尬了。他走不成了,於是說:國君為國家而死是本分!

他不甘心把原定的他與太子的職責對換,憤怒地說:遷都論者是想讓我抱頭鼠竄!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崇禎帝對陳演更是惱火。皇帝要走,陳演不同意。讓太子走,陳演很爽快。看來作為太子少保的陳演,身為首輔,想的是自保。

陳演能力平庸,面對李自成的步步緊逼,毫無籌劃,屢屢犯錯。崇禎帝本想調寧遠吳三桂撤守山海關,抵抗李自成,也是陳演力排眾議,導致吳三桂未能成行,造成李自成佔領山西全境,坐失戰機。

崇禎帝借題發揮,當朝發難。陳演以辭職要一走了之,群臣欲給陳演論罪。

陳演說,我判斷失當,罪當死。

崇禎曰:你一死不足以抵罪!

陳演被轟出大殿。崇禎帝任命另一個寵臣魏德藻接任首輔。

陳演走了,想離京還是因捨不得豐厚的家產,沒走成。李自成進城後,他主動獻了四萬兩銀子,但被家僕告發,遭劉宗敏拷打追贓,李自成倉皇離京前將他處死。

3

大臣們是看出了崇禎帝怒責陳演的心思,想自個走,把太子留下。大家各懷鬼胎,考慮到各自利益,就繼續聯合,主張整個朝廷留在北京。

那個都給事中光時亨又挺身而出了,要固守京師與大明共存亡,恥於那些要放棄宗廟社稷的逃跑主義者為伍。他那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成為了崇禎帝不好再說走的絆繩。

皇帝和太子都不走了。

直至李自成進城的前一夜,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哀聲長嘆,徘徊無語。崇禎帝命人將太子等諸皇子送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南下。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悔之晚矣。

第二日城破,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朱慈烺被人獻給李自成。李自成沒有殺太子,並應其請求安葬了崇禎帝和周皇后,還禮遇他同案吃飯。

儲君成為了階下囚,驛卒坐上了蟠龍椅。

李自成離京時,朱慈烺不知所蹤。

4

當初,希望崇禎帝准許太子南下的,不但有李邦華,還有掌南京翰林院的詹事姜曰廣、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

李邦華和史可法,崇禎帝是有顧慮的。

幾個月前,兵部尚書馮元飆見大勢已去,稱病辭職,推薦李邦華、史可法頂替自己。崇禎帝不聽,而是將一個資歷不夠的兵部都給事中張縉彥破格晉陞為兵部尚書。雖然他讓李邦華出掌都察院,但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離任便是史可法接掌。

這兩位都是真才實幹有主張的人物,崇禎帝不無擔心太子南下後,會被這些大才以京師不保擁立新君,將他遙尊為太上皇。

尤其當在山西保定迎戰李自成的李建泰,還不忘給崇禎帝送來一封信,敦促皇上下決心,派大臣送太子先行南下。

大臣們再次請求,讓太子去南京督率江南軍務。

光時亨跳出來大罵:「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這樣的事例,歷史上並不少見。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被唐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叛,就在靈武即位,將玄宗尊為太上皇,最後使玄宗在冷宮抑鬱而卒。北宋亡國,皇子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偏安政府後,為了防止岳飛迎回被金兵俘虜的宋微宗和宋欽宗,不惜將精忠報國的岳元帥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

就在本朝,也發生過同樣的悲劇。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成為瓦剌兵的階下囚,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後來將英宗迎回後,景泰帝將其幽禁南宮,進行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暗無天日,慘無人道。

崇禎帝為何寧願直面大明劫,也不願提前放走皇太子?

三十四歲崇禎帝,按現在的話說,還是一個青年皇帝。他害怕成為第二個明英宗,成為大明王朝第二個太上皇。

他知道太子一旦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即便迎回他也不會讓位於他。《明史》說,朱慈烺除了身邊有名士大賢在侍講,而且崇禎帝也是手把手地教:「太子既長,元旦早朝,未嘗不在帝側。有所誅賞處分,帝引之共視,每閱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觀,教以群臣所上書,且語之曰:『凡閱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為所欺也。』」

崇禎帝雖是撿漏上位,但不免棧戀皇權而不願放手,哪怕是自己的親兒、未來的儲君。結果誤了父子性命亡了國。

守財奴苦己富兒。守權奴殃子禍國。

李邦華在城破時自殺殉國了,留下一句絕命話「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之死靡他」,以示赤膽忠心。臨死前,他本欲率御史們上陣殺敵,被一幫太監勸止了。

此後,江南建立的南明政權,不是崇禎帝的指定,也非崇禎帝的血統。

福王朱由崧是崇禎帝的堂兄,史可法說: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分、排行應當立為君王,但他有七大缺點: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這個論親屬關係與崇禎帝較近的混賬皇帝,幹了八個月就被清軍俘獲,處死。弘光帝朱由榔是崇禎帝的堂弟,幹了十六年的流亡皇帝。

而魯王朱以海、隆武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鐭,與崇禎帝共同的關係,則要溯源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

歡迎您關注「敬之以禮說明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名妓董小宛成為順治帝寵妃,原來還與崇禎皇帝扯上了關係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