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句話遭數萬網友「爆錘」,這位大佬為什麼out了?

一句話遭數萬網友「爆錘」,這位大佬為什麼out了?

如果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那就是價值觀有問題。

「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願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的。」

在3月26日召開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百度CEO李彥宏的這番「隱私論」一經報道,便被噴成了篩子,許多網友吐槽:你問過我了么?

「中國人對隱私沒那麼敏感」,或許道出了部分事實。

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土中國,在知根知底的熟人社會,「每個娃都是在大家看著長大的」,人與人間界限模糊,自然就少有隱私概念,意識不到個人信息是需要保護的重要權利。

雖然現在中國走進了「地球村」,處處是「互聯網+」,但確有一些人還延續著不重視隱私的思維慣性,可能為了拿點小禮品,就欣然填下家庭住址和手機號碼,正是這種相對淡薄的隱私觀念,成為信息泄露的一大根源。

但假如就此得出「中國人不在乎隱私,所以企業想用就用」的結論,顯然荒唐至極。至少從「聽罷其言,人人喊打」的局面來看,「不敏感」之說便站不住腳。

隨著城市化突飛猛進,今天的中國整體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個體之間界限愈加分明。而互聯網大潮興起,新興應用深入到生活方方面面,已經讓隱私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質變,如果說從前個人信息也就是「姓甚名誰」「家裡幾口人」之類,那麼今天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網銀賬戶、網購賬號等等已經直接綁定著財務與人身安全,重要性今非昔比。

當一次許可就意味著自己銀行卡等信息被知曉,又會有多少人「願意」?人們在紛雜的「用戶註冊協議」上一次次勾選同意,很多時候與其說是「願意交換便利」,倒不如說是別無選擇。

今天的中國人,特別是年青一代,隱私意識早已邁入「5G」時代,而互聯網大佬卻翻著老皇曆,拋出如「100KB/秒」般落伍的論斷,如果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那就是價值觀有問題。

當下,不乏一些企業買賣越做越大,技術發明層出不窮,規模體量居於世界前列,腦袋似乎還停留在過去:利字當頭「衝鋒在前」,一提責任就「大舉後撤」。

用更加「開放」來模糊責任,給用戶貼上「對隱私不敏感」的標籤,說到底只是為了給自己的「數據變現」找塊遮羞布罷了。

事實提醒我們,在「數據有價」的時代,守護好隱私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邊界,僅靠企業自律顯然不夠,監管部門必須行動起來。

其實,去年6月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就對數據保護、使用等做了規定,但整體來看,我國對信息泄露的處罰還是太輕。反觀在隱私保護方面堪稱典範的德國,若泄露客戶資料,就會面臨鋃鐺入獄、傾家蕩產的重罰。讓法律長出「利齒」,不妨就以普遍問題為突破點。

比如針對當下眾多用戶面對服務只能「被願意」的現實,應用軟體有責任提供「不開放隱私仍可使用」的選項。

互聯網企業風生水起,終究是以用戶「買單」為基礎的。深陷「數據泄露」醜聞的臉書CEO扎克伯格,在道歉信中寫道「我們有保護你的信息的責任。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就不配擁有」。

警示在前,用戶的「數據乳酪」不能想動就動。否則,難道要等到用戶「用腳投票」之時,默默咽下自釀的苦果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刷」短視頻時究竟在「刷」什麼?
6萬一塊!吉尼斯紀錄最貴巧克力長這樣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