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情低迷,區塊鏈是涼了嗎?

行情低迷,區塊鏈是涼了嗎?

八八見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20年前錯過了互聯網,10年前錯過了房地產,現在錯過了比特幣。」談及這些年悔之不及的事,投資客每每會提到這樣總結。過去一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價格一路瘋漲,讓幣圈人士為之瘋狂。

2014年、2015年、2016年,ICO在全球的融資額分別是2600萬美元、1400萬美元、2.22億美元。而2017一年,就超過過去3年融資總額的20倍,數字貨幣引發財富效應後,區塊鏈開始脫掉外衣展現在世人眼前。進入2018年後,區塊鏈世界波瀾壯闊。時間很短,但已天翻地覆,滄海桑田。規模之大、速度之快、變幻之莫測,令人來不及回顧。

晃過神來,2018年區塊鏈到底是涼了還是更熱鬧?

從互聯網角度看區塊鏈

回到90年代,幾乎沒有人知道「互聯網」是什麼,而如今儘管所有的媒體關注點都是圍繞比特幣和基於區塊鏈的ICO,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它們的存在目的——或者它們能創造怎樣的未來。

1995年被認為是互聯網商業化的第一年。eBay在這一年有了第一筆交易。Amazon.com也在此時開始運營,儘管它2001年才開始盈利。1998年谷歌瀏覽器誕生,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基於互聯網的文件共享也開始生根發芽。但2年後互聯網迎來了泡沫破裂期,數百家公司一夕之間被迫倒閉。

經歷了長時間潛伏,直到90年代,出現了獨立的互聯網路,才開始進入商業應用,進入普通民眾的視野和生活。

商用互聯網跑了10年左右,從PC進入移動互聯網,相比基於電腦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無論在覆蓋人群、使用頻度、信息總量上,都以更大的量級超越了PC互聯網。

現如今,美國和中國都是移動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國家的互聯網商業都已經成為由少數寡頭控制的地盤。

於是互聯網創業變得很不好玩了,因為玩到最後就算做成了,也不過成為巨頭的一枚棋子,否則就是被巨頭陰影籠罩,搞到半死不活的結局。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經歷一段前置期,只有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才能形成質變,達到引爆點。回顧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史,從1991年第一個網頁誕生至如今的各種APP,互聯網已經走過了27年,這其中有不少里程碑的事件發生,也誕生了不少巨頭。

看來,要改變現狀,循著現有的底層技術軌道,是沒有辦法的,相當於,中國的互聯網圈子裡再也不可能出現一個能夠超越阿里和騰訊市值的公司。

除非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技術,被看做是肩負了使命而來的,它的去中心化、加密、自治性等特徵,天然帶有理想主義的革命性成分,它要創造的新世界,必然不在現有的圈子內。

互聯網最大的痛點是無法低成本解決「信任傳遞」問題

互聯網2.0正在遭遇信任危機,面臨發展瓶頸。看看我們周圍的互聯網應用,無論是即時通信、社交網路、媒體,還是銀行、電商、公共服務,都是清一色的超大規模應用中心。

所有這些應用中心都已經成為或正在逐步演變成為單一的龐大權利中心:

每個中心都有自己獨立的用戶認證、賬號管理、用戶交易數據管理等系統,所有的這些中心之間相互獨立,甚至相互為敵;每個中心都試圖把用戶積累的各種記錄佔為己有,並靠壟斷這些「大數據」形成的「霸權」作為自己的商業模式。

但是,即便這樣一個超大的權利中心,也很難自證清白,無法有效解決互聯網面臨的信任危機。譬如說,當甲通過某即時通信工具向乙發送信息時,甲無法證明自己發送到乙的信息在時間和內容上都是正確的,除非乙願意配合提供準確的記錄;而乙也無法證明甲發送過來的信息在時間和內容上都沒有經過他人篡改。即使引入第三方監管丙的中心化系統,甲和乙也要承擔丙無法如實提供準確數據的風險。

區塊鏈是互聯網2.0嗎?

互聯網改變信息傳遞和知識獲取,區塊鏈改變價值傳遞和定價規則。區塊鏈不單是技術的創新,更是商業邏輯的改革。所以區塊鏈不是互聯網的升級版本,而是全新的一個鏈條,鏈接一切有價值的事物。

2008年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橫空出世,並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大眾視野。這是一種點對點的可信的協議,以分散式計算技術為基礎設定了一系列的規則,使得在脫離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情況下,數十億的設備或者參與者彼此仍能安全地交換信息。區塊鏈的創新之一在於,交易真實性的校驗是由集體的利己主義驅動的大規模協作進行的,而不再由第三方的中介機構主導。

簡單地講,區塊鏈可以讓參與方直接、安全地轉賬給彼此,中間無需經過銀行、銀聯或者微信支付寶,實現了真正的去中心化。互聯網1.0階段是實現了信息的自由傳播,區塊鏈則將我們帶入了互聯網2.0時代,實現價值的自由傳播。在這樣一個點對點的開放的運行平台上,個人可以真正實現對自己數字身份的掌控,不但可以保護隱私權,還可以從自身的數據流中獲利,這才是人人都期待的大數據時代,而非巨頭瓜分數據紅利的狂歡。

區塊鏈其實已經走在了互聯網最前沿或者說同步於互聯網的發展。但未來區塊鏈的協議和網路所帶動的資源會超越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汲取。比特幣從零到5000億市值,只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其背後的區塊鏈行業將以加速度迭代,也就是加速度競爭,未來一部分企業可能會引領互聯網,另一部分又可能會回到互聯網的初心。

區塊鏈作為一種新技術,在行業發展周期中又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呢?

區塊鏈就是分散式認證協議。區塊鏈技術的首個軟體實現就是比特幣,即區塊鏈1.0——實現的是電子貨幣功能。也就是現在的比特幣(btc)、以太坊(ltc)、萊特易(lte)等。

區塊鏈2.0時代主要實現了所有權登記認證系統,致力於實現一切市場交易和商業信用行為,包括債券、保險、外匯、股票、期貨、期權、期錢等金融活動,和租當、眾籌、信用物聯網等需要徵信和智能合約的場合,可參照軟體有以太坊等。

區塊鏈3.0是個網路化計算機協同的人工智慧操作系統,其目標是實現自組織機構、分散式節點互信社交網路及蘊含的相應經濟社會制度,乃至去中心化政府配以建國方略實現的烏托邦。

在3.0時代中區塊鏈技術將會應用到人工智慧當中。一個目前最火熱的技術,一個目前最具前景的互聯網技術,結同時一場新的商業模式革命即將到來,這也或許會是第五場工業革命的開端。

區塊鏈的商業化落地

放眼整個區塊鏈生態,我們發現大部分項目處於內測前階段。一項技術從誕生到發展到落地生根,往往會經歷三步:首先技術驗證,然後應用驗證,第三步才是量產商用驗證。目前,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還在第一步,只有少數區塊鏈項目走在第二步,離真正的普及應用還很遙遠。

既然區塊鏈在應用落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那現階段創業者或者投資人的焦點又聚集在哪一塊呢?

區塊鏈商業應用目前很難落地。大部分ICO的項目只是對協議層的優化和改進,實際上技術迭代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雖然區塊鏈會以加速度發展,但並不會如ICO白皮書里所描述的那樣,兩年內就能完成測試,支撐更多商業應用發展和協議改進。

去年出來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偽項目,創始團隊並不能真正理解區塊鏈技術,也不能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商業場景中來。

目前區塊鏈技術屬於迭代初期,布局技術研發是不錯的方向,很多商業模式的探索,包括金融領域的探索,許多時候會受制於法律法規。

但不能一棒子打死,區塊鏈商業化還是可以從這幾點突破:第一,虛擬化、數字化領域,比如遊戲裡面的資產和道具。第二,本身已經數字化的領域,包括音樂、視頻、版權、音頻、文字等,這些本質上數字化的東西更容易和區塊鏈底層架構契合。第三,ID認證領域,不論是人的ID、物的ID還是事物的ID,本身都是不加密的,一旦進入區塊鏈體系中,這些ID就會具備唯一性,有了唯一性的長尾需求,便能產生付費場景。

這幾個領域未來肯定會出現殺手級應用,但這個時間可能在2-3年後。另外,由於區塊鏈重構了價值網路體系,使價值交換路徑縮短,未來該領域可能會誕生一些從沒有預料到的商業模式。

2018年,區塊鏈更熱,還是轉冷?

據百度搜索指數顯示,3月中旬區塊鏈搜索指數峰值還在62851,而下旬搜索指數峰值開始降到45539。區塊鏈的熱度有點往下降了。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小米、網易、騰訊、螞蟻金服等巨頭不斷入場,這些似乎意味著區塊鏈理性拐點的時候到了。

任何技術都有周期性,從周期性來講,2018年區塊鏈行業將進入平靜的調整期,行業也需要可執行的商業模式來推動。從技術角度來看,2018年更多的是布局技術、升溫技術。另外,今年也會是監管規範化的開始。期望有一些指引性的監管政策出台,這樣創業者的心中也好有一個明確的預期。

2018年相信區塊鏈行業將會更好,但不會像2017年那麼熱鬧,不過這也是一件好事,熱鬧背後其實是一種浮躁,不搞懂3點鐘發生了什麼便感覺焦慮。目前的狀態,反而能使大家沉下心去完善技術、去理解這個行業,監管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整個行業也將更理智。

也許,加密貨幣的熊市背後正是區塊鏈牛市的前期。機會一直都在,讓我們一起在時間的洪流之後見證,到底誰才是浪潮中的裸泳者。

編輯:飛飛

下期預告:《被取而代之的ET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8見聞 的精彩文章:

TAG:88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