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打敗一顆漂洋過海的大豆?

如何打敗一顆漂洋過海的大豆?

早上在食堂點了份雜糧煎餅,一口下去,簡直滿嘴流油,口鼻溢香。正在享受這美妙的豆油滋味時,突然看到手機上彈出一條新聞提示「中美貿易戰硝煙再起,兩強爭霸何去何從」。

我不由得啞然,說起中美貿易戰,其中的主角之一自然是我真在享受的大豆油了。遙想先秦時的「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而如今卻可謂是「美土有菽,當何購之」,這其中的轉變,大豆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歷史呢?

19世紀後期大豆開始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播到世界各地,一直到20世紀末期,我國一直是國際上最重要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之一,最高年份的大豆出口量曾超過百萬噸,可謂是,我有

,大豆產量全靠它~~

然而這一現象到了1995年卻發生了變化:1995年中國大豆年產量1350 萬噸 進口29.4萬噸 出口37.4萬噸。

1996 年中國大豆年產量 1322萬噸 進口 111.75萬噸 出口 19.2萬噸

中國在1996年一躍成為大豆凈進口國

所以,1995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1995年,中國取消了豆粕進口13%的增值稅,以促進畜牧業的發展,確保飼料供應。結果豆粕進口急劇增加,1997/98年超過400萬噸,國內大豆價格及壓榨利潤下降。食用油產量下降,並出現了走私增長勢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99年政府對豆粕進口恢復了增值稅,並決定發展大豆壓榨業:進口大豆在國內加工,獲取壓榨利潤。同時中國決定實施3%的大豆單一關稅政策,取代之前的徵收的180%關稅、40%優惠稅和3%配額稅率。這項決定旨在加強高附加值產品(即豆油和豆粕)的生產,同時契合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留下耕地用於糧食作物生產。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豆產業面向世界市場開放,這與受益於關稅配額的水稻,小麥或玉米產業形成鮮明對比。國內大豆產量下降大豆進口自90年代末以來急劇上升,到2015年,有超過8000萬噸的大豆進入中國。中國的大豆種植相比其他的主要出產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缺乏競爭力,因為耕地有限,產量相對較低。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小規模農場的競爭力低於南北美洲的大型農場。即使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黑龍江,大豆農場超過10公頃也不多。再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大豆的價格明顯高於美國或巴西,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生產成本增加了2倍。

中美大豆之戰或是中國完敗?

一些美國人認為,中國找不到美國大豆的替代品,限制美國大豆進口會拉升中國食用油和豬肉的價格。另外一旦中國還手導致美國採取進一步行動,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中國的損失將比美國大很多。這是既傲慢又幼稚的想法。

大豆是最容易替代的農產品之一,巴西等南美國家和俄羅斯的大豆生產者都巴不得把美國的大豆從中國市場擠走。而且巴西已經成為超過美國的中國第一大大豆進口來源地,美國大豆中國有什麼離不開的呢?

大豆貿易的背後是相關企業遭受打擊

中國糧油公司,中國壓榨企業被美國大量的整合、收購,佔領(國際四大跨國糧商分別是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美國佔了3家),國內大豆產業鏈也備受打擊。

2005年10月25日,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接著,南京華農分廠被美國邦吉收購,東莞華農分廠被美國嘉吉收購,霸州華農分廠被法國路易達孚收購……四大跨國糧商通過快速收購,很快掌握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

2006年4月底,仍在開工的97家大豆壓榨企業集團種,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佔到64家。中國前十大壓榨企業僅剩一家中國全資公司,那就是黑龍江九三糧油工業集團。至此,中國大豆全線淪陷。

吃完了雜糧煎餅,我意猶未盡地吮著指頭上的豆油,忽然想到美國農業部長1974年在雜誌上說過這樣一句話:「糧食是一種手段,它在美國外交談判中是一種武器。」沒錯,大豆確實是一種武器,可大豆的子彈打到美國的身上也一樣生疼。要知道,貿易戰沒有贏家。我國與美國談談打打,最終的目的是達成貿易規則與經濟關係在當前新形勢下的新常態;而作為公民的我們就是對祖國報以完全的信心和信任,沒必要杞人憂天,關鍵時相應號召,祖國終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文案:郝亞東

編輯:張家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UAARSEer 的精彩文章:

TAG:BUAARS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