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論是再大的戰場,總有一批不為人知的隊伍,沒他們根本無法取勝

無論是再大的戰場,總有一批不為人知的隊伍,沒他們根本無法取勝

戰爭時期軍隊取勝的基礎是什麼?是無往不勝的精良戰力?還是英明神武的決策指揮?其實,想要打贏一場戰爭,軍隊是離不開人民的支持的。倘若一支軍隊沒有民心所向,那麼,這群烏合之眾不過也是一個無名之師罷了。

在如今諸多影視媒體熱播的抗戰劇中,經常會有一群未穿軍裝的人活躍在戰場後方,為戰士們籌備後勤工作。這些人可都是些土生土長的老百姓,用句較為現代的詞語來說,他們就是支前民兵。說到這可能有人要問了,軍隊為什麼要用這群戰鬥力低下的百姓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群民兵的重要性。

在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後,戰場上對於軍火彈藥的需求就會激增,以至於,這些軍備的運輸問題使無數指揮官頭痛不已。所以,每逢戰爭前夕,他們都會動用一些百姓,作為民兵或民工來為自己部隊的軍備做出保障。之所以讓老百姓加入戰場,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老百姓通常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地理環境非常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要比軍隊更具備交通優勢的;

其次,倘若軍隊中專門培養一批運輸部隊,耗費的人力物力與收穫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倘若,只培養幾個運輸骨幹,帶領老百姓加入戰爭事業,這樣將會大大縮減軍費開銷。

公元前一零四年,李廣利出征大宛,在軍隊開拔之際,漢武帝特赦了一批關押在監獄中的囚犯,又組織了一批頑劣的年輕人,加上一些散落在邊境的遊騎兵,給李廣利湊了一支雜牌軍。

之後,這支軍隊用了一年的時間抵達敦煌,隨行的還有臨時徵調的大量民夫。

根據現代學者分析,當時李廣利軍隊中的民夫大約有四萬人,同時,還攜帶了十餘萬匹牲畜。這群民夫在軍備糧草運輸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大量的牲畜增加了軍備運輸的效率,在非常時期也可以充當軍糧。倘若,李廣利的出征沒有配備這群民夫和馱獸,可以說,他根本不可能取得戰果。

即便如此,李廣利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僅有一萬士兵歸來。據統計,此次出征李廣利軍隊共損失兵力五萬,耗費軍資上億。那麼,安排如此周詳的出征為何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戰損呢?

實際上,李廣利的軍隊不缺軍備糧草,戰鬥犧牲也不是很慘烈,但是,許多軍中將官都很貪婪,私吞軍餉,這才讓這支部隊損失慘重。可以說,要不是李廣利帶著四萬民夫出征,軍民配合緊密,沒準,這支雜牌軍早就埋骨沙漠,更不可能做出威震西域的偉業了。

在史籍中,這是一段規模空前的軍民聯合出征的記載,但是,介於李廣利軍隊付出的戰損太多,對於「援戰民夫」的重要性說服力不足,這裡,我們不妨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孔明北伐時期的民夫援戰情況。

孔明為了保證蜀軍後勤糧草運輸補給,特地研製了一種被稱為「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傳言,每輛可裝載軍糧幾百斤,而且,每天可以行進數十里,為蜀國數十萬大軍補給糧草。然而,戰爭女神並沒有傾向蜀國,最終,諸葛亮還是沒能取勝。

我們這裡拋開其他因素不談,不妨大膽設想,那就是:不論多麼先進科學的軍備補給線,也很難有「援戰民夫」的戰場優勢。

自古以來在我國的土地上爆發了無數場戰爭,這些戰爭的本質或許不同,但是,戰爭雙方其成敗的原因中存在某些相通之處。1947年我國內戰時期,國民黨發兵二十萬直指我方陝甘寧邊防區,陝甘寧邊防區出動了近三萬野戰部隊,與當地一百五十萬百姓軍民配合,向國軍發起反擊。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我軍就取得了三場大勝。敵我差距這麼大,那麼,為何我們最終能夠取得勝利呢?

當時參加過這場戰爭的老戰士在回憶錄里這樣說道:「邊防區老百姓在面對敵軍的時候,守口如瓶,面對我軍的時候則積極報告情況,還給我軍引路。當時進入陝甘寧地區的國軍就像失去了眼睛和耳朵一樣,而我軍卻能時刻把握戰爭動向,及時抓住戰機,有效殲滅敵軍。所以說,我們的勝利離不開當地百姓的全力支持。」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些支援前線的百姓絕對是戰爭的最大助力之一。而除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援,我想「民心所向」也是極為重要的。所以說,失去了百姓支持的軍隊,就是一隻無名之師、烏合之眾,就算偶然取得勝利,那也必定不會長久。

參考資料:

『《漢書》、《老百姓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騙子為掙香火錢,當晚就買了兩個小乞丐,不久後就成為當地富豪
在中國此地,曾經發源了一部分白種人,現今,專家都未能解開謎底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