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振興東北夭折,那位東北大學老校長做錯了什麼?

振興東北夭折,那位東北大學老校長做錯了什麼?

原標題:振興東北夭折,那位東北大學老校長做錯了什麼?



關注回復「書單」推薦你1000本好書


【東北往事】系列第18篇,本專欄由赫拉克執筆。


2018年初,東北人的形象在互聯網上連續遭到了數次暴擊,亞布力滑雪場的毛振華事件、震動全網的雪鄉宰客事件、雪鄉路上惡意競速導致遊客車禍事件等等等等。

祖國的這片白山黑水,未來怕是還會迎來多次輿論危機。想來想去,對那些上了新聞遭到處理的無良旅遊業主,別的沒什麼好說,只能說一句活該


可以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從一個段子變成了真理,山海關以東,大連港以北似乎成為了民營經濟的陷阱。企業要來投資,將會面對暗黑的土地和冰冷的雪。哪怕巨頭大如京東,想在東北投資都要跨過各層機關,直接與各省府最高領導層洽談。



京東將在東北地區投資布局


東北地區越來越與「人口流失」和「民營經濟差」劃等號,這些問題還往往會被追溯到計劃經濟時代乃至偽滿甚至奉系時代,似乎「政府貪腐」與「效率低下」是長久以來的通病。但其實歷史淵源並不能完全解釋今天的東北,正如新聞報道中的東北不如真實的東北那樣多樣全面。


互聯網上總會有一些對於東北地區在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發表各種懷念的文章,這種現象在其他地區非常罕見,因為我國目前還未離開經濟高速增長期,各地區也基本都處在歷史上發展的最好的時期,生活水平每隔幾年就能上個新台階。


這種懷念,源自於東北地區自身相對實力的迅速衰落。從「全國經濟佔比過半的工業基地」到「老工業基地」,再到「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實力和心態,都有了巨大的落差。



扶貧攻堅戰中,有一個貧困區在東北


有些懷念東北輝煌的文章會把時代指向日本殖民統治的偽滿時代,偽滿時代各項經濟數據很可觀不假,但其建立在對廣大中國人的殘酷剝削之上,且偽滿時代的經濟統治明確是為侵略戰爭服務,產出的煤礦鋼鐵,服務的基本上都是殖民體系下的舊日本戰爭機器。

數十個萬人坑遺迹中的累累白骨,也絕不會同意懷念偽滿時代的觀點。1931年的柳條湖事變,不僅不是東北整體的快速發展期的開始,反而還是一個自主建設被打斷的節點。


說起民國時期的奉系軍閥,近年來風評越來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最後幾年,由於兩次直奉大戰的緣故,讓東北地區的經濟一度非常艱難。


張作霖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的金錢,在佔據北京之後甚至在一段時間裡開支還需要東北老家的支持。1928年,奉軍撤出關內,奉票面值不斷跌落,物價飛漲。1925年,現大洋與奉票匯率為100比229,到1928年就猛增到了100比2510,至於物價飛漲,以豬肉為例,1927年豬肉每斤1. 80元,到了1928年,豬肉每斤就要8元,皇姑屯事件發生之後,張作霖在經濟上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內憂外患皆有。



有關東北「易幟」的新聞報道


國恨更兼家仇,在內外皆有憂患的背景下,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在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928年底宣布了東北易幟,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名義上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皇姑屯一聲炸響,給奉天帥府送來了「三民主義」。


自1929年初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對東北進行了改革建設,如果以民國時代為節點的話,這三年時間,算得上是東北最為黃金的三年


以東北大學為重點的教育建設


有些段子會說張作霖張老帥特別敬重文化人,有時候還會脫下軍裝,換上長袍馬褂跑到各個學校,向老師們打躬作揖,但段子畢竟是段子鞠個躬作個揖也改變不了奉系控制東北時期整體教育水平落後的事實。張作霖統治的後期,情況有了一定的改觀,一批高等學府創立,大量資金流入到了教育領域。


如今的東大,校徽上仍有白山黑水


皇姑屯事變兩個月後,張學良繼任了東北大學校長。上任伊始,就將其父遺產中拿出1000萬元作為東北大學的教育事業經費。除此之外,還對東北大學進行了改革,用白山黑水的盾形校徽,取代了最初建校時的圓形校徽,提醒全校師生勿忘腳下這片被洋人們覬覦的白山黑水。


在這一年,東北大學譜寫了新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義之聖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國難之未已,恆怒火之中燒。


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衛之不力,寧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嘗膽,庶雪恥於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為責,無取乎空論之滔滔,


唯積學養氣可致用,無取乎狂熱之呼號。


其自邇以行遠,其自卑以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能不奮勉乎吾曹。


這段校歌的內容,除了有關「三民主義」、「青天白日」一些不再合時宜的內容,以及「東夷」「北虜」這些作古的政權描述,剩下的大部分內容都還是東北大學的校歌歌詞,保留到了今天。


張學良在1929-1931年間加速擴建了東北大學,捐資100萬銀元,修建文法學院教學樓,捐資30萬銀元,修建了現代化體育場,捐資50萬銀元,建了圖書館、化學館、實驗館。靠著大量投資,東北大學的面貌為之一振。

除了外在的硬體,學校的師資力量也靠著投資得以迅速加強,聘請了大量國內名家。1928年8月,結束歐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張學良的盛情邀請下來到東北大學。梁思成被任命為建築系責任副教授,享受800塊銀元高月薪,一直任教到九一八事變前夕。



東北大學老體育場的老照片


除了高等教育領域之外,在更為重要的基礎教育領域,這三年的時間裡也頒布了一些法案。如在1929年的《擴充女子教育案》,1930年的《中等學校校長任用暫行條例》、《中等學校教職員任用暫行條例》、《小學學校校長教員任用暫行條例》,在東北軍中開展識字掃除文盲運動。


東北政務委員會下達指示,要求各縣大力倡辦識字班,遼寧省1928年教育經費為528萬元,1929年就猛增到了1635萬元。但上文的這些法案與計劃,也多停在規劃階段,用於一省的1635萬教育經費,並不比東北大學一個學校的經費多多少這三年的基礎教育成果明顯不如高等教育。多數東北人民,和其他地區一樣,仍然是不識字的。


修路開港,與日本人爭利


今天東北地區的城市布局,多是沿著鐵路線分布,這種格局源自於上世紀初的大規模鐵路建設。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勢力大規模進入南滿地區,隨著沙俄的衰落與十月革命,俄國勢力在東北的擴張力不從心。


以「滿鐵」為中心的日本勢力幾乎壟斷了東北的經濟命脈。張學良上台時,日本商品佔了東北貿易進口總額的70%,占出口總額的百分之75%。日本商品在東北地區的傾銷,嚴重地摧殘了東北民族企業的發展。南滿鐵路和大連港,就是日本在東北勢力的代表。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張氏父子深感威脅,尤其是鐵路,被壟斷交通在戰時後果會非常嚴重。因而奉系很重視東北地區的鐵路建設,為的就是爭奪鐵路份額,維持自己的統治。


1930年4月,張學良直接領導東北交通委員會,並制定了修建東北新鐵路計劃,延長張作霖時期已經動工修建的東西兩大幹線,增修熱河至北平線。又決定由荷蘭治港公司承建葫蘆島港,並使之與上述三幹線鐵路都連接。

其意圖是準備把東三省和內蒙東部聯結起來,建成鐵路網,把葫蘆島作為新的出海口,加強和關內及海外的交通,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軍事勢力來一場反包圍。


到九一八事變前,西幹線修通,平行於南滿鐵路。又延長了瀋海路及其支線,完成了呼海線北段至吉海線的全部鋪墊工程等。葫蘆島港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基本上達到了在鐵路港口上對日本反包圍。這不僅給以滿鐵為首的日本經濟勢力以沉重打擊,在軍事上也使駐滿日軍陷入被動,可謂是動了日本人一顆最大的乳酪



民國時期的鐵路網密度,東北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中日在東北地區爭相建設鐵路,使得這一地區在民國時代的鐵路密度特別高,葫蘆島港也在解放戰爭中出境次數極多,在大連港無法利用時,葫蘆島港體現出了重要的戰略價值。


吸引移民,鼓勵實業


於今天東北人口大量流失的現狀不同,1929-1931年正是關內百姓熱火朝天「闖關東」的時代,在機械化水平不高的時代,東北地區仍有大片的肥沃土地處於荒蕪狀態。此時中原地區北伐結束,新軍閥再次開啟戰火,中原大戰讓大批難民擠上了開往東北的列車,那時的奉系軍閥給了移民比較優厚的條件,主動吸引關內移民來東北。



而同樣暗地裡覬覦東北的日本方面,也在暗地裡實施向東北轉移人口的計劃,但一批又一批到來的關內中國移民,讓日本人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日本採取了默許治下朝鮮人越過邊境,並有意挑撥中朝矛盾的方法來製造侵略借口。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索之一萬寶山事件,就是這種挑撥矛盾的體現。


張學良創辦了「營田公司」,想要在東北試種水稻。在經營過程中,培養了一批使用現代農業機械的技術人員,促進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由於張學良的帶動,東北軍的部屬中也有很多人投資辦實業,東北的民族工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東北的無線電通訊事業在這三年得到快速發展,設備規模、通信能力當時都居全國首位,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對電報權的壟斷。民族工業迅速的發展也對東北民眾的抗日愛國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北建立了一系列的商務會、工會、農會組織,有了很強的話語權,奉系還有意鼓勵民族工業同日本商品進行競爭,對「日本製造」造成了可觀的衝擊。


無奈短視,新建設夭折


上文提到的辦學、築路、開港、吸引移民、發展民族工業,無一例外都嚴重威脅了日本在東北地區的利益,但是面對日本越來越明顯的敵意,張學良卻出現了嚴重的戰略短視:裁軍


1928年11月11日,奉天財政整理委員會成立,奉系的財政支出主要是政費和軍費兩項支出,鑒於實際情況,張學良決定縮編軍隊,減少軍費支出。從1928年末開始相繼裁軍10多萬人,奉、吉、黑、熱四個省軍隊人數縮減到30多萬人,每月的軍費開支可省200多萬元。


張氏父子很重視軍工業的發展,高薪聘請了一大批國外的技術人員,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東北兵工廠從簡單的生產手槍、步槍、迫擊炮、發展到可以生產重機槍、山炮、手榴彈、各類炸藥以及高級火藥等。不但技術精良,產量也大幅度提高,一度是亞洲最大的軍工廠。



九一八後日軍在奉天兵工廠中找出了航空炸彈


但在張學良治下的三年,軍工業急劇萎縮,奉天兵工廠1928年支出為3170萬元,1929年後迅速降到200萬元,由於經費幾乎被砍沒了,兵工廠近乎停擺。1931年日本相繼製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日本人馬上要有更大動作之時,張學良仍指示「應開發東北富源,以計根本的滿蒙自強,以免外侮」。


在關東軍動作頻頻時,張學良既沒有做到全軍戰備、擴編東北軍,甚至連戰爭狀態都沒有進入。上文也提到,東北軍自張學良以下,大批高級軍官投資實業,而軍隊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其作戰的意願與能力就會開始打折扣。

張學良在1929年中東路事件之前一度認為東北「無須作戰預備,故軍額必須大削減」,1930年9月,張學良又決定派軍入關武裝調停,東北軍的精銳基本都調進關內。同年,東北海軍司令部和部分海軍也移至青島。


後來,為平定石友三叛亂,張學良又將留在關外的大部分東北軍調入關內,軍火也大批運至關內,東北地方防務是奉系掌權以來最空虛的時候,為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造成了便利條件。



「鑄劍為犁」,犁卻難擋劍擊


筆者在上星期去了一次瀋陽,在看張氏帥府的展出中對一張老照片感觸很多,遼寧迫擊炮廠從軍用轉為民用,生產出了第一台載重汽車。在二戰前夕致力於「鑄劍為犁」,在東北創造了一大批守不住的財富,怕是略有短視。


參考文獻


1.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李星建:《張氏父子與東北大學》,《文史春秋》,2013年第11期


3.侯文強:《張學良和東北邊防建設》,《軍事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王貴忠:《張學良與東三省保路運動》,《日本研究》,1991年第10期

5.張寧:《張學良主政時期東北新建設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6.侯文強:《張作霖、張學良與東北鐵路建設》,《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本文作者:赫拉克 編排邱邱 審稿二師兄


縱覽全球前沿學術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新書推薦丨美利堅如何開創人類新紀元?
我勸天公重抖擻丨李零教授書單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