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嶺是否分南北?

秦嶺是否分南北?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氣候、地質、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它們各種的不同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算是耳熟能詳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可以找到這樣一條南北分界線嗎?因此,在寒假的空閑之餘,我帶著這些疑問,沿著寶成鐵路,上了一趟秦嶺。 此次翻越秦嶺,計劃從成都出發,為了爭取到朝發夕至的黃金時間,我將整個翻越秦嶺的過程囊括到白天當中,因此選擇了晚上走,早上趕到陽平關(陽平關,又稱做陽安關。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邊是大巴山、米倉山,寶成鐵路南北過境,陽安鐵路以此為起點,是川陝甘三省交匯處交通重鎮),再沿著嘉陵江河谷北上。秦嶺南邊是四川盆地(*此處應是漢中谷地,木木由於從四川走的,因此借用的比較對象為四川盆地)我出發時,正直一月,四川盆地上,雖說不上是遍地綠色,但綠樹成蔭的景象也不會少見,當我翻越秦嶺之後,整個世界就像變了似的,秦嶺南坡剛剛還是一面枯榮與蕭瑟,到了北坡,完全就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此刻此景,說實話,挺震撼。

出發地:成都火車站 西南地區第一大樞紐站

終點站:西安火車站 北方地區關中盆地重要樞紐

嘉陵江下游,江面寬廣,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較多牛軛湖

嘉陵江上游,流水侵蝕為主,下蝕作用明顯,多U形谷

甘肅境內某火車站,還在秦嶺以南

秦嶺南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隨海拔升高,開始產生垂直分異

秦嶺南坡的植被,隨處可見一片綠色

突然,一個隧道穿出,景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轉眼間就出現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

在秦嶺以南的地區測得的濕度

秦嶺以北地區所測得的濕度

秦嶺以南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

秦嶺以北地區一戶普通家庭的家宴

如大家所看見的,這就是秦嶺神奇的所在,八百里秦川,在氣候、植被、土壤上變化如此之廣,也如此之快,因此無人不會將秦嶺作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可這條線,到底該划到哪裡,想到這裡我確實為難了。在短暫的記憶搜索下,我又將24號那天在寶成鐵路上的見聞在腦海中瀏覽了一遍,確實沒有發現一個準確的突變地帶,車過陽平關,遠處的高山上已經有少許的積雪,但是山下還是一片秋意盎然的景象,一點也沒有冬季嚴寒的氣息。到了鳳縣,偶爾會在太陽曬不到的陰坡看到大量的積雪,但是凡是太陽能曬得到的地方都已是黃土一片,可以這麼說,眼前的世界,一半是秋天(南方),一半是冬天(北方)。想到這裡,我覺得要找分界線已經不能從這裡想下去了,我換了個角度,開始從人文的基礎上尋找南北分界線的新證據,想起那天在陽平關吃早飯的情景,菜單上寫著:「麵皮、白饃、魚香肉絲、回鍋肉(川菜)」。這時,我猛然發現,不對呀,怎麼南北方的菜這裡都有,我又想起了中午在略陽縣吃的那頓飯,依然如此,難道說,真的找不出這條南北分界線了嗎?回到家中,我查了查資料,找到了許多關於南北分界線的畫法,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研究秦嶺多年,他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800米等高線位置,因為山地海拔逐漸升高,氣溫在下降,在海拔800米高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指示性的植物就已經不見了,所以南方就應該在這裡結束,因此南北分界先就應該和800米等高線重合。而另外一名地理界權威人士任美鍔先生卻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出,因為從整個秦嶺北坡看,整個關中盆地是暖溫帶,隨著山地抬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氣候已經不是暖溫帶了,而是山地氣候,越高越冷。而另外一些地理學家黃秉維等卻主張把南北分界線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理由是這樣可以保持山兩邊垂直自然的完整,正好拿來比較南北的不同。但是這樣的脊線不是一條,而是縱橫交錯的網。那秦嶺分南北到底在哪裡分?這的確就像秦嶺山上的雲霧一樣,撲朔迷離。

前面說到秦嶺作為南北分界線的爭論,這都是因為我們都要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鑿實,非要把一個模糊混沌的自然帶變成一條明確的線,如果將這個「線」換成「帶」,那麼這個爭論就消失了。因為不管把分界線畫在哪裡,都是眾說紛紜,但是人們確實又承認秦嶺——淮河一帶,中國大地的自然景觀、植被、農作物、土壤、生活方式等的確發生了質的變化。地表上的地帶景觀是連續的、穩定的,不會有一條線,兩邊的景觀都截然不同。植被和氣候也是一樣,找不到一條線,兩邊的植被、氣候驟然一變。但是我們得承認自然界的變化,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突變,就是從量變轉化為質變,也就是所謂的「臨界現象」。在相鄰兩個不同的地帶之間有一個交錯的景觀跳躍變化的突變帶,臨界現象往往發生在這一帶,秦嶺—淮河就處於這樣一個突變地帶。在中國自然地圖集上,我就偏偏找到了這個突變帶。

秦嶺作為一個沿著緯線分布的東西向的高大山系,對大地景觀從南到北的演變會起到加速作用。從南到北隨著緯度升高年均溫度會逐漸降低,當一個沿緯線分布的東西向山系出現時,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從南到北的景觀演變加速,臨界現象得以發生,從而成為自然地帶的界線。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秦嶺南邊有一條和秦嶺類似的沿緯線分布的山脈——大巴山(剛剛說陽平關時提到過),但是這一山脈卻沒有分界作用,原因是它還不夠北,不是在自然帶的邊緣地帶而是在其中,因此不會發生臨界現象。

秦嶺的地理意義在這裡就已經很明顯了,它加速了南北自然景觀在臨界線中的差異性,從而使南北的自然景觀在這個突變地帶顯得如此的不同,並且秦嶺對於中國來說不僅是南北的分界線,她對四川盆地的恩賜,也是不能不說的。有了她四川盆地才會流出一個天府之國,才會使眾多自然災害在這個包圍圈外望而卻步,才會使成渝地區形成一種獨有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秦嶺的地理意義在此刻將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她的美不僅雕刻在這片富饒的神州大地上,更深深的印在了我們華夏子民的心中。

關於秦嶺,如何去?

隨著西成高鐵的全線貫通,寶成鐵路正慢慢的退出歷史舞台,蜀道天塹,正在變通途,但我還是更為喜歡綠皮火車,一搖一搖地盤旋在秦嶺深處。

火車:成都—廣元、廣元—寶雞

怎麼安排行程?

Day1:

成都到廣元的車比較多,可以選擇高鐵或普通列車,第二天一早就要趕到廣元火車站,去會面我們的主角6064。

因為6064次列車是寶成鐵路上耗時最長,速度最慢的綠皮火車,因此,廣元到寶雞300多公里的路程,就得耗上一天的時間,而這一天,全是白天,就能完美地領略大秦嶺風景的所在。

350公里,需11小時,蜀道之難,可想而知

手繪的寶成線秦嶺線路圖

當時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三,基本車上沒人,所以才買到1號

巍峨秦嶺

秦嶺的看點在哪裡?——秦嶺展線

什麼是展線?大多數人對展線的認識來自小時候學的一篇課文,關於詹天佑的,當時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的時候,由於遇到地形上的困難,為了減小坡度,就採用「之」字形的展線形式,硬是把京張鐵路修通了,後來,這一項所謂的窮人的鐵路技術也在建國之後的西南地區廣泛應用,直到現在,技術條件的不斷改善,展線這一特殊的風景,正在慢慢的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殆盡。

秦嶺最美的就是展線了,眾所周知,秦嶺的北坡較陡,南坡較緩,所以在即將進入寶雞的最後幾十公里,要從海拔一千多米下到海拔幾百米。由於坡度太大,所以只能採取增加路程的方式,以展線的形式,盤旋在秦嶺的山間。

秦嶺展線示意圖

壯觀的秦嶺展線

秦嶺火車站

山腰上的觀音山車站

遠眺對面,上下兩層鐵路

從秦嶺車站的海拔1500米,到楊家灣車站的海拔770米,直線距離只有17公里的情況下,海拔缺下降了800米,因此,為了減小鐵路的坡度,降低陡坡對火車上坡的影響,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間,盤旋了33公里。這就是秦嶺北坡展線的魅力所在。

Day2:寶雞—西安

到寶雞天已黑盡,你可以選擇在寶雞住宿或者再奔西安,普通火車兩小時,高鐵時間減半。在西安轉兩天,感受一下北方人的生活方式。

西安旅行推薦: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大雁塔、驪山華清池、秦兵馬俑等。

寫在最後面:

1、如果你喜歡地理。

何不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這樣你會發現一些更有趣的東西。

2、堅定、勇敢邁出第一步

患得患失,顧慮太多,往往會成為你出去的絆腳石,當年我一個人上秦嶺,17歲,未成年,走之前沒有半分猶豫。

3、學會質疑。

人這輩子最可怕的就是被主流帶得迷失自我,敢於質疑,敢於猜想,不要隨波逐流。

4、好像我們是同道中人

嗯,如果真是你,就算晚一點認識你也沒關係,趕快關注我的公眾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木木的遠方 的精彩文章:

TAG:馮木木的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