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圖片來源:Getty | AFP

本文轉載自「科研圈」,撰文 BETH MOLE,翻譯 張暢,審校 夏燁,編輯 魏瀟

一種主流理論是,細小顆粒可能引起系統炎症和細胞應激反應,從而令心血管系統不堪重負,並導致心律紊亂。但有研究顯示,在心血管疾病中,納米顆粒的作用其實更為直接:

空氣污染物中的納米顆粒可以透過小鼠和人的肺-血屏障,進入血液循環。一項在 ACS Nano 上發表的研究顯示,與空氣污染顆粒物近似大小的納米顆粒進入小鼠和人的血液循環後,會聚集在動脈斑塊中,或將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流動的金子

早在 2010 年,即有研究(Nature Biotechnology,2010)發現,納米顆粒能通過搭乘屏障細胞穿過大鼠的肺組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不帶正電荷且直徑小於 34nm 的顆粒污染物尤其危險,因為它們能夠輕易的進入動物體內,還可以在器官和組織中遷移和積聚。但研究人員不能確定人體是否也有這種機制。

面對這一難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想出了一個新方法:用納米金顆粒代替有害納米顆粒物進入被試體內。

實驗使用的納米金顆粒與燃燒廢氣中的納米顆粒大小相近。燃燒廢氣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其中危害最大的粒子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其他可以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及炎症的毒性成分。而金則是一種惰性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與前者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電子顯微鏡下典型金顆粒鬆散團塊,這種顆粒由火花發生器產生,顆粒直徑約3.8nm。圖片來源:Miller et al.

阻塞血管的顆粒物

研究者們招募了 14 名健康男性志願者,讓他們在封閉倉中吸入不同大小的金納米顆粒兩小時,同時在健身腳踏車上進行強度適中的運動,來保證受試者進行深呼吸,將金納米顆粒吸入肺深處。

在開始接觸金顆粒的 24 小時里,研究人員採集了受試者的血樣和尿樣,並在三個月後再次採樣。實驗前,所有受試者的血液循環系統里都沒有檢測到納米金顆粒,但在實驗開始後 15 分鐘,有些受試者的血液中就可以檢測到金了。24 小時後,14 個受試者中有 12 人的血液中檢測到金;吸入直徑最小的(小於等於 5 納米)金顆粒的受試者尿液中出現金。3 個月後受試者血液和尿液中依然可以檢測到金顆粒。

接下來,研究人員讓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斑塊形成)性心血管病基因工程小鼠吸入納米金顆粒,隨後在小鼠的肝臟和動脈中均可被檢測到。更重要的是,動物實驗表明,納米金顆粒參與了動脈斑塊的形成,從而參與阻塞動脈血液流動。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A)吸入金顆粒後,動物肺部組織切片可見明顯的金顆粒,顆粒主要存在於肺巨噬細胞內;(B)計算機著色後,紅色為毛細血管,藍色為肺泡腔,黃色為金顆粒。圖片來源:Miller et al.

為了研究該現象是否發生在人類身上,研究人員招募了 12 名即將進行頸總動脈斑塊切除手術的患者。其中三人同意吸入金納米顆粒(直徑 5 納米) 4 小時,之後休息 24 小時再進行手術。研究人員在 1 人的血液和另外 2 人的尿液中檢測到金,這 3 名患者術中切除的動脈斑塊中均含有金顆粒,其餘 9 名患者的動脈斑塊中則檢測不到金顆粒的跡象。

空氣污染=吃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金顆粒在斑塊中的可視化圖像。標亮部分為組織中的掃描區域,綠-藍色表示基線強度(無金顆粒),紅色表示高拉曼強度(有金顆粒)。圖片來源:Miller et al.

證據表明金顆粒似乎可以直接參与動脈阻塞形成,但作者擔心大氣污染中的納米顆粒危害可能更大。因為這些顆粒具有活性和毒性,所以它們聚集在動脈壁上時,會導致炎症加劇,引起細胞應激反應,從而使疾病惡化。這些顆粒如果聚集在體內其他炎症部位,還可能影響癌症等其他疾病的病情。這可能也說明,胎兒在孕期或許就已經暴露於納米顆粒污染之中了。

這項由愛丁堡大學心血管學家主持的研究,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心血管健康,同時找到將大氣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的方法,還有可能幫助製造商研發更安全的產品。

更好地理解納米顆粒在身體中轉移與積累的過程,對環境和工程納米顆粒的風險評估都至關重要。

論文鏈接:

ACS Nano, 2017. DOI: 10.1021/acsnano.6b08551

參考資料: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2.28|國際罕見病日:延續研究力量,強調患者群體作用
驚人!Nature首揭:超1/4的藥物抑制人類腸道細菌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