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帶一路」沿線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溯流江河源中華文明

「一帶一路」沿線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溯流江河源中華文明

文 | 立佳

編輯 | 閆寶

三江之源,大美青海,源流青海的長江、黃河、瀾滄江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遠古人類的活動,奠定了三江源文明的基業,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此而拉開了青海歷史的序幕。

先民們繁衍生息,辛勤開發這塊廣袤的土地,創造和發展了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那些數萬年前的舊石器,刻下了遠古人類在這裡生產和生活的印跡。從那時起,這裡的人們逐水草而居,以狩獵游牧為主,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走進青海省博物館,如走進了穿越歷史的時光隧道,揭開歷史神秘的面紗,探尋一段古老的記憶。

青海省博物館常設展覽有《江河源文明—青海歷史文物展》《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分別從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青海各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妙相莊嚴——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展》《妙境神韻——藏傳佛教唐卡藝術展》兩個專題展覽,集中展示了高超精湛的金銅造像和唐卡繪製手工技藝。

青海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歷史上曾有羌、匈奴、鮮卑、吐蕃等古代少數民族在此生活,他們在風雲際會、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共同推動了本地區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也為整個中華民族壯麗的畫卷上增添了一抹重彩,而他們遺留下來的各種生產、生活遺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青海省博物館,你可以深入探尋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來個親密接觸,也可能為菩薩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數萬件文物在這裡靜靜陳列,勾畫出一幅天地人和、歷史風情的藝術捲軸,默默守護著青海歷史人文的歷史印記。

國寶級文物。是明成祖朱棣贈送給瞿曇寺活佛「灌頂凈覺弘濟大國師」班丹藏卜的禮物之一是青海地區最高的一尊銅佛像。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

該佛像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佛像座前沿用漢藏梵三種文字刻「大明永樂年施」款識。此像是永樂宮廷造像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

青海同德宗日遺址出土。泥質紅陶,斂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紋飾。在口沿內壁繪有兩組手拉手的群舞人體圖形,分別為11人和13人。人物身著圓球形裝束,形象與大通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畫面都用簡潔明快的構圖,生動描繪出一幅原始人群集體舞蹈的場景,為我國原始社會美術、舞蹈、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

經書全長17米左右,用34張紙粘連而成長卷,為《羯摩經》寫本。「羯摩」為梵文譯音,意為「作業」,《羯摩經》是一部有關佛教戒律和懺悔內容的經典。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斂口,鼓腹,平底,口部飾弦紋。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藝,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器型規整,工藝嫻熟流暢,紋飾美觀生動,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桑皮紙,呈長方形。鈔面第一欄「至元通行寶鈔」,第二欄中「貳貫」字樣。下有長方形排列的兩貫錢形,左右兩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書「中統元寶」;右為「諸路通行」。鈔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蓋有藍色斜騎縫章印。紙幣保存較好,字跡清晰,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貨幣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十分難得。

文殊面菩薩相極為和平慈祥,雙手施說法印,左手持般若波羅密多經,還拈著一枝白蓮莖,蓮枝展開在左肩側旁。珠寶金飾環身,十六妙齡身態,以金剛跏趺坐於蓮花日輪寶座之中央,通體鎏金。蓮花座正前台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款。

布面彩繪。主尊為吉祥天女像,上部繪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像,下繪財神像。主尊神態猙獰,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髏碗,呈遊戲坐姿於坐騎之上,坐騎四蹄騰空,動感極強,上界為宗喀巴師徒三尊,下界為財神,畫面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繪製精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OLO精英 的精彩文章:

傳承力量 格雷厄姆家族,《華盛頓郵報》百年沉浮錄
電影?音樂 實至名歸——奧斯卡遲到的選擇

TAG:YOLO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