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為什麼要做這個系列

一年以前,我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這個社會,對年輕人太好了嗎」?

它至少有兩個維度值得進一步探究:除了物質主義,未來屬於年輕人的這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是如何被構建的?如果傳承給年輕人的是一個烏七八糟的社會:價值觀混亂、缺乏信任和尊重、犬儒主義泛濫、暴戾、愚昧、不知好歹……如果人類積澱的文明被漠視,那麼,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對年輕人的好」。

另一個維度是現在看似乎理所當然,但實際上會越來越引起擔憂的問題:未來的公正體系如何建立或維持?其實它就是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中提出的:人們普遍相信,「政治不平等比經濟不平等更可怕」「代際之間的不平等比特定一代人以內的不平等更惡劣」;它也是威爾遜在 100 年前所面對的:如何在治理正在工業化的社會時,找出一個能讓社會中所有人都同時受益的辦法?

對於年輕一代未來所身處的世界,與工業化社會中利益重新分配、公正平等的社會真正形成相關。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我們就是帶著這樣的問題出發的。

不可避免,它會遭遇轉型這個概念。我們探討的所謂轉型,也是探討我們的未來,如今和未來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

在中國的語境中,它可能用另一種語言體系來表達,比如「共同富裕」之路,比如對階層分化、固化等各種問題的擔憂和解決之道。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個所有人,包括主事者,都沒打算迴避的問題。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邀請了十幾位學者、用十幾篇文章來探討「轉型」這個大話題。我們希望,它們能給你帶來一點啟發。更為重要的是,每篇文章後都會有一個關於國家轉型的推薦書單。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方便你進一步閱讀和思考。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說:「人類最大的難題,是實現一個能夠主持普遍正義的公民社會。」《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一如既往地相信這些報道有助於我們每個關心未來的年輕人進一步的思考。畢竟,我們面臨的問題如此之大,它值得我們為此動些腦筋。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以下是我們的第八篇,探討的是英國的轉型。作者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金源。他師從著名歷史學者錢乘旦,研究領域為英國史、世界近現代史、現代化與全球化研究,著有《現代化與英國社會轉型》《英國近代勞資關係研究》等。

他的這篇文章將從世界現代化史的角度,梳理首個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國家——英國的轉型歷程。

在他看來,英國現代轉型的成功離不開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變革。政治上,英國最早建立了現代政治制度;經濟上,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搖籃;社會上,英國較早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

「英國的社會轉型歷程,往往被視為現代化成功的典範,因為現代化為英國人締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日不落帝國』,為英國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長達一個世紀的單一世界霸權。現代化使得這個小小島國長期引領世界潮流,而其秘訣在於英國把握住了時代所賦予的機遇,通過制度創新而實現了從強國向霸權國的轉變。而一旦其他國家加入到現代化潮流,並在制度創新方面實現超越時,英國霸權的衰落就在所難免。英國社會轉型及霸權興衰歷程的規律特點及其經驗教訓,值得現代化後來者借鑒與深思。」劉金源寫道。

為什麼處於西歐邊緣的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現代化的國家?

作為一股歷史潮流,現代化自 1500 年左右在歐洲興起,隨後以迅猛之勢向全球推進,所有民族國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現代化浪潮之中。儘管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全球約二、三十個國家因完成現代化而進入到後現代社會階段,但對於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現代化依然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孜孜以求的目標。現代化興起及擴散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羊群效益,而作為現代化領頭羊的英國,其現代化及社會轉型歷程尤其令人關注。

在人類文明史上,處於西歐邊緣的英國卻首開現代化之先河,將人類從農業文明拉入到工業文明時代:英國被譽為「現代政治制度之父」,在整個世界還處於專制王權統治之下時,英國人卻將國王送上斷頭台,其後又通過「光榮革命」確立起最早的現代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但生而自由的英國人並不滿足於此,通過 19 世紀的三次議會改革以及 20 世紀初的兩次議會改革,英國最終建立起以人民主權為標誌的大眾民主政治。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搖籃,紡織行業的技術變革,交通運輸業的改造與革新,蒸汽機的發明及其應用,工廠制的興起及其推廣,改變了人類延續了幾千年的生產組織形式與生活方式,工業文明的曙光開始照耀整個人類。

在社會現代化方面,作為現代福利制度的發源地之一,早在 17 世紀初,為了解決流民及貧困問題,英國就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這部法案在 19 世紀工業化時期經過修正後,一直延續到 20 世紀;進入 20 世紀尤其是二戰結束後,英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制訂了一系列法案,隨著國民健康服務體系的確立,一個全新的福利國家在英國誕生了。

英國的社會轉型歷程,往往被視為現代化成功的典範,因為現代化為英國人締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日不落帝國」,為英國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長達一個世紀的單一世界霸權。現代化使得這個小小島國長期引領世界潮流,而其秘訣在於英國把握住了時代所賦予的機遇,通過制度創新而實現了從強國向霸權國的轉變。而一旦其他國家加入到現代化潮流,並在制度創新方面實現超越時,英國霸權的衰落就在所難免。英國社會轉型及霸權興衰歷程的規律特點及其經驗教訓,值得現代化後來者借鑒與深思。

英國走上漸進改革式的政治現代化道路,與其保守主義文化傳統有關

英國被譽為「現代政治制度之父」,在開創現代政治體制方面,英國人也曾嘗試革命手段,但最終走了一條妥協、漸進的改革道路。政治現代化往往是一個從君主專制向寡頭制度再向大眾民主政治的演進過程。 17 世紀上半葉,當專制王權發展到頂峰、對議會權力大加侵蝕時,議會開始奮起反抗,但議會反抗王權的依據,卻是從歷史傳統中去尋找,這就是四百多年前即 1215 年的《大憲章》。 1649 年,當世界各國的君主專制仍處於頂峰階段時,英國君主查理一世卻被推上了斷頭台,專制王權首先被推翻。不過,建立新體制的過程漫長而艱難。直到 1688 年「光榮革命」,議會與王權實現妥協,以議會主權為原則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英國完成了從君主專制向貴族寡頭制的轉型。

這種以貴族集權為核心的寡頭制一直延續到工業化的高潮時期。但進入到工業化時期後,隨著中等階級以及工人階級的崛起,兩大階級成立了諸多激進主義團體,要求推動議會改革,實現政治權力共享,這成為新的時代訴求。通過議會改革方式,讓新興社會階級逐步融入政治體制之內,共享政治權力,成為英國從貴族寡頭制向大眾民主政治過渡的主要形式。改革模式註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 19 世紀中後葉的英國,英國進行了三次議會改革: 1832 年改革使得中等階級擁有了選舉權; 1867 年改革讓工人階級主體擁有了選舉權, 1884 年改革讓所有成年男子擁有選舉權。每次改革,都是一個稀釋貴族權力、政治權力向下擴散的過程,19世紀末英國通過議會改革完成了成年男子參政的目標。進入 20 世紀後,婦女參政權成為政治民主化的主要任務。 1918 年改革法案賦予 30 歲以上的婦女以選舉權;到 1928 年,婦女與男子一樣,所有成年人都擁有了選舉權,這標誌著,通過近一個世紀的五次議會改革,英國終於完成了從貴族寡頭制向大眾民主政治的轉型,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由此建立起來。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在改革過程中,英國的政治構架也逐步發生著轉變: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權、上院、下院成為英國政治權力的三大支柱。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三大支柱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但權力重心已發生根本性改變:作為國家元首的君主雖然高高在上,但不再涉足政治;貴族雖然可以在上院高談闊論,但對於國家的政治決策幾乎無足輕重;由選舉產生的議會下院以及下院多數黨組成的政府,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英國在傳統的政治框架即君主立憲制歷經幾百年風雨而保留下來,但其內容及實質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舊瓶裝新酒」成為當今英國政治體制最為形象的詮釋。

英國之所以走上漸進改革式政治現代化道路,很大程度上與英國的保守主義文化傳統有關。保守主義尊重留下來的歷史傳統,認為祖先所創建並留存下來的制度經歷了歷史的檢驗,是非常完美的,不能輕易加以推翻或者拋棄。保守主義者承認,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制度也必然會出現各種弊病,但根除這些弊病的方式不是革命,而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不斷修正和完善。因此,英國的保守主義雖然保守,但不頑固;它反對革命,但並不抵制變革。正是這種溫和型的保守主義才經受住了歷史的洗禮,到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英國的經歷看,通過漸進式改革道路來完成現代化,不僅歷時比較漫長,而且守舊的階級依然留存至今。但另一方面,改革模式使得英國現代化程較為平穩,很少出現反覆,避免了流血和暴力衝突,社會轉型付出的代價也相對較小。改革模式在英國的成功,一方面有賴於新興社會階級持續不斷的鬥爭,由此給統治階級造成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在於把持政權的貴族階級審時度勢而適時、適度做出的讓步,雙方由此達成了妥協,從而避免了革命的發生。英國和平、漸進、改革的道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值得現代化後來者去借鑒。

「看不見的手」主導英國的工業化,引領其登上工業霸權頂峰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發祥地,因而也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近代歐洲歷史上,不少國家在工業化之前都經歷了一個以手工業、手工工場為核心的原工業化階段,原工業化時期的資本積累、技術進步、自由勞動力以及管理經驗等,為工業化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英國率先突破原工業化而向工業社會邁進,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國家具備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為經濟轉型創造了一種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第一帝國的建立為英國創造了極其龐大的海外市場,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反作用於生產領域,由此引發新技術的誕生。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為機器大生產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鐵路(包括地鐵)建設上,英國開世界之先河,這種全新的交通工具至今仍主導著人類的出行。工業化還是一個生產組織形式變革的過程,英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家工廠,而工廠制在此後一直成為人類生產的主要形式。到 19 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及「日不落帝國」,共同支撐起了英國的世界霸權。而這種前無古人的世界霸權,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 19 世紀70年代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到來。但美國、德國、日本等主導著這次工業化的潮流。保守主義傳統影響下的英國,在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在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等方面,卻逐漸被後來者所超越。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依靠制度創新而成功崛起;那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當其他國家制度創新能力超過英國時,英國工業霸權的衰落就在所難免了。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制度創新決定著英國霸權的興衰。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英國的工業化走了一條自由放任的道路,亞當·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說在工業化時期的英國廣為傳播,「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主導著英國的工業化,並引領其登上工業霸權的頂峰。儘管英國的工業化被譽為成功的典範,但政府干預的缺失,也使得英國在向工業社會轉型時,留下了很多的弊病與社會問題。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及其造成的對於生產力的破壞,成為英國工業化遭遇的最嚴重挫折,而這一問題到 20 世紀上半葉美國羅斯福新政後才逐步得以緩解。工業化時期社會財富的空前增長及其分配不均,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下層的貧困化成為一種趨勢,直到進入 20 世紀後才緩解。工業生產帶來的大氣污染、河流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同樣成為工業化留下的毒瘤,這一毒瘤在 1952 年 12 月的倫敦毒霧事件中得以總發作,促使英國下定決心來治理環境污染。英國在環境問題方面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是個需要警惕的誤區。工業化時期的犯罪與社會治安問題、疾病與公共衛生問題、勞資衝突問題等,在相當大程度上都與政府角色的缺失有關,成為英國社會轉型留下的深刻教訓。

從濟貧法到福利國家,解決了社會轉型期間爆發的諸多問題

社會轉型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貧困、失業、流民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方各國,直到 20 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福利國家的建立,這些社會問題才從總體上得以化解。

英國在 1946 年建立起「國民健康服務體系」,這標誌著現代福利國家的形成。福利國家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但福利國家的淵源,在英國則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的濟貧傳統。早在 16 世紀,隨著社會流動的增強,流民開始增加,貧困問題日漸突出。 1601 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確立起一套系統的濟貧制度。其主要原則是:國家划出貧困救濟線,對於線下貧困者,國家有責任去救濟;濟貧費用由社會集體承擔,由教區負責徵收強制性的濟貧稅;教區全權負責濟貧事務,老弱病殘者在家接受救濟,孤兒由教區扶養教習手藝,流浪者送進教養所。濟貧制度解決了貧困人口的生計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而且為後來通過國家干預來解決社會問題開創了先例。濟貧制度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到工業化時期,自由主義者攻擊濟貧制度是對於懶惰者的縱容,要求廢除濟貧法,但遭到貴族階級以及工人階級的反對。作為一種折中, 1834 年,一部新的《濟貧法》出台。法案規定,一切領取救濟的人都必須進政府創建的貧民院,在貧民院的監管下從事必要的勞動,以改掉懶惰的惡習。雖然濟貧院的狀況比較糟糕,被稱為「窮人的巴士底獄」,但傳統的濟貧制度畢竟得以留存下來。 19 世紀後半葉,隨著工人階級生活水平的提高,貧民院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逐漸變為鰥寡孤獨的收容所,成為社會的慈善機構。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進入 20 世紀後,隨著自由主義的衰落以及國家干預思潮的興起,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由政府來承擔責任,成為新的社會共識。 20 世紀初自由黨當政時期,在勞動就業、養老、疾病與醫療、貧困救濟等方面通過了一系列法案,進而揭開了通過社會改革來提高民眾福利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布《貝弗里奇報告》,構建了戰後福利國家的藍圖。貝弗里奇認為,國家應代表社會全面承擔責任,保證社會上每一個人吃好穿好、身體健康、有工作可做、無失業之憂。報告的實質是,要把戰後的英國建立成一個由國家向每個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會。戰後初期,英國政府先後頒布國民保險法、國民醫療健康法、國民救助法,構建起一個涵蓋所有人生老病死的國民健康服務體系,這標誌著社會現代化的目標基本完成。

在創建現代福利國家方面,英國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傳統濟貧制度的原則與精神在現代福利國家中得以體現,福利國家因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但值得關注的是,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福利國家的龐大開支及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成為福利國家建構中的難題。

傳統與現代之間,到底該如何抉擇?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傳統與現代的關係由此成為各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難題。就英國而言,其現代性如同一顆種子,萌生於傳統社會之中,隨後逐漸破土而出,再到枝繁葉茂,最後脫胎換骨,結出現代化的果實。英國的現代脫胎於傳統,與傳統之間既有衝突,又有交融,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調適,最終構建起一條「在傳統與變革之間」的現代化道路這也成為英國現代化道路的最重要特色。英國的社會轉型經歷,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後發展國家,又有何借鑒意義呢?通常認為,打破與瓦解傳統、植入現代性是現代化的普遍經歷,而傳統與現代之間也常常被認為勢不兩立。

但事實上,一方面,傳統與現代,只不過是研究者為了更為方便地研究現代化而人為劃分出來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傳統或絕對現代的東西,今天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放到歷史上看就是現代的,而今天我們人為現代的東西在後代人看來就是傳統的。這也就意味著,將傳統與現代截然二分來推進現代化是不切實際的,很少有國家是在完全割裂甚至拋棄傳統的基礎上來推進現代化。

但另一方面,對於後發展國家而言,大多是被動捲入現代化潮流之中。現代化對於後發展國家而言是個外來事務,是自身傳統中所沒有的東西,甚至與自身的傳統完全對立。因此在這些國家,傳統與現代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然產生碰撞,在此過程中,傳統經過適度的與時俱進的改造而融入現代,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必然選擇。

(註:小標題均為編者所加)

推薦書單1.《英國革命 1688-1689》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1688 — 1689 年冬天,對於飽受 17 世紀戰亂之苦的英國來說,當時正處於詹姆士二世專制王權統治之下,對於所有英國人來說,他們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像近半個世紀前那樣再發動一場暴力革命,來推翻乃至處死專制君主呢?還是儘可能避免暴力、用和平方式來限制專制王權?結果眾所周知,英國人民的政治天賦促使其成功地避免了又一次內戰和暴力,他們用和平的政治妥協方式終結了專制王權,通過對君主權力的限制,英國在人類文明史上開創了一種現代政治制度。

1688 — 1689 年間,英國人推翻專制王權、確立君主立憲制的重大舉措就是一場特殊的不流血的革命,通常稱為光榮革命。從政治層面看,光榮革命被認為是英國乃至整個世界進入現代社會的起點,英國因這場革命而被譽為「現代政治制度之父」,其在 300 多年開創的君主立憲制至今依然在多個國家平穩地運行著。作為輝格派史學家的代表人物,屈威廉對於光榮革命這一歷史事件推崇備至,認為光榮革命是「歷史上最具有英國特色的東西」,是英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在本書中,屈威廉運用「流暢的敘述、生動的摹繪以及深刻的論評」,對於這場改變世界的革命做了精彩闡釋。在屈威廉看來,這次革命之所以「光榮」,不僅是為了保證它的成功而使用了最低限度的武力,從而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與暴力,而且還在於,這種獨具特色的「革命解決方法」奠定了現代英國憲政的基礎,由此而塑造了以和平、漸進、妥協為特色的英國式政治現代化道路。

2.《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日不落帝國」的締造者。工業與帝國成為近代英國建立單一世界霸權的兩大支柱,同時也是貫穿英國現代化進程的兩條主線。英國工業化以及英帝國興衰的研究,長期以來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不過,享譽全球的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則另闢蹊徑,他在該書中將工業與帝國二者結合起來,探討英國兩百多年來的現代化歷程及霸權的興衰,進而為我們認識英國的社會轉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霍布斯鮑姆看來,英國的工業與帝國相輔相成:作為工業化領頭羊的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以絕對優勢樹立起起全球工業霸主地位,而為了支撐英國的工業及貿易體系,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新帝國被塑造出來,英國由此完成了一個示範世界的現代創舉。不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德國等則迅速崛起,英國則由於創新力的缺乏而從世界領先位置上跌落下來,工業霸權地位的喪失也最終促成了帝國的衰敗。

因此,英帝國乃至英國霸權的興衰,可謂成也工業革命、敗也工業革命的過程。英國現代化歷程表明,制度創新決定國家的興衰;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有按照不斷創新的邏輯向前推進,才不會被現代化潮流無情淘汰。該書自 1968 年初版以來在英國持續暢銷、反覆刊印,直到 20 世紀末推出最新的新世紀定本,中文本首次譯出,成為準確把握英國現代化規律特點以及英國霸權興衰的經典讀物。

3.《十八世紀英國的大眾政治》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濟與社會發展必然帶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大眾政治參與的呼聲與熱情會越來越高。如何應對大眾政治參與所帶來的現代化動蕩,實現社會穩定與政治進步,進而完成寡頭精英政治向大眾民主政治過渡,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難題。作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在 1688 年光榮革命後一個半世紀中,英國雖然建立起君主立憲制,但其實質是作為政治精英的貴族寡頭控制了國家政治權力。工業革命後,隨著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的興起以及一系列激進主義運動的爆發,打破貴族精英的壟斷地位,實現政治權力的再分配,成為新的時代訴求。面對來自社會中下層的挑戰,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統治階級,到底是用武力還是用和平的方式應對,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向民主政治演進的道路。

作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主席以及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史研究領域的權威人物,狄金森在本書中,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的闡釋,描繪出了十八世紀傳統政治體制之外的英國大眾爭取政治權力的鬥爭過程,同時也勾勒出了英國精英政治與大眾政治彼此對話、交流互動的獨特方式,由此展示出多元政治文化之下英國由寡頭政治向民主政治轉型的社會基礎。

4.《遠方的陌生人: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國家的》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現代化是一個文明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關係的重構過程,傳統社會中對於地方網路和個人信用的依賴所形成的熟人社會,逐漸被一種更廣闊地域內的抽象化、規範化的現代陌生人社會所取代,與遠方的陌生人共居或交往成為社會的常態。那麼,作為現代化先行者,英國是如何創造出第一個陌生人社會而成為現代國家的呢?在《遠方的陌生人》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姆斯·弗農闡釋了 18 世紀以來英國持續增長的人口流動、不斷擴張的帝國領土、全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組織形成、社交活動的新法則以及更細緻的社會分類的成型等因素對於傳統社會的衝擊以及陌生人社會的生成,進而向讀者展現出一幅英國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社會圖景。

作者指出,英國人最早居住於陌生人社會,是因為英國第一個打破馬爾薩斯陷阱而實現人口快速增長,第一個建立起以城市為主的社會心態,第一個創建起交通與通信系統,由此而實現了社會、政治與經濟關係的重組,英國人因此成為「第一批現代人」。不過,弗農反對將英國現代性定位在 1688 年光榮革命甚至更早的觀點,認為英國社會變革的種子在 17 世紀末才埋下, 18 世紀中葉發芽,並於 19 世紀 30 年代到 80 年代之間開枝散葉,其中一些到 20 世紀初才結出果實。這也表明,現代性在英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本身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和實驗性過程的產物,是對各種複雜問題做出機動應對的結果。

5.《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一個小小的島國在北海的驚濤駭浪中顛簸漂浮,這個島國面積狹小,自然資源有限,人口也不算多。從歷史上看,這個島國曾先後遭遇來自歐洲大陸的羅馬人、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北歐人、甚至法國人的入侵,內部戰亂與外敵入侵長期困擾著這個國家。但在進入 16 世紀後,這個島國的歷史命運開始發生轉折:專制王權的確立、宗教改革的推行、殖民擴張的推進,使得這個島國從一個被歐洲大陸主流文明邊緣化的國家,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之一。在隨後幾百年間,這個島國更是成為世界潮流的引領者:她率先推翻專制王權,確立起現代政治制度;她首先開始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工業社會的門檻;她最早遭遇各種社會問題並開始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由此成為第一批福利國家。這個在地圖上很不起眼的小小島國,就是在近代世界舞台叱吒風雲、並由此主導人類社會轉型的英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如果說每個民族對於文明發展都做出過貢獻,那麼,英國這個民族所做出的貢獻尤其令人矚目。英國之所以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得益於她是第一個通過社會轉型而進入到現代文明的國家,英國率先敲開了通向現代世界的大門,由此成為現代世界的開拓者。英國為何能率先完成現代化?其現代化道路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現代化的領頭羊為何也難以避免衰落的命運?英國的現代化留下怎樣的經驗與教訓?諸如此類的問題,對於身處現代化高潮中的中國人來說,恐怕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作為國內英國史研究領域的領軍者,錢乘旦、陳曉律在《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一書中,從英國歷史發展的文化模式出發,對於上述問題做出了很好的回應。

這是國家轉型系列的第八篇。第一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東歐篇》;

第二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西班牙篇》;

第三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日本篇》;

第四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南非篇》;

第五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菲律賓篇》;

第六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韓國篇》;

第七篇請點擊下劃線閱讀《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伊朗篇》。

banner圖為電影《至暗時刻》劇照,來自:豆瓣;長題圖為維多利亞女王,來自:維基百科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100 多年前曾經有人想構建「美食美國」,他的理論對當下的「健康飲食」有何意義?
美團打車聲稱進上海 3 天拿下1/3市場,主要靠的還是補貼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