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晶元巨頭紫光終於入場公有雲 失了先機後勁如何?

晶元巨頭紫光終於入場公有雲 失了先機後勁如何?

紫光雖然鐵心要做公有雲,但很可能半年後才能真正開始提供服務

(資料圖 來自網路)

《財經》記者  周源/文  謝麗容/編輯

在向外界發出進入公有雲信號半年後,紫光終於有了實質性行動。

3月30日,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宣布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進入公有雲。《財經》記者獲悉,紫光為公有雲業務專門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紫光集團在3月中旬就宣布了紫光雲公司的高層任命,原新華三雲計算產品線總裁、紫光雲數總裁吳健任紫光雲公司總裁,原中國聯通雲公司總裁焦剛任紫光雲公司聯席總裁。

紫光的目標是構築「從芯到雲」的高科技全產業鏈。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紫光開始向市場透露其心中的「雲」意味著「公有雲」。去年9月,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新華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於英濤告訴《財經》記者:「紫光集團意欲打造公有雲里的國家隊,數百億元人民幣前期啟動資金已經到位」。

但紫光公有雲的推進速度似乎不及預期,從去年9月到現在,紫光一系列動作仍主要集中在晶元行業。

一位接近紫光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到目前為止,紫光在公有雲上的布局還是初級起步階段,紫光要想向阿里、騰訊、華為等公有雲玩家「開戰「,最快也可能在半年後。

「(紫光運營公有雲所需要的)數據中心什麼的還沒有完全敲定,這或許跟紫光布局過於龐大有一定關係。」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多位公有雲從業人士表示,一個新玩家要提供雲計算服務,需歷經雲數據中心選址/租用、買公網地址、域名備案、雲服務平台開發、合規資質獲取等多個環節,雖然有些任務可以並行處理,但時間至少3-6個月,甚至12-18個月。這意味著,紫光雖然鐵了心要發展公有雲,很可能半年後才能真正開始提供雲計算服務。

這對紫光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時間對公有雲玩家而言非常重要。

多位接受《財經》採訪的行業專家分析認為,像水電等基礎資源服務業一樣,公有雲作為一種IT基礎服務,比拼的是規模化和集約化,這個市場最後只容納少數幾家寡頭企業,在當下中國,公有雲的時間窗口已經對創業型公司關閉,巨頭型玩家則還有3年-5年時間。因此,中國的公有雲玩家們都在跟時間賽跑,瘋狂「圈地」,爭搶市場前三位置。

華為去年春天宣布進軍公有雲之後便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擴張,一年時間其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增長3倍,發展雲服務夥伴超過2000家,並且已經在中國香港和俄羅斯開闢服務節點。金山雲頻頻融資補充「彈藥」,創下47天內融資46億元人民幣的記錄;阿里雲作為中國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公有雲廠商,在本土和海外市場拓展速度與力度有增無減。

紫光此時入場,顯然已經失去了先機。但作為新玩家,紫光濃重的「國資」背景和手中掌握的天量投資將成為其獨特且綿長的「後勁」。

趙偉國多次表示,為發展國產晶元產業,紫光未來十年將投入1000億美元。目前、紫光已經在武漢、南京、成都建設存儲晶元與存儲器製造工廠。最近,紫光與重慶市政府等其它投資人共同發起設立註冊資本高達1000億人民幣的紫光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註冊地將在重慶)。而地方政府恰恰是當下推動企業上雲的重要推手,《財經》記者獲悉,浙江、貴州等多個省市在以資金和政策補助的方式,推動中小企業上雲。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公有雲玩家們如今都在爭搶傳統企業級IT用戶,需要擁有服務傳統企業級IT用戶的能力。紫光旗下新華三在傳統企業級IT領域有比較完備的產品、技術和市場,在私有雲方面積累也比較深厚。

新華三自稱已服務於13個部委級、18個省級以及200餘個地市區縣級政務雲。於英濤認為「紫光公有雲+新華三私有雲「能夠形成雙輪驅動效應。

市場諮詢公司IDC公司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20171H》顯示,2017年上半年,市場佔有率佔有率排名前五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47.6%)、騰訊雲(24.8%)、金山雲(9.6%)、中國電信天翼雲(6.5%)和UCloud(6.0%)。

據IDC預測,2021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收入預計達到10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33%;IDC報告還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0億美元,同比增長69.2%。

(作者微信:zhouyuan_999,歡迎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美朝會晤:特朗普的豪賭與朝鮮的精打細算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紐交所直接掛牌爭奪獨角獸/全球投資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