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經》是如何影響漢代政治的?

《孝經》是如何影響漢代政治的?

導讀

中國自漢代確立了以儒學治天下的政治文化之後,儒學經典中的很多觀念、價值、主張就不再是紙面上空談的理論設想,而是逐漸滲入了歷史的進程,真切地影響了現實的古代政治。「以孝治天下」就是這樣的典型,它原本只是記載在《孝經》中的理念,在孔子的追溯中,「孝治天下」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上古傳說中的聖王已經實行了的治理模式。但畢竟上古聖王太過遙遠,他們究竟有沒有實現過「孝治天下」,其實是一個難以求證的問題。

由於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經典中「孝治天下」的理念被漢代的皇帝們吸收採納,由此逐漸發展出了真正的「孝治天下」實踐。那麼,「孝」是如何影響了漢代的政治呢?

東漢末年的一位儒學名臣荀爽,在寫給漢桓帝的對策中說:「我聽我的老師說:『漢朝的德運是火德,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律,火是從木當中產生的,是木之子;夏季是火之位,而木到了夏季就會繁盛,因此,以火德為德運的漢朝所尊奉的德性應該是孝。』所以漢朝的制度使天下人都誦讀《孝經》,選官吏也是推舉孝廉。」

漢朝的德運是火德,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和陰陽五行相關的王朝命運理論。根據荀爽所說,火作為木之子,對於木的滋養和繁盛,正象徵著兒子對父親的孝。可以看到,「孝」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朝代精神。不僅如此,荀爽還透露出漢朝對於《孝經》教育的重視,以及在政治人才的選拔中對「孝」的重視。

漢朝對《孝經》教育的重視,貫穿了西漢和東漢兩個時代。早在西漢文帝時期,就曾經在國家官方學校中設立《孝經》博士。這個「博士」不同於今天作為學位的博士,而是一種官職的名稱,指的是精通某一部經典之學的碩儒,他們供職於國家最高學府,一方面傳道授業,一方面也為國家政策提供必要的諮詢。在官方學校設立《孝經》博士,意味著國家有意識地培養精通《孝經》的年輕人才。到了西漢平帝時期,開始在基層地方學校設置《孝經》講師,進一步將《孝經》教育推廣到地方。到了東漢,連宮廷禁軍都被要求誦讀學習《孝經》,而且,初入學不久的幼童,也都開始閱讀《孝經》篇章。《孝經》的學習,蔚然成風。

此外,漢武帝還開始推行一種與「孝」密切相關的人才選拔制度:舉孝廉,由地方郡國推舉出當地孝行出眾和品格清正之人,選拔進入中央政府的郎署,郎署是一個類似於一個官員儲備庫的機構,在這些孝廉熟悉了國家行政事物之後,經過考核,可升任尚書、侍中,或者外遷為地方官員。這正是因為制度的設計者接受了《孝經》的觀念:一個在家孝順父母的人,必然是一個德性出眾的人,而德性出眾是一個好的治理者的必備素質。

由於《孝經》教育的普及,漢代還出現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孝經》來判斷是非的例子。西漢時期有一個名臣叫韓延壽,有一次,他外出辦事,要上車的時候,有一個騎吏遲到了。韓延壽很不高興,打算給他治罪,等到韓延壽辦完事回到府衙的時候,一個看門的小卒攔住了他,說:「《孝經》裡面說:『用侍奉父親的態度去侍奉國君,尊敬的心是相同的。侍奉母親採取親愛之心,侍奉國君採取敬重之心,只有對待父親是親愛與敬重兼而有之的。』您今天一早就駕好了車,卻遲遲沒有出門,當時,騎吏的父親恰好到府門口,又不敢進來,騎吏聽說了,就跑出去謁見父親,這個時候您正好登車。這名騎吏因為尊敬父親而被罰,不是有傷教化嗎?」韓延壽聽罷,非常慚愧,急忙取消了對騎吏處罰。

一名不起眼的門吏都能夠依據《孝經》來判斷是非曲直,漢代「孝治」可見一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這件事 你三歲就懂 可百歲難行
眼中無塵方可讀書 胸無渣滓才能處世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