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末期,為何列國人才會如「過江之鯽」奔赴秦國?

戰國末期,為何列國人才會如「過江之鯽」奔赴秦國?

秦國從秦獻公至秦始皇時期,列國游士、懷才不遇者以及渴望展示才華、體現人生價值、追求功名利祿者,大抵皆嚮往或奔赴秦國,其人才聚集之盛況,不僅空前,恐怕也絕後。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秦國有一套完整的以能力和貢獻為核心的人才激勵政策和行動機制。最重要的是軍功授爵制,英雄不問出身,國別、年齡、民族、貧富、貴賤、職業等皆不是問題和門檻,只要肯於為秦國效力,一切都不設限,都給其一方舞台,讓其淋漓盡致地施展才華,變相馬為賽馬,能獲取多大的功名利祿,全憑你的本事和累功,真正做到了有能力和貢獻,就有相應的地位和物質回報。而這一切都可以量化,透明真實,沒有貓膩,讓人心服口服,無法抱怨。秦廷滿朝文武和諸生,沒有關係型、安置型、照顧型、忽悠型、平庸型、裙帶型者,健康而有序的社會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使秦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翻閱秦史,張儀、商鞅、范雎、呂不韋、尉繚、李斯、王綰等,這些客卿、經緯之才,都有其生動的故事,詮釋秦國的人才政策和成功之要。

其二,允許犯錯,寬容失誤。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始皇容不得人才和官員犯錯誤或吃敗仗,對其的處罰是相當嚴厲甚至嚴酷的。事實恰恰相反。如鄭國是韓國派到秦國實施『』疲秦計『』的姦細,鼓動秦王政興建大型水利工程,以削弱秦國的財力,使其無力大規模征伐或遲滯征伐朝國的進程。然而,在修築鄭國渠的過程中,『』疲秦計『』暴露,但鄭國的一番肺腑之言,卻打動了秦王政,鄭國不僅未受到嚴厲的懲處,反倒繼續受到重用,主持鄭國渠的修築,鄭國渠建成後,關中鹽滷之地成了一片肥田沃土,使秦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再如,李信將軍率二十萬秦軍伐楚,遇到了秦國少有的慘敗,但秦王政經過慎重分析失敗原因,認為失敗屬於意外,不能把責任歸結到李信一人身上,朝廷包括秦王政都有責任,於是繼續重用李信。秦王政善於使過,李信更加賣力,其結果李信封隴西候,秦並六國。秦王政不揪替罪羊,不掩飾己過,殊為難得,不像有的帝王攬功推過,穿著皇帝的新裝裸奔。

其三,尊重人才,厚遇人才。獻公、孝公等都如此,秦始皇在這一點上,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尉繚是傑出的軍事家,秦王政非常尊重他,對他很恭敬,讓尉繚的服飾和飲食與自己一樣,縱觀歷史,絕無僅有。在廷議上,讓官員和諸生,敞開心扉,直抒胸意,他們從未因言獲罪,其心胸閎博而不褊狹,體現了一個傑出政治家非凡的格局與氣度。

如是,列國人才能不如過江之鯽奔赴秦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戰國名將,誰才是你心中的最強王者?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