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甄老師,您讓我過得更像「日子」

甄老師,您讓我過得更像「日子」

尋找成就感

無論您是醫生,無論您是教師,只要您從事的是自閉症孩子的康復工作,請您把自閉症的真相,把自閉症康復的真相告訴家長!如果您自己也不知道真相,那是您的專業能力問題,如果您知道真相而不願意、不敢告知家長,那又是什麼問題呢?

提筆再寫感想,伴隨著社會性學習的積累與沉澱,這次感覺與第一次寫作業的內容差別很大。第一次上完課後,甄老師布置的作業是讓我們寫寫每個家長「對社會性教育的再認識」,說實話,當時還真是不知道寫點什麼好,更多就是將筆記上的內容複述一遍,只是淺顯的理解,甚至一度認為:社會性就是教孩子生活自理。但這次的感觸真的太大了,想要說出來和甄老師、家長們分享。

從甄老師這裡,我聽到了實話!

我們是在澳洲生活了近一年後,才發現孩子的問題,這期間也試圖在澳洲本地康復,但由於機構和老師資源稀缺,最後決定帶孩子回國診斷並康復。

六院診斷疑似自閉症後,經介紹去了相關機構訓練,在自己和孩子都跟特教老師學習的同時,也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自學,開始了漫長的ABA回合桌面教學。從開始的不相信自己孩子是自閉症,崩潰痛哭,到聽說6歲前抓緊干預效果好,沒準干預2-3年孩子就好了,這期間沒有人跟我說過這些想法是異想天開,沒有人告訴我孩子的訓練和康復是個長期的、漫長的、需要堅持一輩子的事!只有甄老師告訴了我們「自閉症康復不是小齡的問題,而是終生的問題」。

接觸甄老師之前的那段日子,總有一種一直過得都不是正常人生活的感覺,不知道孩子什麼樣是正常表現,什麼樣是問題行為,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會問自己「這是不是不正常呀?」每天都很茫然困惑,就知道天天抓著孩子認卡片、學認知,讓孩子認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忘了就再認一遍,但無論做多少遍,還是覺得孩子退步了,原來會的都不會了。因為我認為孩子「學會了」,學了那麼多知識,那麼多遍,應該一直有進步才對,孩子退步我是不能接受的,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能泛化?情緒低落時甚至認為孩子或許缺管,打他沒準能管用,現在再回想起當時的狀態,著實可笑。

社會性,讓我終於踏實下來了!

孩子的表現出現反覆,其實是因為學到的知識從沒有用過,沒有轉化為功能,不用的知識過段時間當然就忘了,這是常人都會有的正常現象。現在才能更深刻的領會甄老師那句「形式訓練浮雲去,生死存亡看功能」的含義。由此理解了孩子的不容易,我不再一味無知地埋怨孩子,並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

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了,我們卻還總是不滿意,看孩子做什麼都不對,認為做什麼都不好,讓本就笨拙的孩子更不知所措、更難過、承受心靈上的傷害!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接受我們自己的孩子,那要旁人如何接受呢?

現在我的心終於踏實下來了,不再抱有幻想,不再追求速成,不再被不現實的鼓勵所誘惑,終於明白了很多事情,也堅定了目標,知道社會性教育才是解決孩子今後生存的根本。就像甄老師說的「這條道路是很艱辛,但,是光明的」,只要堅持……我堅信就一定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我不再活的糾結,過的更像「日子」了!

從開始對社會性教育一無所知,到第一堂課上的雲里霧裡,再到現在,感覺自己越學越明白了,社會性教育不再那麼抽象,籠統,在我的大腦中越來越真實了。

原來我總覺得孩子的事情做不好,就要繼續做好、繼續學好,不允許孩子做出不正確的反應。吃飯時碗要拿好了,不能撒、不能掉,孩子產生抵觸情緒了,我認為也應該堅持繼續做,生怕強化了壞的。甄老師告訴我們: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都有好有壞,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但也可以把它變成好事情,要變通。這樣,我的隨機教育能力提高了,心態、思想也改變、進步了很多。

比如有一次去爬山,山道有平整的水泥路,道路兩邊也有石子路。孩子去走石子路的時候,奶奶氣急敗壞,要求孩子走平路,因為下山走石子路容易絆倒、摔傷、走起來還會很費勁、很累,但孩子並不理解,於是兩個人開始了拉鋸戰。

如果是原來的我,可能就會覺得奶奶的做法對,也會跟著奶奶一起去說服孩子或者直接拽過來走平路。但通過學習社會性,我改變了思維方式,我允許孩子繼續走石子路,並且邊走邊講解:悅悅走的是石子路,石子鋪成的路,凹凸不平的,很窄,走起來很硌腳,費勁,小腿肌肉還會酸痛,因為凹凸不平還容易絆倒,摔跤;媽媽走的是水泥鋪成的路,平整、寬敞,走起來很快很方便,還不累。走了一會兒,孩子蹲下休息,我就告訴他腿很酸痛,石子路走起來太累了,我們休息一會兒再走吧……孩子走了二大段路後,就不再走了……當孩子走回水泥路的時候,我繼續說水泥路的特徵,讓孩子體會一下,石子路和水泥路的不同,讓孩子自己選擇。

再比如孩子學慣用筷子,不會用,著急夾不上來,原來我可能會手把手地教,降低難度使用輔助筷,但還是要堅持使用筷子,不能用勺子。現在我不會強迫孩子使用筷子了,當孩子使用筷子不方便吃的時候,教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也是很好的教育嗎?

比如,有一次早上起來,早飯是姥姥煮的麵條,對於剛學習使用筷子的孩子,麵條太滑了,根本夾不上來,孩子雖然很配合,但也會時不時的出現情緒問題,我就問孩子「怎麼了?」,引導孩子把感受說出來,是不是麵條太滑夾不上來?孩子馬上說「是」,我就教他「跟姥姥說,麵條太滑了,我夾不上來,我可以用勺子吃嗎?」說完姥姥就把勺子給孩子了,孩子很高興的就把飯吃了,下次再遇到同樣的狀況,孩子還會跟姥姥說我能用勺子吃嗎。

我覺得通過甄老師學習社會性,我對事物的認知、理解的角度也發生了改變,我的這種轉變既減少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又改善了家庭氛圍,還能換個角度教孩子,學習社會性真的給我啟發太大了,教會了我很多。

家人的情緒都好了,家庭氛圍更和諧了,做事情更有動力和幹勁兒、更有信心了,孩子更有人味兒,一家人過得更像生活了!

社會性真讓我開闊思路!

我們做了半天形式化訓練,目的是什麼?怎麼才能真正幫到孩子?那就是一定要提到功能上,只有具備了功能才能真正地提高孩子的能力。只有知道為什麼做而做才能找到正確的途徑、方法,才能找到捷徑。

如串珠子、插雪花片是為了練精細,練精細是為了生活中用在扣扣子、拉拉鏈,那我們就不妨直接在生活中學拉拉鏈,這就是捷徑。我們教孩子按數取物,為了教數學,教數學為了生活中用,那我就直接在生活中去買水果,拿3個蘋果,4個橘子。即教會了知識又提高了功能,還能在生活中使用(所謂的泛化)。

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用,省去了中間環節,內容、形式豐富了,孩子更好接受,學起來畏難情緒也少。孩子學會了,我們的情緒也好了,幸福指數都有所提高。現在我真正理解了什麼叫「以生活自理為載體教孩子」。

看似簡單的生活自理,包含了很多需要鍛煉的能力:孩子的配合、認知、理解、動機、思維等等,都在自理的過程中可以教。

原來覺得除了教孩子桌面,別的都不知道教什麼,無從下手;跟著韋老師學習,覺得生活中、桌面上什麼都可以教,要教的東西太多了,但又感覺到無從下手;再深入學下去,現在覺得思路清晰,計劃性強,內容豐富了,方法角度也多了,孩子也在一點點的進步著。

社會性,提高全家的幸福指數!

每次課後回到家裡,我會和家人分享今天的收穫、我的感悟,讓全家也有所啟發。我們都堅信—今後就算沒有人在孩子身邊,他也可以獨立生存、獨立生活,現在所有家庭成員都充滿了希望!

END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甄老師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甄老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