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十載風雨歷程 望今朝再展風華

七十載風雨歷程 望今朝再展風華

歡迎關注「文博中國」!

2015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位於南京西路325號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原上海跑馬總會舊址作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上歷博]的館舍,上歷博終於結束了有館無址的歷史,上海這座擁有6000年歷史的大都市,終於迎來了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外景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建設項目正式啟動。2016年7月29日開始樁基部分施工,9月28日展開全面施工。

▲ 1930年代 上海跑馬總會

上歷博場館的建築是1934年建成的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是上海市中心區最重要的近代建築之一。它見證著歷史變遷,從英國殖民者的娛樂場所到新中國的文化場館,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建築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局部帶有折衷主義,雖幾經改造,但建築立面與室內裝飾還留有不少精美的痕迹。鑒於建築的特殊性,上歷博對建築悉心修繕,還原建築本體,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克服老建築和新功能的矛盾,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新增東樓和西樓的連接通道,更新和加裝電梯,在滿足公共服務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對老建築的影響。

▲1930年代的跑馬廳東樓及看台

上歷博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3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800平方米。建築分東西兩樓和開放式的庭院,東樓4層,局部5層;西樓3層,中庭地下室1層。東樓以基本陳列為主,系通史陳列,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組成。西樓設有臨展廳、文創展示區、智慧教育區、口述歷史室、志願者活動室、學術報告廳、會議廳等公共服務區。

上海文化新地標——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千餘件文物講述上海六千年歷史

上歷博基本陳列以歷史發展為脈絡,全面、深入地反映上海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演進。在編撰展陳大綱的過程中,我們先後召開了十餘場國內史學界、黨史界、文博界、藝術界、建築設計界專家諮詢會,百餘位專家、學者就歷博展覽大綱框架、展覽動線、展廳布局設置等問題給予指導和建議。

▲ 百子大禮轎

新館基本陳列吸納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場館建築特點,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通過1100餘件/套文物、文獻、歷史照片和輔助手段,概要地反映目前上海行政區划下的6000餘平方公里內經歷的6000年歷史,展示上海的遠古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其中有六千年前的上海文化遺存,有血灑疆場的抗英英雄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有首版《共產黨宣言》,有反映上海棉紡工業的清花機、有1911年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的選票、有上海滙豐銀行銅獅、還有百子大禮轎等重要文物。另有一些珍貴文物則源於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許多文博單位的支持,許多展品都是第一次面世。

▲《遠古上海數第一》多媒體互動展項

位於東樓一層的序廳,以影片《上海簡史》快速敘述上海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激發觀眾參觀情緒,引發觀眾探尋展覽內容的興趣。

▲ 序廳《上海簡史》

位於東樓二層的《古代上海》部分由「海上初曙 遠古華章」和「雲間溢彩 滬濱揚帆」兩個單元組成,回顧上海從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起源,演變成物阜民豐、文教昌盛的江南重鎮的歷程。

▲《古代上海》第一單元 海上初曙 遠古華亭

上海從哪裡來,誰是最早的上海人?自馬家浜文化先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勞作生息;到崧澤文化創新發展、承前啟後;至良渚文化高度發達、迎來輝煌;後來的錢山漾、廣富林、馬橋文化各時期,多元文化交融,走向新生。各個遠古文化前後相繼,在中國文明起源進程中均有著重要地位。

▲《古代上海》第二單元 雲間溢彩 滬濱揚帆

歷史時期,上海歷吳、越、楚而秦、漢、晉,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逐漸融入多元的中華文明;唐、宋、元代航運推動經濟貿易,上海地區地位日重、建制升格;明、清兩代,上海的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早在開埠以前,已躋身全國最發達地區之列。

▲ 《近代上海》第二單元 外資金融

▲ 滙豐銅獅

位於東樓三、四層的《近代上海》則由「上海開埠 國中之國」「中西交匯 城市轉型」「辛亥革命 上海光復」「中共創建 開天闢地」「經濟中心 遠東都會」「同心戮力 抗擊日寇」「爭取民主 都市新生」七個單元組成,揭示了上海的命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下逐漸崛起成為遠東第一大都會,上海不但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還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近代上海》第四單元 中共創建

▲《近代上海》第五單元 社會生活

由於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3年上海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絡繹來滬,設立租界,經商,傳教,辦學,不斷擴展其殖民統治。由於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上海快速成為中國最大城市,成為列強在華最大投資與對華掠奪基地,也成為中國民族資本集聚、多方面人才薈萃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事業中心與政治重鎮,成為中國吸納、醞釀、創造新思想、新文化,進行反帝反封建偉大鬥爭的中心。

▲ 《近代上海》第六單元 文藝抗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上海民眾積極響應武昌起義,發動武裝起義,建立滬軍都督府,積極推動「南北和談」。孫中山評價說,辛亥革命中「時響應之最有力而影響於全國最大者,厥為上海」。而辛亥革命的失敗,讓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需要尋求新的指導思想和革命方案。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在上海成立,幫助指導各地建立黨組織,籌備建黨工作。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黨的正式成立。從1921年到1933年,黨中央在上海決策、組織、指揮了一系列革命運動,自身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 《近代上海》第七單元 上海解放

1920至1930年代中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民族主義浪潮的影響下,民族工商業方興日盛,城市發展形成新的動力。然而日本帝國主義兩次發動侵滬戰爭,中斷了上海城市原有發展軌道。「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中國軍隊為抗擊侵略浴血奮戰,上海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中心。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上海人民以各種形式展開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使上海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統一戰線的重要戰場。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權辜負了人民的期望。在中共上海黨組織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積極爭取和平、民主,不斷掀起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愛國民主運動。在迎接解放的進程中,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黨組織的帶領下積極準備、裡應外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上海,把這座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完整地交到人民的手中。1949年5月27日,上海的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

尾廳通過《難忘的瞬間》視覺展項,選取1949年上海解放以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70個精彩瞬間,表現上海取得的輝煌成就,激勵觀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綜合反映上海三種文化特色

上歷博精心編撰展陳大綱,挑選精品文物,以文物說話,講好上海故事,完整呈現上海的地域特色及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徵。

▲《風氣之先》多媒體互動展項

古代上海的展陳內容,既打破了「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的謬論,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上海就已廣泛接受各地移民和外來文化,是古代中國重要的航運港口。如遠古時期良渚文化中的象牙權杖、玉琮;唐宋期間長沙窯、建窯、越窯等內地的瓷器都從上海運出;松江畫派、顧綉等傳世經典,無不是在吸收江南地區文化特色基礎上的發展,進而成為極具地方特點的文化瑰寶。婉約精緻的江南文化成為了上海文化的基因。

▲ 觀眾參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近代部分,城市史內容和革命史內容穿插融合,海派文化和革命文化也交叉呈現。海派文化是在江南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上海的歐美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如豫園宴樂圖、舊校場年畫、海派旗袍、各類海派銀器等等,無不是海派文化的代表。

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革命的搖籃,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革命文化。從1921年至1949年,中共舉行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其中三次在上海召開。二十八年間,中央領導機關在上海長達十二年。中國共產黨的眾多早期領導人都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這裡還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與共產國際聯繫的據點、左翼文化的基地、統一戰線的堡壘。如《新青年》、首版《共產黨宣言》、第一本黨內刊物《共產黨月刊》、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章等,諸多革命文物都在基本陳列中得到展現。

▲《近代上海》第一單元 吳淞抗英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開風氣之先的城市,在中西交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海派文化、海派生活。而先進的思想文化傳播系統、堅實的工業和階級基礎、便捷的水陸交通系統、發達通暢的郵政通訊系統以及獨特的城市格局又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的重要基礎和原因。因此,在海派文化中蘊含著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也成為了海派文化的基因。如道白生清花機,既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也象徵著中國工人階級的誕生;《萬國公報》《申報》等各類雜誌、報紙,使上海成為新學說、新思想的傳播高地,也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載體;《風雲兒女》不僅在民族電影和左翼電影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傳唱中華,後來更是成為國歌,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

▲《演出之都》多媒體互動展項

上歷博的整個展陳貫穿三條線:

一是故事線。通過展項敘述歷史故事,解讀歷史文物的內涵,在有限的展陳空間內,精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物,串聯起上海的歷史主線,突出上海的紅色基因。

二是體驗線。通過應用新視聽技術,增強與觀眾的互動,藉助展項,結合藝術創作和技術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申新公司的清花機在運轉工作,能聽到膠木唱片里播放出孫中山先生留下的唯一一次演講錄音,還能在展廳外的休閑場所測一測自己上海話的水平。

三是數字線。「智慧博物館」系統是貫穿整個博物館的基礎建設項目,除了展廳中高精度的LED大屏、物華號百子大禮轎三維建模互動展項、上海歷史線索互動牆等多個展項外,多媒體導覽、智能手持導覽終端都可以提供更為立體的公共文化服務。

上歷博(上革博)館史溯源

陽春三月,伴隨著陣陣鳥語花香,醞釀籌建多年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上歷博(上革博)]終於揭開華蓋,喜迎四方嘉賓。

▲ 上歷博(上革博)展廳實景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1950年代籌建的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在七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上海市歷史與建設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地方歷史研究部、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階段,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六千年地方歷史的博物館。2017年10月,新建成的上歷博在南京西路325號全新亮相,新館基本陳列向社會試開放。上歷博(上革博)的七十年,蘊含了歷代市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凝聚了幾代博物館人艱苦奮進的拼搏精神,反映了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銳意進取的城市品質,見證著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

▲ 位於虹橋路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漫漫前程 史建館時代的堅實基礎

1950年代籌建的上海市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簡稱「史建館」),是上海在建國後籌備的第一家地誌博物館。1954年史建館籌備處成立,設在虎丘路20號原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上海博物院的大樓內。史建館成立後,接收了一大批民國上海市立博物館和上海通志館收藏的文物文獻,再加上一些考古新發現,形成了史建館最初的文物基礎。1958年1月20日,史建館常設陳列布展如期完成。陳列室位於陝西南路文化廣場西側露台下,面積約3700平方米,展品1252件。1959年5月,上海市歷史與建設館籌備處被撤銷,但地誌類文物資料的搜集工作繼續進行。原館內的地方史研究專家調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新成立的上海地方歷史研究部,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繼續從事上海地方史的文物考古、藏品徵集和學術研究工作。

輾轉反側 陳列館時代的重新起步

1982年12月,上海市文化局決定籌建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新成立的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以史建館籌備處徵集的文物為基礎,以上海博物館地方歷史研究部人員為業務骨幹,借用當時虹橋路2268號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第五館為臨時館址。經過精心的準備,1984年5月27日陳列館展覽正式對外開放。陳列館展出文物、文獻以及圖片資料等共1300多件,展現上海從遠古到1949年解放的歷史脈絡。新的陳列館迅速引發了廣大市民的好奇,去陳列館轉一圈看展覽,感受一下上海的歷史積澱,成為當時年輕人中一件很時髦的事情。當時的展覽中,用霓虹燈製作了一份租界擴張圖,上海租界地域的幾次變遷通過不同顏色燈光的依次閃現來體現,全新的展示手段,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看。蘊含歷史故事的文物、新的展示技術,使不大的場館內經常人滿為患。1990年,隨著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租約到期,剛剛起步的陳列館再次面對「家在何方」的難題。

▲ 展廳內將原有建築特色和館藏文物展示充分結合

全新亮相 歷史博物館的首次起飛

1991年7月,經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正式更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簡稱「歷史博物館」)。新成立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租借位於上海虹橋路的宋慶齡陵園的一座倉庫作為陳列廳。新的展廳共14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當時展廳的條件十分簡陋,而博物館的辦公地點又被安排在數公里外的淮海中路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的幾間斗室內,但就是這樣的困難條件下,歷史博物館全體員工齊心合力,在2年多時間內,推出全新基本展覽「近代上海城市發展歷史陳列」。該展覽全面展示了自1843年開埠到1949年解放的上海百年歷史風貌,共展出文物1500餘件,綜合運用聲光電科技手段,在當時取得了極好的社會影響。1997年,該展覽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首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

▲ 1959年7月6日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工作人員合影

2002年,因館址租賃期滿,歷史博物館再次面臨著閉館搬家的局面。根據上海市委指示,歷史博物館利用其藏品和展陳方案,為東方明珠零米大廳量身打造了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該場館展示面積達一萬平方米,館內採用場景化展示手法,將文物、道具、模型、音視頻多媒體、聲光電等表現手法融於一體,營造歷史氛圍,集歷史、文化、休閑於一體,極具創新理念的陳列,讓觀眾在時光穿梭中追尋海上舊夢、感觸社會變遷,品味上海悠久的文化。同時,歷史博物館通過與國內外文化機構和博物館之間合作,通過舉辦一系列與上海歷史相關的專題展覽,擴大自身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砥礪前行 兩館合一後的旭日東升

2015年11月,醞釀多年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新館館址終於最終落定。在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兩館合一,新館館址正式落址南京西路325號原跑馬總會大樓,並於2017年年底前試運營。

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前身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於1952年1月成立,當時隸屬上海市文化局。興業路中共一大會址、南昌路中央工作部舊址、太倉路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分別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的一、二、三館。1968年3月,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改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1993年初,根據上海市委對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的批示精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開始積極投入正式立項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新的上歷博(上革博)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迎接新任務、開啟新征程。從2018年開始,上歷博(上革博)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發揚幾代上歷博(上革博)人積澱的優良傳統與品牌效應,竭誠服務觀眾,恪盡職守,砥礪前行,圍繞上海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徵集、展覽等工作,將上歷博(上革博)打造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上歷博(上革博)的新生

從2015年11月,新的上歷博(上革博)館址正式選址落定,到2017年10月,新館基本陳列向社會試開放,期間的難題、困境數不勝數,但上歷博(上革博)人和廣大參建單位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向社會遞交了一份答卷。從觀眾接待和社會輿論來看,廣大專家、觀眾對新的上歷博(上革博)展覽報以充分的肯定。

最大的展品——跑馬總會大樓建築

從項目立項開始,上歷博(上革博)人就堅持一條基本認識,南京西路325號兩幢大樓就是交給新曆博最大的展品。新館館舍原為上海跑馬總會大樓,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也是老上海地標性建築之一。解放前,今南京西路、西藏路、武勝路和黃陂路四條路所圍成的區域便是被稱作「遠東最好的跑馬場」「遠東最大的戶外活動場所」和「遠東最大賭窟」的上海跑馬場。上海跑馬總會就設在跑馬場的西北角(今南京西路黃陂北路)。東樓建築為舊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由英商馬海洋行於1926年設計,余洪記營造廠承建,1933年建成。建築整體帶有20世紀30年代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局部帶有折衷主義風格,頂部有一座8層、高達53米的鐘樓。西樓最遲在1928年已建成,為跑馬場的後勤管理用房。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東樓入口

1949年以後,東、西樓一直被用作上海的重要公共文化機構的館舍。新中國成立初期,原跑馬總會和跑馬場因地域開闊,常被用作各類全市性的展覽場地。1952年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入駐,1978~1979年,大看台被拆除,改為閱覽室。1999年,上海美術館遷入該址東樓,當時為適應美術館的功能定位,在建築內部舉行局部改造和擴建,於2000年3月18日正式啟用。2012年10月1日以後,上海美術館遷入原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並變更為中華藝術宮。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確定將東、西樓一併作為上歷博(上革博)新館的館舍。

跑馬總會大樓作為上歷博(上革博)最大的展品,其修繕、改造工作也充滿了挑戰。作為一幢歷史保護建築,其使用功能、空間布局和現代博物館需求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為了在保護建築原貌、原有裝飾和滿足博物館展陳使用、功能需求之間達成最大的一致性,上歷博(上革博)與參建各方密切合作,在建築設計改造和展覽設計施工期間加強彼此間的溝通,確保對建築歷史信息的準確認識和修繕保護。同時,上歷博(上革博)的基本陳列也充分利用建築要素和環境,將原有裝飾和展示內容、文物等緊密結合,營造歷史氛圍,提升歷史建築的利用率。

完整的體系——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和崧澤遺址博物館的加入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也促使上海文博資源進一步整合。2012年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和2014年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先後交付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管理,形成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遠古、古代到近代的完整展覽體系。

▲ 上歷博(上革博)南京西路入口處

2001年5月,全國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閘在施工工程中被發掘。從2002年到2012年,歷經三次文物發掘,最終整座元代水閘遺址重見天日。2009年11月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2012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

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建於遺址上方,是為保護、研究、展示近700年前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而建,是上海第一座遺址類博物館。場館面積達2316平方米,從水閘的發現經過、歷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閘結構、工藝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眾展示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

▲ 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夜景

近年來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挖掘館內資源,積极參与「三公里」文化服務圈建設,力求服務市民,回饋社會。先後與7家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街道締結友好精神文明共建,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活動。還結合學校教育課程開設微課程,將講座、展覽等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進各家共建單位。

1957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進行考古調查時在當時青浦縣的崧澤村發現了遠古文化遺存,至此開啟了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發掘。2011年,崧澤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2014年,博物館建成開放。

崧澤遺址博物館項目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3600多平方米,主展廳面積900平方米。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主題為「歷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充分體現了「現代風格、傳統底蘊、原始符號」的遺址博物館特點,契合青浦周邊江南水鄉的人文地貌及水系縱橫的自然地貌。

▲ 崧澤遺址博物館外景

遺址博物館開放4年以來,累計參觀人次逾30萬,接待專家學者、嘉賓領導、外國友人數十次;舉辦臨時展覽、流動展覽16次;組織社教活動44次;推出系列文創產品,與多所學校、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學生社會實踐、志願者工作有序開展。崧澤遺址和崧澤遺址博物館,凝結著上海考古人和文博人的付出與熱忱,並將繼續薪火相傳,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發揮其社會、文化價值。

豐富的積累——資源的挖掘利用與服務水平的提升

歷經70餘年的發展鍛煉,上歷博(上革博)無論在學術研究、文物徵集、展覽策劃、藏品管理、宣傳教育、對外交流、人才培育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積澱和經驗。

半個多世紀的積累,上歷博(上革博)除堅持豐富珍稀品類和完善藏品序列的傳統外,也更加註重出土文物、抗戰文物、工業遺產和特色文物的收集,使館藏文物涵蓋從舊石器時代到當代,包括石器、玉器、金銀器、陶瓷器、書畫、證章、郵票、木器、竹器、銅器、鐵器、鉛鋅器、玻璃器、紡織品、老照片、紙質文物等11餘萬件。並逐漸形成了如海派旗袍、上海老照片、郵票、歷代錢幣、舊校場年畫、辛亥革命文物、抗戰文物、近代碑刻、近代工業文物、近代上海銀器等為特色的藏品資源。

科研條件在近年獲極大改善,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逐步構建起一支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專業隊伍。近年來,根據各類項目,逐漸形成了針對古代、近代和城市與革命的多個研究團體。創辦學術叢書《都會遺蹤》,刊載歷史學、博物館學和文物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重點加強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館藏文物、館藏歷史文獻、革命歷史文物文獻等領域的研究,集中資源加強館藏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緊隨國內國際博物館發展新趨勢,以陳列展覽為載體,發揮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陣地」作用。近年來,上歷博(上革博)積极參与國家和上海市的文化活動,為配合文化部「歡樂春節」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推送展覽到日本、泰國等國家,向世界人民介紹海派文化;與美國、法國、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地區的文化機構和博物館開展文物藝術類展覽交流活動,進行學術互訪。2007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為中國博物館學會城市博物館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單位。作為國際博協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ICOM-CAMOC)的主要成員,歷史博物館積極推動國內外城市博物館的館際合作與交流,實現國際間城市博物館事業的共同發展。

主動聽取觀眾意見,不斷改進展覽內容。新館試開放以來,組織了多場專家會,並利用調查問卷、觀眾留言等形式廣泛地收集公眾的意見,廣泛聽取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讚許是鼓勵,意見更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我們追求精益求精的標準。今後,上歷博(上革博)將綜合各方意見進一步優化展覽內容、豐富展覽手段,使整個基本陳列的質量再上一步。

▲ 觀眾體驗互動展項

根據觀眾需求推出「定製服務」。為便於觀眾了解展覽內容,上歷博(上革博)推出預約制與志願者的定時定點講解導覽、多語種語音導覽、微信導覽、展廳多媒體導覽、虛擬展廳導覽等方式,構成全方位、多層面的導覽服務體系,滿足觀眾的需求,獲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為滿足廣大觀眾對展覽內容和上海城市歷史的深入了解,邀請各界人士就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作主題公共講座。已經舉辦的上海史研究專家熊月之教授、原館長張嵐研究員的講座梳理了上海的城市發展進程,得到了觀眾的讚許。同時,以本館為原點出發,利用公共交通編製的上海紅色地圖,含有英烈足跡、黨史豐碑、五卅記憶、國歌唱響、名人故居的路線,滿足觀眾的多方位參觀需求,逐步打造以上歷博(上革博)為出發點的多條紅色旅遊線路圖。

七十年的堅守和奮鬥,凝聚了數代上海人的文化情感和時代期盼,如今都伴隨著新館舍的建成開放而成為了熱切的關注。今天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欣逢文化繁興之盛世,肩負文化民生與文明傳播之重任,將圍繞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打造上歷博(上革博)新的發展點,為上海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人文城市建設和中國文博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展 望

依據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未來上海的規劃,上歷博正在對新館工作進行新規劃:

1. 打造城市文化新品牌。上歷博作為上海唯一全面展示城市發展歷程和革命鬥爭歷史的博物館,將切實做好文物的徵集、保護、研究和展示,讓觀眾通過上歷博展覽初步了解上海的前世今生。通過展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標。

2. 發揮傳統優勢,牽手「互聯網+」。新的上歷博不僅將做好傳統博物館的基本工作職責,更要積極引入互聯網聚集、整合、優化各類要素資源優勢,打造新的博物館傳播手段,將文物、文化與互聯網相結合,進一步發揮文物資源的獨特作用。

3. 建立博物館協同發展平台,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積极參与國際和中國博協的各專業委員會活動以及加強館際間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合作共贏。

上歷博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堅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將不斷打造國際卓越城市博物館和長三角博物館協同發展共同體,成為能讓文物活起來和沒有圍牆的國內知名、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博物館。

編輯:陳 梅

《中國文物報》2018年3月30日第6-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中國 的精彩文章:

青海省2017年考古工作重要成果

TAG:文博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