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農曆二月十五,上凈下空恩師九十二壽誕!(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凈空法師)

農曆二月十五,上凈下空恩師九十二壽誕!(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凈空法師)

恭請點擊上方

凈土宗專修平台

】- 【進入公眾號】 - 回復【

阿彌陀佛

】既有大量珍貴資源(

在百度雲網盤裡

)與您分享!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農曆二月十五,2018年3月31日)尊敬的上凈下空恩師九十二壽誕。恭祝:凈空恩師九十二壽誕光壽無量、六時恆吉祥!法體安康、久住世間,教化有情!感恩上凈下空老法師的諄諄教導。



凈空法師 


釋凈空 1927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公曆3月18日)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法名覺凈,字凈空,安徽人,當代台灣佛教界高僧,弘揚凈土法門。五十年來,奔波於東南亞、歐美各地,利用網路等高科技設備,不遺餘力地講經說法,將佛法傳播到世界各地,引導著眾多的僧俗佛弟子。


 


世俗生活

法師俗名徐業鴻,1927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幼年時曾居住在福建建甌。抗日戰爭期間就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戰後就讀於南京市第一中學。因戰亂、貧困及家人流離失所,於1949年到台灣。


 


熏習佛法


26歲(1953年)時在哲學家方東美教授門下開始接觸佛法。先後師從方東美教授、藏傳佛教高僧章嘉呼圖克圖羅森班殿·丹畢蓉梅(亦稱為章嘉大師、章嘉活佛)及台中李炳南居士,學習歷史、哲學,研究佛教經藏,獲得深刻啟發。


 


皈依佛門


32歲(1959年)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出家,法名「覺凈」,字型大小「凈空」。之後受到韓鍈居士護持,於台北市景中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講經十餘年。1995年起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護持,韓鍈館長往生(1997年)後,長期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經弘法。2001年在澳洲圖翁巴成立「凈宗學院」(Pure Land Learning College)。


 


一, 弘法事業


         凈空法師致力於弘揚佛法,特別是凈宗法門,提倡佛教是「佛陀教育」,並非宗教迷信。近年法師經常勸勉大眾要紮好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專心學習《無量壽經》,認真念佛,求生凈土。凈空法師於2010年4月5日發心啟講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撰寫的註解《凈土大經解》,這也是法師第十一次講《無量壽經》,至今仍在續講當中。




        曾任台北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南普陀佛學院教師,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弘法委員,東方佛教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中國內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佛教會大專院校佛學講座總主講,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華藏法施會會長,華藏精舍住持,華藏佛教圖書館導師,華藏凈宗學會會長暨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美國

達拉斯佛教會會長,新加坡凈宗學會導師,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

客座教授

,格里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榮譽博士,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榮譽博士,澳洲凈宗學院院長,

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法師于海內外倡導促進成立「凈宗學會」,提倡專修凈業,專弘凈宗。


   


 

 

      首倡「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真智,使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才能圓滿達成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實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法師總結數十年學佛經驗,遵照經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則。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網際網路、衛星電視,以遠程教學,二十四小時弘揚佛陀教育、聖賢理念,是其真實智慧所展現出的高瞻遠矚。祈願消弭戰亂衝突、落實世界和平,進而積極推廣宗教團結、種族和睦的多元文化理念,更流露出他老人家清凈平等心中的無盡慈悲。



  註:佛乃覺悟,智慧之意,而「教」,本就是教育的意思。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導。意思可理解為覺悟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積極樂觀,幸福美滿,拔苦得樂,真善美慧的教育。


 

 

 


 

 

 

 

   

1959年於台北市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凈字凈空。受具足戒後,在國內外,弘揚佛法,講述《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金剛經》、《凈土五經》等大乘經論數十種,36年無間斷,現存音影帶三千數百卷。法師在國內先後創辦華藏法施會、華藏精舍、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華藏講堂、及佛陀教育基金會。首開風氣之先,使用視聽教育之方法,弘揚佛法,大量製作佛法講經錄音帶、錄影帶,分送世界各地,以及倡印贈送《大藏經》暨各種經論善書逾千餘萬冊,佛菩薩像多種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出生於民初戰亂之期,凈空法師畢生致力於佛陀聖賢教育之弘揚。雖僅初中畢業,憑一股真誠好學、尊師重道的熱忱,先後師事當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活佛章嘉大師與儒學大家李炳南老師十三年,勤苦勵志,深得師長垂愛。少年時,對宗教,特別是佛教,反感頗深。經方教授介紹,「佛是大哲、是聖哲。佛教是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始放下成見,閱讀佛經。時日既久,愈感法味濃厚。後親近章嘉大師,從認識釋迦牟尼佛,力行「看破放下」的開示,奠定學佛真實基礎。常懷李炳南老師「至誠感通」之訓勉,至今弘宗演教五十年而無間,齊攝萬法回歸凈土絕無疑。
  


 

 

 

    

法師出家後,在處境最為窘困之刻,幸蒙聽眾高韓鍈居士挺立而出,闔家護持,借住高府,經十七載。在韓鍈居士辛勤奔波籌措下,成就了法師三十年講台說法的歷練,圓滿了法師深度的柔和忍辱定慧。
  


 

 

 

    

當我們恭敬瞻仰著老人家,環繞於無數大眾的讚歎擁戴中;又或透過網路、衛視、光碟,浸潤於老人家活潑善巧、深入人心的講席開示中,不妨細心體會這位長者「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真實慈悲。那是一種基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的無盡慈悲;歷經百折萬苦而不撓,屢遭疑謗輕辱而不退。正是這份真實無盡的慈悲,成就了老人家圓融無礙的智慧辯才。正是這份百折不撓的慈悲毅力,使老人家歷經萬苦,始終步履輕健,為世界和諧而不辭奔波勞苦。也正是這份無私無我的慈悲襟懷,令老人家屢遭疑謗,仍舊高瞻遠矚,為眾生破迷啟悟而不厭諄諄勸導。
  


 

 

    

 

法師學貫儒佛諸聖大道,通宗通教,圓說無礙;又於天文科技各類知識涉及廣博,善取各宗教文化教育之精華;其心量廣博、睿智洪深,尤其是那份「舉世不見知而不悔」的襟懷,實非淺薄之輩如末學所能探究於萬一。今僅從有限的認識中,將其平日講學的重要概念,簡略歸納淺述。雖不免管測蠡見之陋,仍願懷拋磚引玉之忱,嘗試從較全面的角度,向這位年齡跨越世紀,心量跨越宗教,智慧跨越古今的長者學習。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這位長者的言行身教,讓我們開闊視野,對聖賢智慧的教育有正確認識,深入理解,進而效法實踐,共享人生本具的真善美慧。








二 ,認識佛陀教育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形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第十三章》因此,老和尚從出家以來,最重要的一樁事,即是為佛教正名。



  

1. 性質:



  「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貴的是,這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無關言語文字,關鍵在於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千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證明,之後一千七百年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為我們示現最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後,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證得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包括最微細的螞蟻飛蟲,造極重惡業的地獄眾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不比我們多一分,螞蟻小蟲也不比我們少一分。但為什麼我們今天和佛菩薩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這麼遠呢?佛說了: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相貌、福報、智慧、德行遠遠比不上佛菩薩。螞蟻飛蟲、地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還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眾生。
  


 

 

 

     

老和尚說,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實教育。是教導眾生回歸自性,顯現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的過程。證道,則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圓滿智慧德能的成果。


 


   一位名為曉恩的基督徒,在一篇題為「佛教的疑惑」的文章中說:「凈空法師說佛教是佛陀教育,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現代的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存在:第一、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第二、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第三、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第四、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中國佛教把小乘捨棄了,以儒道來代替小乘,特別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與道家的因果教育,作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凈空法師好像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傳弟子,最瞭解佛教的真意。」
  


        

2. 內涵:


  


 

 

 

     

老和尚常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從時間來說,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而言,從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不分國家、族群、宗教,含賅無限維次的空間。



  民國十二年,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曾於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
  


 

 

 

     

為什麼說「佛法非宗教」呢?老和尚解釋,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僕」、「父子」的關係;上帝創造萬物,人民不可能成為上帝。佛門所說的「宗教」,『宗』指禪宗,『教』指教下,是各種不同學習法門(方法門徑)的總稱。
  


 

 

 

   

「佛法非哲學」。因哲學中必定有能所、有對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說。而佛法說明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則「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對立。
   

 


 

 

 

     

歐陽先生的講題,雖未總結佛法到底是什麼,但從先生的講演內容中,可以體會到,佛教確實是教育。老和尚從五十年的學習體會中,更明白指出,佛教非宗教,卻是圓滿融攝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等教育,且達到此五種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



  3. 效果:


  


 

 

 

     

老和尚常說,佛法教學的效果,是幫助一切眾生化敵為友、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真正努力實踐,小則轉變個人命運,離苦得樂,中可化解所有矛盾衝突,解決種種複雜問題,落實和諧世界;大能真正脫離生死輪迴,與法界眾生共享永恆圓滿、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特別處於現代社會,小自個人、家庭,大至國家、世界,充滿矛盾衝突、憂悲苦惱。佛法乃至一切宗教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確實如歐陽竟無先生所說:「而為今時所必需。」



  4. 修學:


  


 

 

 

 

    

老和尚在二〇〇七年應邀於「國際儒學聯合會」的講話中談到:
   

 

 


 

 

 

   

「儒釋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種教學早已融合為一體。儒家倫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圓滿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礎。根深蒂固,然後一門深入,十年薰修,古雲『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這是事實,也是我們自己親眼所見的。
  


 

 

 

     

教學的總綱領,儒家講得簡要詳明,就是《三字經》上前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教學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聖賢教學的理念從這裡產生。『苟不教,性乃遷』,教學的實質、施行,就是根據這兩句話。如果不教,眾生的習性與本性決定是愈離愈遠;本性是本善,習性是不善,換句話說,就是學壞了。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人之能成為聖賢豪傑,沒有別的,就是專。教是專,學也是專,這個專字就是佛家所說的戒定慧教學,不能不重視。
  


 

 

 

     

至於儒釋道的三個根,如十善業道,跟佛的藏經,我覺得份量應該是平等的,為什麼?十善業道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學、所修、所教、所傳的根本,也就是佛陀教育落實在人們生活中,全部《大藏經》的生活化,《大藏經》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十善業道》。《弟子規》應當跟《儒藏》是等量齊觀的,《感應篇》跟《道藏》也是相等的。我們要這樣的重視這三個根,尊重這三個根,認真修學這三個根,再把它發揚光大。具足三根的修養,即是養成聖賢的基本條件,然後專攻一門,長時薰修,決定有古聖先賢同樣的大成就。」
  


 

 

 

     

由上而知,老和尚苦口婆心勸導學佛同修應重視《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出家眾再加以《沙彌律儀》】,做為最根本首要的持戒基礎。這是針對今日眾生根性,落實釋迦牟尼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教誨的真實教誨。同時這三門基礎,也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事業成就必備的基礎。是落實「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可或缺的真實教育。簡單明了,極具實用。
  


 

 

      

5. 原則: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老和尚常說,佛法的精神是教我們覺悟。修學的總綱領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三句話。在手段方式上,強調本土化、現代化,與時俱進。無論在什麼地方,均不改變當地本有信仰,僅幫助人們提升原有信仰的本質與內涵。例如,對拜神者,佛把神的真相完全說明白,讓我們敬仰神之德,效法神的聰明正直,這就是化迷信為智慧的教育。
  


 

 

 

     

非常明顯的例子,佛法在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正式迎請進入中國。兩千多年來,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原因是佛教一進入中國就中國化,無論在服裝、建築、文化思想、生活習慣、道德理念,它與中國完全融成一片,所以中國全民接受它,容納它成為本土文化。由此可知,佛教對任何國家民族的態度,是絕對尊重本土,完全沒有與本土對立,它講究的是圓融一體。



   老和尚也常舉例,佛教傳到西藏,比中國漢地要晚六百年,是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去的。但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他們所拜的鬼神很複雜。佛教傳過去之後,完全接納這些神,連宗教儀式都不改變,但在講解其內涵時,融合以「覺、正、凈」的佛法精神,提升了其原有的信仰素質。何以故?須知西藏人民信仰當地宗教已經多年,根深蒂固,如果佛教反對它、排斥它,就無法在當地立足,利益一切眾生。由此可以體現佛法平等圓融的慈悲智慧。



  6. 歸向:廣說諸經,指歸極樂



  正如大部分同修所了解,老和尚講經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解門上,廣說諸經而處處指歸凈土,圓融無礙。於行門中,則普勸大眾斷惡修善,以念佛求生西方為最重要的大事。



  在五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中,老和尚不尚談玄,專重實質。無論是上台講經,或於生活閑談中,均能旁徵博引,說理精確,善於結合科學,巧用比喻,將佛法中許多深澀、奧秘、或令人誤認為消極的概念,深入淺出的為大家介紹。尤其對凈土宗的性相因果,講得極為透徹切要,活潑務實,教理教義,圓說無礙。不僅對凈土法門的弘揚,影響深廣,在當今佛教界,乃至世界宗教、學術界,都獲得高度的肯定。「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凈法,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凈土。」可說是他老人家畢生自行化他的修學心要。








三、實學力行大用



  老和尚講經至今已五十年,無論是對自我的要求,或是教導後學,都特彆強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身教重於言教,真正實踐才得真實利益。和諧世界,必須從我心做起。仁慈博愛,必須從謙卑柔和做起。



  老和尚曾應邀訪問牛津、倫敦、劍橋等著名學府,與中外漢學研究院的教授、研究生進行交流,非常歡喜。深感今日學者雖熱心於漢學,然多僅止於學術討論,難得真實受用。所以老和尚於教學、聚會、講演中,時常強調「儒學、道學、佛學,與學儒、學道、學佛」兩種概念迥然不同。「聖哲的仁慈博愛,必須靠學習者本身的言行思想,落實於處事待人接物中,才能真正發揚光大。神聖典籍的教誨,也是讓我們從轉變自己做起(如孔子之四絕:毋意,放下妄想;毋必,放下分別;毋固,放下執著;毋我,放下自私)。立志做聖賢,應當先從自己內心深處化解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與衝突,才能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真實義。」



  二〇〇五年老和尚在家鄉中國安徽成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做為實驗區。該中心以培育師資,推動全民道德教育為宗旨,預期中,希望三年能見成效。然而中心教學不到半年,已達喚醒人民良知良能之效果;湯池小鎮八萬居民,淳樸民風顯著提升,成果實為始料所未及!細究中心教學實驗成功的主要關鍵,正是中心的老師們能身體力行,認真落實《弟子規》的教誨。故其諄諄言教,自然深植民心。證實中國古人所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真理。


 



四、方法與時俱進



  

1. 開放版權,大量印贈典籍光碟



  數十年來,凈空老和尚秉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重教於珍,輕金若塊」的操守,不隨潮流,開放版權,創「免費印贈經典善書,流通影音光碟」之風氣。鼓勵同學們在「不應擅改文字,扭曲內容涵義」的原則下,無條件贈送各地需要經典善書法寶的人士。在他老人家的倡導下,一九六二年「華藏法施會」成立,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台北成立。多年來,全球陸續有一百多所凈宗學會成立,均是受老和尚的教化感動,在「闡明倫理道德,推廣佛陀教育、弘揚凈宗法門」的宗旨下,出版佛門經典、歷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等各類珍貴文獻,發行講經光碟。這些免費贈送的文獻法寶,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雖無確切統計,但從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達兩百多所,經典總數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餘萬冊),可窺見一斑。又如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五年,老和尚贈送中國大陸《大藏經》(每套一百冊)達八百部以上,九三年致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全國重點高校《四庫薈要》(每套五百冊)或《四庫全書》(每套一千五百冊)。九九年再捐獻給大陸佛教界《乾隆大藏經》五百套,同時向東南亞佛教界也捐贈五百套。其餘對歐亞美非澳等各洲國家圖書館、高等學府、宗教各界與寺院道場所贈送的《大藏經》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套、《薈要》四十九套等,均是無條件提供,以為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有志之士學習研究所珍藏使用。



  老法師常勉勵同學:「人家送我書,我第一個先看版權頁。如果版權頁印上「版權所有」,我也不浪費時間去看它。『版權所有』這代表他心量很小,寫得再好,也出不了那個範圍。如果看到版權頁是『歡迎翻印』,沒有版權,這個我很歡喜,一定會從頭把它看完。這是說明我們學佛應該念念要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全心全力的幫助眾生,利益眾生。」



  在弘護正法的道路上,充滿著無數毀譽贊謗。老和尚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其「但開風氣不為先」,「隨緣盡份、絕不攀緣募化」的風範。堅守《梵網經》「不作國賊、不謗國主」,《瓔珞經》「不漏國稅、不犯國制」之行持。孑然一身,唯以「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自勵自勉。



 

 2. 採擷金句,鼓勵大眾讀聖賢書



  為改善現代人缺乏古文基礎,且工作繁忙,身心充滿壓力的遺憾,老和尚特別提倡彙集群書,採擷格言;或將經典善書錄製有聲書,提高社會大眾學習興趣。如在美國達拉斯佛七中開示道:



  「今世亂極,人各望治。欲求普濟全球,救劫難於眉急,化乖戾於無形,務令一切眾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欲達此目的,唯有極力提倡大覺教育,以古今中外聖哲之金言教訓為依歸,以期建立共識。佛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於是有彙集群書,採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的《大藏經》,中國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史鑒群書等,皆可摘取編成菁華錄流通。務令一切眾生能讀、能解、能行,則不辜負古來聖哲垂化之婆心也。採擷要領:



  (1) 取明白易曉之短句,不取長文。
  (2) 取急切實用之教誨,不取不切實際之玄談。
  (3) 必利於自身之修養、家庭幸福、事業成功之教訓,令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學派、各宗教共存共榮為採擷準則。
  (4) 分類彙集編訂一冊,譯成各種文字流通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精華,促進世界大同,為吾人理想之目標也。
  (5) 他如西洋學術菁華:伊斯蘭、新舊約、金訓格言菁華,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識、共存、共榮、和睦大同、互助互惠的美滿世界。」



  3. 遠程教學,善用高科傳媒技術



  「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是網際網路,衛星電視台。」大約在二十年前,老和尚即提出了這個構想。
  「我們的教學,只要小小的攝影棚就夠了。每天在攝影棚裡頭對著攝影機講經,立刻從網路、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通過衛星傳播,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送到每一個人手上的網路、電腦畫面上。誰去接收?有緣人!佛度有緣人。」
  在老和尚開放先進的思想引導下,一九九五年「凈空法師專集網」首先成立。之後各地凈宗學會或相關道場陸續設立網站。並於世界各國廣播電視台,提供播放老和尚講經教學的節目。九八年始,老和尚駐錫於新加坡,開始設立講經直播。二〇〇三年元旦,華藏衛視首播,是以老和尚講經為主的教學電台。概略估計,全球每天有上千萬的同修,均可透過網路衛視,接受佛陀聖賢的教化。
  過去曾有教育官員請教方東美教授,如何復興中華文化?方教授凝思五分鐘後,一針見血的答覆:「第一,關閉所有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文化,若不把破壞中華文化的東西徹底剷除,要想復興辦不到。媒體是好的,它沒有罪,是非常好的工具。罪在內容,這些播放的內容與中國固有文化一百八十度相違背。」
  有感於師長的啟示,老和尚在多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中特別呼籲,希望聯合國與各國領導能提高重視,以網路衛星宣導全民倫理道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現代社會,挽救世界、毀滅世界的關鍵掌握在兩種人的手上:一是國家領導人,一是傳媒負責人。國家領導的政策,與傳媒負責人的導向,對全民的幸福安樂產生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媒體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本身沒有過失,過失在於內容。如果能善加利用網路衛視,做為宣導全民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教學工具,確實能帶領世界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細心深思,今日世界動湯不安、天災人禍,與網路傳媒大量播放色情暴力的內容,增長人們殺盜淫妄的邪思惡行,實有其因果相連的密切關係。」



  4. 和諧安定,普遍三種社會教育



  老和尚融合方教授、章嘉大師與李老師三位師長德行學問之精華,加以五十七年的實踐體驗,對佛陀聖賢教育與傳統文化歷史,不僅有精深而全面認識,且善於總結,強調實踐,提出適合現代社會的各項措施,更加以發揚光大。如提倡建設「萬姓先祖紀念堂」即是很好的實例。他老人家說: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中國聖王建立政權,必以教育為本,各類建設,目的均為輔助教育。教育體系中,除私塾、太學等學校教育,『祠堂』、『文廟』與『城隍廟』更蘊含了重要的社會教育意義。



  『祠堂』的目的是教育『孝道』。『文廟』(也就是『孔廟』),目的在教育『師道』。『城隍廟』是因果教育;其中最重要部分,即十殿閻王。聖王廣設『祠堂』、『文廟』與『城隍廟』於各縣市城鎮。於潛移默化中,使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深入人心,奠定社會國家長治久安之根基。應知,人民學習因果教育,則不敢行惡。學習倫理道德教育,則恥於行惡。此等教育實為中國文化於世界文明綿延不絕的大根大本。」



  二〇〇三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在老和尚的倡導下,建立全球第一所「萬姓先祖紀念堂」。根據最新統計,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共兩萬三千多個姓氏。因此,提倡建立萬姓先祖紀念堂,不僅發揚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體現。老和尚在《緣起》中說道:



  「佛陀教育乃師道,而師道必建立於孝道之基礎上,無孝道即無師道,亦無佛道可言。孝道、師道、佛道斷絕世間,則一切災難必隨之而來,此即世間宗教所言之末日也。故凡我佛弟子,皆應大力提倡孝道,以期全球凡華人居處,皆有祖宗紀念堂在。由一國一族之先祖紀念,進而推廣及『九法界眾生之先祖紀念』,如此大行孝道,而後必有聖賢師道之示現,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之學術生焉。斯生民之最大福善也。



  香港《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成立,旨在令我國民,人人得以追往古繼孝思;以至情內固民心,外結僑情,暨為大陸十數億同胞孝心之所歸依。是其恩澤所及,上至萬姓宗祖,下及其萬代子孫。」



  克實而論,中國五千年璀璨輝煌的歷史,即是融合了多元文化族群寶貴的智慧與經驗。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集》】



  5. 藝術手法,教化民心慎思無邪



  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縣市都有城隍廟。城隍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十殿閻王」,教導人們「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老和尚因時制宜,禮請畫家江逸子先生繪製「地獄變相圖」,運用藝術倡導因果教育。



  二〇〇五年,老和尚拜訪中國已故天主教傅鐵山總主教。兩位長者一見如故,無話不談,非常歡喜。當時,老和尚贈送主教一幅「地獄變相圖」1/4原畫複製品為禮,談起:「過去帝王專制,定國安邦確實有他一套辦法。例如,城隍廟中展示十王殿,警示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仔細想想,一個城隍廟的功用,遠超過現代社會的一萬名警察。對於社會安定,確實產生了巨大影響。」一聽此語,傅大主教立即不慌不忙的接著說:「恐怕不只一萬,十萬都有餘啊!」兩位宗教長老會心的哈哈大笑。



  實際上,中國古代藝術,均是以教化人民和諧向善、提升性靈為主要宗旨。音樂、美術、戲劇、雕刻、說書與各類民間藝術等,都是歷代聖王推行社會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別是戲劇,最容易深入民心。老和尚常說:



  「孔老夫子當年周遊列國,蒐集各地許多民間詩歌,把對社會有不好影響的統統剔除,保留著三百篇,也就是後來的《詩經》。《詩經》實際上即是當時社會的流行歌曲。夫子的標準是什麼?「思無邪」,也就是佛家講的「正思惟」。所以「思無邪」,成為中國歷代藝術創作表演的準則。從唐詩、宋詞、元曲,演變成戲劇、崑曲,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劇,再演變成一些地方戲劇,民族藝術,它的內容以四個字為主:忠、孝、節、義,用藝術的方法達到教化一切眾生。因為從前學校不普及,人民從歌舞、從戲劇里學忠、學孝、學仁、學義。從這些藝術中,明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做為他一生處事做人的準則。傳統社會人們在農閑、休閑時,都喜歡尋求這些娛樂,娛樂里是教育,寓教於樂。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說書,大鼓書,我小時候上學,放學之後就去聽大鼓書,在茶館裡,泡一杯茶聽說書。那個很有趣味,那就是接受社會教育。所以中國倫常道德的教育,用這種方式來傳播,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



  在佛法里,我們在《大藏經》看到有一個劇本--《歸元鏡》,這是很古老的崑曲劇本。他把經典所講的道理,編成故事,用舞台表演的方式,達到教學的效果,這個方法好。所以經典里的內容,可以把它寫成劇本在電視里播放。如果能寫成電視連續劇,我相信看的人會更多,會很容易接受,比我們講經的效果還要大、還要殊勝。」








五、首要培育師資



  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國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談會中,曾說過一句令國際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懷的話︰「在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事,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十多年前,老和尚在北京第一次拜訪趙朴老時,暢談了四個半小時,對此提出了懇切的建議:



  「中國應建立現代化的道場。現代化的理想道場,就是學校。像美國的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全國十個道場(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就足夠。道場分為兩個部分:修行的「學會」與教學的「學院」。例如凈土宗,可以建立一個凈宗城市,其中有凈宗學會、凈宗學院。「凈宗學院」以學習經教,培育教學師資為主;至少建立五個到十個講堂,講解凈土五經一論,歡迎大家來聽課。「凈宗學會」以念佛修行為主。可以建立許多個念佛堂,提供觀想、觀像、持名等不同念佛方式的佛友修行。現代交通便捷,全國、全世界修凈土的人都到這個凈宗城市來學習。禪、律、天台、華嚴等各宗,都可以依此模式建設運行。



  至於傳統道場,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可以做為觀光資源。由專人為遊客講解認識佛教,介紹寺院建築、佛菩薩形像與各類供具擺設的意義。寓教於樂,使世界各地的旅客不虛到此一游。」



  老和尚對弘法人才的培育,特彆強調「復講」。他老人家說:



  「佛門歷代培養講經說法人才的老辦法,就是復講。在聽眾中選拔資質優秀且記憶力好的同學,加強訓練。佛法的智慧與世間聰明不同。真實智慧必須有持戒修定的基礎。復講即是培養「戒定慧」。佛門中第一位復講的,即是隨侍釋迦牟尼佛多年的學生--阿難尊者。」



  一九九五年,老和尚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凈宗學會之請,至新加坡主持「弘法人才培訓班」的教學。培訓的方式即是「復講」。培訓班共辦了四屆,每屆為期三個月。同學們依「一門深入」的原則,專門練習復講一部經。短短數月,大都能良好的掌握講演技巧。



  古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培養真正「解行相應、品學俱優」教學師資呢?老和尚語重心長的提出:


 


         (1) 必須真正具備「孝廉、誠敬、好學」,能持戒吃苦,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之志士仁人,萬緣放下,閉門禁足,苦讀十年。
  (2) 學人必須將儒之《弟子規》,佛之《十善業》,道之《感應篇》,(出家眾則加以《沙彌律儀》)切實履行,建立聖賢德行基礎。否則縱然廣覽群籍,僅成學術研究,不能變化氣質,轉凡作聖。
  (3) 三個根本扎穩後,學者可於三家典籍中任選一部,一門深入,長時(十年)薰修。每人每天提出學習報告半小時。
  (4) 同學者每天深入自己專修課程,同時又有機會聆聽其他同學心得報告,日日彼此切磋琢磨,十年後必定成為德學兼備、確實能傳承光大聖學的優良師資。




六、慈濟普利群生



  多年來,老和尚所至之處,對當地的道德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等,都非常關心。無論是獎學金、捐助醫療設備、建設學校、賑災濟難等,皆是不分宗教族群、隨緣盡份的協助。身為華夏子孫,老和尚對祖國更常懷「知恩報恩」之思,竭力奉獻。這份真誠愛心,超越千山萬水、語言文化的重重隔閡,正如印尼當地人所說:「凈空法師比印尼人更愛印尼人」。



  近年來,老和尚還提出了「老人福利事業《老人樂園》的構思」:



  我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講經教學,每到一個地方,最關心的兩樁事,第一就是老人福利的事業,第二則為青少年的犯罪率。
  為什麼我特別關心老人?現今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如何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各國政府急切關注的問題。傳統「養兒防老」的社會體系已不復存在;兒女對父母不是沒有孝心,多數也是欠缺供養和照顧能力。養老院逐漸成為老人們唯一的歸宿。
  目前全世界設有養老體制,照顧老人的國家並不多。如美國、澳洲等,有關這方面的制度很完善,特別是澳洲,國家對老人的照顧很周到。然而不管是國家或民間的養老機構,多半僅注重物質生活的照顧,缺乏充實的精神生活與靈性提升。而服務人員通常是機械式的照顧,缺乏愛心體恤。因此老人常陷於心靈空虛、孤獨無奈,終日坐吃等死。



  有鑒於此,我們最近學習《華嚴經》四等大悲心行的啟示,獲得一套新的養老構想,希望仁人長者,歡喜落實推廣。老人一生為社會付出,晚年應當享福,才是落實大同和諧社會。



  1. 理想的養老院應該是建成五星級酒店式的管理與服務,房間舒適溫馨,戶外自然景觀賞心悅目。每人有一房間,每日有服務員打掃整理。房間可採取預售方式集資,也可建好後出售或出租。若有多餘房間可以對外營業,例如招待臨時來看望老人的親朋好友,或是短期來度假學習的大眾。
  2. 食堂可以擁有多個餐廳,全日供應自助餐。食品種類豐富,並參照老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信仰提供需求。
  3. 其名稱不必用「養老院」等字樣,以免老人有自覺衰老的感傷。最好以「山莊」或「別墅」命名,於「別墅」、「山莊」前冠以地名。例如在蒼山腳下的可稱「蒼山別墅」或「蒼海山莊」。山莊同時也是老人大學、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藝術文化展示廳、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4. 別墅旁邊附設醫院和幼兒園或小學。醫院能及時照顧老人療養;兒童與老人皆是山莊同仁們愛心服務的對象(養老育幼)。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不管是否為老人的親屬,都有機會承歡於老人膝下,令老者享受歡愉,得忘年之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親老愛老孝敬的美德。
  5. 別墅的服務人員,醫院的醫務人員,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育培訓,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成為老人的「孝子賢孫」。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落實和推廣《弟子規》教育方面有顯著成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得到高度評價,可以借鑒此中心的教學模式。
  6. 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同住別墅樓區。別墅中設有現代化的多元文化活動大廳和教室,提供輪流使用。例如,大廳可以用於祈禱禮拜,講道弘法,宗教法會等,用投影設備在大螢幕上根據不同宗教活動投影出基督十字架、佛像等,非常方便。每逢年節、星期假日,經常舉辦多元文藝演出活動,所演出的內容都是老人家往日喜愛的節目,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學習--提升老人的靈性和對生命的深度認識。
  7. 老人如果精通某種技藝希望傳授後人,也可以義務授課,歡迎各地中青年人來「山莊」學習。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錄相,製成影音光碟流通,供大眾分享。
  8. 這樣一所理想的養老山莊別墅建好後,我們會邀請聯合國及各國代表光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老人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組成跨國公司經營,在各國、各地區設連鎖的山莊別墅,用相同的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和大力支持。因為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減輕養老負擔。
  9. 世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地方戲劇、說唱藝術等,現代人不懂欣賞學習,均已逐漸式微。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皆為老者所熟悉愛好。若由世界連鎖的山莊別墅輪流邀請至全球各地山莊別墅巡迴演出,既能使老人們精神充實愉悅,更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發揚光大。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一生為國家社會奉獻,晚年時節正是後輩盡孝報恩之時。我們果能以孝養父母之心真誠孝養天下老人;建設老人樂園,落實敬老愛老之行,並加以團結多元宗教、族群,發揚優秀的世界傳統文化,推廣孝悌博愛的神聖教育,則萬眾歡喜,人神擁護,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七、華嚴多元和諧



   許多人常存疑惑,一位佛門的長者,為什麼要積極從事於與其他宗教交流互助,幫助各級學校設立獎學金等工作?這似乎與弘揚佛法毫無關連。老和尚對此有精闢的解說:



  「佛教與古今中外聖賢、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別是佛法概論《華嚴經》的確是多元宗教、文化圓滿融合的高度智慧。猶如人身上有眼、耳、鼻、舌、手、足等各種器官,各司其職,互助合作,則身心安樂。世界各各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學術,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當求同存異,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宇宙本來和諧,世界本是一家。」



  基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真誠慈悲,老和尚於多次國際和平會議主題講演,或與國家領導、宗教領袖、專家學者的談話中提出:



  「世出世間一切神聖所教所學的核心,即是『真誠愛心』;以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教育,啟發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純凈純善之性德,體現於日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中。如印度教所說:『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對待惡行』。《古蘭經》強調:『真主確實是仁慈的』。《聖經》云:『神愛世人』。孔曰『成仁』,孟雲『取義』。猶太教說:『一個人能做的最美妙事情,就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佛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神聖教誨無一不是教人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進而將真誠愛心推廣至天地萬物,與一切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和睦共處、互敬互愛,則人類幸福、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實。』



  所有宗教的創始者均是真主、上帝的不同化身,佛法稱之為『心性』、『本性』等。各種不同的宗教禮儀、生活方式,實由當時交通資訊不便,神聖先知因應人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隨順而廣設方便。若從神聖教學的實質宗旨來看,所有宗教本來是團結的。世界種種宗教、文化、學說確如前清雍正皇帝所說:『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



  二〇〇五年十月,老和尚與世界回教聯盟主席馬哈蒂長老會面。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老和尚特彆強調:
  「宗教團結是世界和諧的基礎。世界和平的落實,必須國家與國家、派系與派系、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四方面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此四方面雖難落實,若從宗教團結則較易著手。宗教團結,必須建立在宗教教育相互學習的基礎上,才能歷久而彌新。若每位宗教徒均能落實神聖『仁慈博愛、誠敬謙和』的教誨,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則大同里想、和諧社會不遠矣。」
  這個理念,深獲長老的肯定。次日即邀請老和尚參加他十二月于吉隆坡主辦的「波達那國際和平論壇」 。
  團結宗教,倡導多元宗教教育的具體作法,誠如老和尚在多次國際會議中所提出:
  「可以先由辦『宗教研究所』,培養師資。再辦『宗教大學』或『多元文化大學』,開設倫理、道德、經典、因果、科學、哲學等課程,培育各宗教高級傳教士。各宗教開辦獨立學院。各學院有共同課程、專業課程。學生除專精深入本教經典,同時也可學習其他宗教內涵。講課內容,經由國家審核確實有助於社會和諧安定者,即可透過網路衛視對全國、乃至全球宗教徒,教學授課。」



  又如老和尚對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建言:



  「新加坡以四大族群為主。可依現有建設為基礎,於國中選定街道,以為展示回族、漢族、馬來族、印度等各族群特色的區域。街道建設與人民穿著,皆應顯示傳統文化特色。也可販售具傳統特色的文物、小吃等。如此,則新加坡自然成為深具世界特色的「全球傳統文化中心」,吸引全球人士參訪、學習、觀光的勝地,帶動國家文化、觀光、旅遊、服務等各項經濟發展。」
  自一九九八年始,老和尚在新加坡從事團結多元宗教文化,率領諸位年輕法師、學佛同修主動拜訪當地九大宗教。多年來,老和尚與新加坡、澳洲、中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各國宗教領袖、團體,做過多次交流、訪問旅行,保持著誠摯友誼。二〇〇六年,凈宗學院承蒙泰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代表--嘉莉亞菲蒂亞納博士之邀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共同舉辦《二五五〇年歡慶衛塞節》盛大活動。老和尚強調,此次參加主辦活動只有兩個目的:
  一、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百九十二國使節與國際人士提出,一年來於中國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提倡《弟子規》的教學實驗成果,為大家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可行於當代;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二、是邀請新加坡與澳洲十大宗教代表,在講台上攜手為世界和平祈禱,為世界人類證明:「宗教是可以團結的」!
  老和尚在會中真誠建言:「這是我們數十年來,以民間力量所奉獻出的最大努力而產生的效果。深信若能由聯合國諸位或各國領袖倡導全民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團結多元宗教文化,對落實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力,必然遠超過我們過去所做的十倍、百倍都不只!」




代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頂禮本尊釋迦牟尼佛,頂禮凈空老法師!阿彌陀佛!




《感恩老師》最感人的凈空法師


 感謝瀏覽!(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信願念佛  

求生凈土



點擊

閱讀原文

了解更多善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土宗專修平台 的精彩文章:

心不善,人不正,大富大貴沒有用!
凈空老法師:你需要什麼, 佛菩薩都會照顧你

TAG:凈土宗專修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