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溫40年前那場全國科學大會,重申科學的價值

重溫40年前那場全國科學大會,重申科學的價值

提出「科技就是生產力」,明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殊為不易,也極具意義。

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存照。

文 | 社論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當年改革的突破口便是科學領域。4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閉幕,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相較於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科學大會留下的公共記憶或許沒那麼突出,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卻深刻影響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事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軌跡。而今,回望這次會議,其意義和價值也愈發清晰。

召開首次全國科學大會,在當時的背景下有其歷史必然性。時值「文革」結束不久,全國百廢待興,在哪個領域尋求突破,是個重要問題。鄧小平們果斷作出了首先抓教育和科技工作的歷史選擇。前者的標誌,是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者,則是於次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

《人民日報》報道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中鄧小平的講話。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選對了。趟過十年泥濘,當時全國的教育、科技都處於停擺狀態,若不能讓這兩個方面率先恢復,國家事業興廢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分子群體在「文革」中受到的傷害最大。明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知識分子正名,恢復他們工作,給予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是凝聚人心、重拾社會活力不可或缺的一步。這本身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儘管以今天的眼光看,大會所提出的很多論斷都屬於回歸常識層面的「撥亂反正」,但回到歷史現場,明確那些「常識」也需要勇氣和魄力,同時也是非常深刻乃至具有顛覆意義的。

像科技體制改革,恢復研究生制度和職稱制度,恢復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等,在今天或許再正常不過,但「歷史出處」都與那次大會有關。

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中紀念郵票。

落腳到現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也是對「科技就是生產力」、「現代化的關鍵是科技現代化」等價值信條的生動實踐。

從載人航天到航母,從高鐵到大飛機,從深海探測到量子通信,從「新四大發明」到「互聯網+」,乃至由傳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創新型國家的轉型,中國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發展在這40年中取得了長足進步,科技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推動角色。

當然,一個國家的科技進步,絕不是孤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的價值和影響,也同樣超越了狹義的科技範疇。會議明確「科技就是生產力」等,背後對應的正是思想解放。

而這點,無疑為當年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改革開放政策做了鋪墊。有當年的親歷者如此形容兩次會議的關係: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告了全面改革開放的開始,而全國科學大會已經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誠哉斯言。

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中紀念郵票。

某種程度上,之於現代中國,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現代科技發展史。

眼下,全國科學大會的迴響仍在繼續。在2016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正是對於歷史的繼承與超越。

在此節點上,紀念全國科學大會40周年,重申科學精神與科技價值,正是為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科技強國創新興邦,提供精神原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辭職,對「美國自利」的消極抵抗
高雲翔事件里,最頭痛的是合作方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