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邊防連有9個重要觀察點,全部巡邏一遍需騎馬爬山走一個月

邊防連有9個重要觀察點,全部巡邏一遍需騎馬爬山走一個月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劉慎

內地已春暖花開,帕米爾高原上依舊雪花紛飛。

初春時節,筆者走進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斯姆哈納邊防連,那裡是祖國版圖最西端的邊防哨所,海拔近3000米,肩負著鎮守我國西大門的重任,素有「西陲第一哨」之美稱。

斯姆哈納邊防連距首都北京5000公里,同處北緯40度附近,在同一緯線上與北京遙遙相望。這裡也是每天送走祖國最後一縷陽光的地方,與北京時差足有3小時。駐守在這兒的戍防官兵幾十年如一日巡邏在邊防線上,守衛著祖國的和平與安寧。

巡邏前,面向北京方向高唱連歌

初春的哨所,依舊冰封雪裹。維吾爾族戰士海爾江拿出了自己的油畫作品,向我們介紹起了連隊的四季。面前一幅幅精心細作的油畫,印刻了哨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寫滿了連隊官兵在雪域邊關的戍邊奮鬥精神。如今,哨所里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全都是海爾江畫作的生動素材。

「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納邊防連,三峰駱駝一口鍋,雪域荒漠把家安,踏冰卧雪志更堅,赤膽染綠洲,湖水碧如藍,日落觀美景,伴馬迎朝陽,斯姆哈納好家園……」2003年秋,一位將軍來到斯姆哈納邊防連,戰士們列隊為他唱起了這首連歌。歌聲蕩漾在山谷,響徹在心間,鬢染華霜的將軍被這群年輕的士兵深深感染,不禁揮毫寫下了這樣一首詩:關山突兀邊雲長,清湫冷水入橫塘。漏殘月黑聽犬吠,夜半霜重看夕陽。前山飛雪後山雨,初夏淺草仲夏黃。怨女何須為君悔,立馬西陲是兒郎。

歌如戰鼓,鼓舞著一代代官兵走上漫漫巡邏路。連隊有9個重要的觀察點位設在海拔4500米的雪山上,東西兩個方向全部巡邏一遍,需騎馬爬山走一個月,途中吃的是干饢、喝的是雪水、住的是羊圈。每次巡邏登頂,官兵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終點的大石頭上。這塊大石頭,已刻滿這個連官兵的名字,見證了他們的一片忠誠。

遠山口扇形巡邏,是斯姆哈納邊防連獨有的一種巡邏方式。每巡完一個山口都要回宿營點,次日再向另一個山口出發,整個巡邏似扇形展開,直到全部山口到點到位。遠山口巡邏一次需往返25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9座高山、趟越4條冰河,隨時還會面臨暴風雪、雪崩、地震、泥石流的威脅考驗,可謂危險重重。

每次巡邏出發前,官兵都會站在前哨橋上,面向北京方向高唱連歌,現如今這已成為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前哨橋 劉慎 攝

一次巡邏中,身材矮小的上等兵張國斌,正好騎著一匹瘦馬。過河心時,馬一下子被湍急的水流衝倒,張國斌也跌入水中,差點被沒過頭頂的洪水給沖跑了。幸好,被在連隊蹲點的宣傳股長黃汝珍及時救起,這才算是撿了一條性命。

前年,上士金學華乘馬隨隊巡邏,途中突遭地震。胯下一匹性格較烈的軍馬「流星」受驚後,前蹄立起把金學華甩了出去,他的頭部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碰出了一個大血口。至今,頭上還留有縫針後難以抹去的疤痕。

去年9月份,指導員盧樹軍帶隊去遠山口巡邏,筋疲力盡的官兵正在翻越6號山口達坂時,突然隱約聽到了山頂冰雪融化發出的吱吱聲響,經驗豐富的盧樹軍大聲喊到:「有危險,快躲進前方山壁上的大石縫避險!」由於坡陡路窄,盧樹軍讓戰士們先跑,自己留在最後,等他剛要靠近石縫,只見萬方土石咆哮而下,其中,一塊數噸重的巨石從天而降飛向盧樹軍。一個快速躲閃,再加上一個利索的前撲,他這才算是躲過了一劫。站在石縫內,受到驚嚇的大家都為指導員捏了把汗,好在只是腿部擦破了點皮,衛生員簡單包紮了一下,他們就又踏上了巡邏路。

雪地巡邏。劉慎 攝

巡邏回來後,不管多晚,官兵們都會自發來到前哨橋上,再次面向北京的方向,向祖國報告平安……

「胡楊樹能夠活下來,我們在此也能紮下根」

1962年,哨卡的第一任教導員楊親鎖帶著15名戰士,靠著三峰駱駝一口鍋,在這「抬頭雪茫茫,低頭土黃黃」的雪域荒漠安了家。16名漢子抱成團,喊出「不做雪山的奴隸,要做雪山的主人」的錚錚誓言,在荒涼之地夯出第一個地窩子。

面對茫茫戈壁灘,教導員楊親鎖在距連隊800米處發現一棵拳頭粗的胡楊樹,站在樹跟前,他對官兵講道:「它能夠紮下根活下來,我們在此也能紮下根!」戈壁灘上缺土,官兵們就在巡邏時一點一點帶回來;缺水,官兵們就一盆一盆從河溝里端。在一茬茬官兵的汗水澆灌下,楊樹、柳樹、刺梅等先後成活。

這幾年,他們在雪山上搬沙運石、栽花種草、植樹造林,自己動手改善環境,把哨卡建成了帕米爾高原上的「邊關戰士樂園」。如今,連隊周圍栽種各類林木已達59000餘棵,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原綠洲」。連隊還先後建起了「落日公園」,設立了人工湖、人工瀑布、刺玫園、戍邊樓等「西陲哨卡十大景觀」。目前,連隊綠化總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

一代代官兵堅持種樹,如今染綠了哨所方圓5公里。劉慎 攝

凍白菜、肉罐頭、粉條、蘿蔔,曾經被官兵們戲稱「四大名菜」。常年巡走在雪域高原,戍邊官兵飽受著嚴寒和紫外線的「特殊照顧」,頭髮脫落、嘴唇乾裂和指甲凹陷等癥狀一直困擾著他們,營養不均衡一度成為「健康殺手」。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官兵向生存極限發起挑戰,與惡劣環境作鬥爭,他們揮鎬掄鍬,開山劈坡,在哨所右側開闢出一塊菜園地,開始嘗試種植。翻土、灌水、施肥、播種……菜苗紛紛探出了頭、長出了芽,但惡劣的氣候卻無情摧毀了官兵們的付出,風霜雪雨輪番襲來,官兵精心呵護的一棵棵小菜苗還是慢慢地枯萎夭折了。網上查、請專家,深研究、細琢磨,最終,較勁的官兵還是在雪域高原上成功種出了新鮮蔬菜。

黃瓜、聖女果、水果甜玉米等一批高原罕見的物種相繼在哨所試種成功,如今,官兵從吃不上菜到吃上新鮮蔬菜再到吃上營養菜,不但吃出了營養,還吃出了健康,有效預防了高原病的襲擾。

在祖國最西部,撐起一片和平純凈的天空

在冬古拉瑪山口,刻滿「中國」二字的石頭隨處可見。據四級軍士長高成回憶,2004年7月下旬,時任斯姆哈納邊防連連長的胡紅利帶著8名官兵行進在前往冬古拉瑪山口的巡邏線上。31日中午,在離大媽家氈房還有十幾公里的時候,天氣陡變,大雨順山奔流而下,瞬時便形成了洪水,氣溫也隨之驟降。

行進在大山深處。劉慎 攝

經過8天的巡邏,此時的官兵們又冷又餓又乏。子夜時分,執勤的哨兵推醒了剛剛入睡的胡紅利,說前面不遠處有兩個人影正向這邊移動。人影越走越近,並逐漸清晰起來。「是大媽」,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喊了出來。

官兵口中的大媽,名叫布茹瑪汗,今年已經70多歲了,從20歲開始就跟著丈夫上山放牧、護邊,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了。她每年6月中旬進山,大雪封山時出山,每天巡山要走3、4個來回,約20公里左右,這50多年,已經走了8萬公里,相當於7個長征路。

同樣是行走高原,布茹瑪汗早就和官兵們親如一家人,她是大家敬佩的兵媽媽,官兵們也是她引以為傲的兵兒子。

巡邏途中。劉慎 攝

斯姆哈納邊防連的這群國門衛士始終嚴於律已,忠誠地守護在祖國的最西端。這兒日進出車輛數百輛,往來遊客上百人,只要提起哨卡官兵,就沒有不翹大拇指的。

調度車輛、維持秩序、解說政策,除了這些日常的工作之外,但凡百姓和遊客遇到困難,這裡就成了他們的救助站——官兵曾為患急病的外籍工作人員深夜緊急會晤,將其安全送出國境;為因意外而錯過開關時間的商務車隊層層聯繫開關事宜,給外商挽回重大經濟損失。

從開關至今,官兵們在執勤任務相當繁重的情況下,檢查出入境車輛、人員上萬次,沒有發生過一次差錯。官兵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在祖國最西部撐起一片和平、純凈的天空。

斯姆哈納邊防連執勤分隊乘馬巡邏。劉慎 攝

連隊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5次,還被原蘭州軍區授予「西陲戍邊模範連」的光榮稱號。邊關的故事仍在繼續,榮譽還將續寫,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和事、物和景躍上維吾爾族戰士海爾江的油畫……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劉慎

編輯:毛志文

編審:曲延濤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國家安全、軍民融合等國防話題,地方代表委員怎麼說
戰機列陣空天,致敬讓戰鷹翱翔的人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