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說《大明王朝1566》的舞台效果

試說《大明王朝1566》的舞台效果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將其認為是「神劇」則有待商榷。

很多人都講到這部劇的權謀、音樂、劇情、人物,我想說另外一個在觀劇過程中印象深刻的點,就是這部劇的舞台效果。

《大明王朝1566》是非常具有舞台氣質的,單一場景內部的密度十分飽滿,布局十分完整,以至於單獨拿出某些場景都可以當作一個高潮來看待。

比如,高瀚文被威脅後參加的第一場會議,即便沒有看過前情,也能通過在場人物的語言判斷出各方對立的矛盾點和前後轉折所在。而這樣的場景非常多,基本上嘉靖皇帝的每次出鏡都含有非常豐富的信息和情感。

此外,不同人物的塑造也如戲劇一般是群像的典型。比如嘉靖作為一代帝王的複雜,不到最後時刻極難徹底顯現,嚴嵩作為重臣的似奸非奸也很難一語說清,而以呂芳為代表的宦官,究竟在哪一個陣線上確實很難判斷。

這些人就像是雕刻出來的形象,在不同的時刻,在不同的燈光下,顯現出不同的面目,而另外部分的臉龐則被深深的陰影覆蓋,只有到謝幕的時候,全場燈光亮起,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他長的是這個樣子。

這種對場景密度的追求,對人物情節多維度的呈現是非常具有舞台劇特質的設置,它可以讓劇情呈現出陡峭險峻的態勢,又能讓人物有足夠的縱深。

戲劇上有大名鼎鼎的三一律,一個地點,一個時間,一個人物。在有限空間和時間裡表達高潮時刻,人物或者命運的巨大力量就好像量子中蘊含的巨大能量,一旦爆破就能地動山搖。這種臨界點的緊張感和戲劇衝突是《大明王朝1566》全劇都在追求的效果。

這個效果在嚴黨倒台前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這樣一個講述權謀與改革的故事竟然充滿了雅正的風度,再配以交響樂,整體風格雄偉壯闊,波濤洶湧,是大氣度的作品。

但是,戲劇有戲劇的舞台,密度由內容和空間決定,空間的延展會稀釋內容,而電視劇恰恰是需要更廣的空間的,一部《大明王朝1566》46集,每集45分鐘,三十多個小時,至少需要15部舞台劇的內容,而且還要保證場景之間連結順暢,觀賞強度適中,這是很難的。

看完一部好的戲劇,觀眾會受到強烈的情感衝擊,有的甚至久久不能自拔,這種觀賞的強度是非常大的,將其融入到電視劇中,第一道屏障就是很多觀眾無法接受這樣的強度,棄之不看。

第二個問題是,戲劇強烈的衝突在於語言的運用,角色和角色之間針鋒相對,一句話要承前啟後,可以引出許多解釋、許多事端,這種開放性的結果在戲劇舞台相對單一的環境中可以通過幾次語言和背景的交代完成,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很難。

語言交待過多會讓情節轉圜變得累贅,嚴黨倒台前因為事件相對簡單,就是改稻為桑,所費語言不多,場景轉換間的重複還能忍受,但是到了後期,宮廷權謀一旦加上,很多事情不說不行說了又麻煩,於是越來越臃腫,越來越拖沓。

實際上,在嚴黨倒台前的最後幾集中,這個問題已經呈現,當時為了顧全朝廷和浙江的不同立場,導演打了幾次時間差,均以中央地方溝通需要時間為由,一次可以,多次如此,觀眾便生出不耐煩的心了。

此外,舞台劇塑造的是典型,是一個個深刻的人物形象,但是電視劇里還是需要一些群像的,《大明王朝1566》的群體場面非常公式化,海瑞和王用汲第一次游杭州,用的是人物語言,後面幾次大戰、災荒就用了畫外音和典型人物的呼喊式語言。

這是非常不具備說服力的表現形式,即便在剪輯上用了慢速也用了有煽動性的聲音,但是,這些場景的信息和情感是分離的,無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大明王朝1566》在文學表現上的追求是絕對而且領先的,這種結合不同形式的舞台表現本身就很有實驗精神,但是不同形式之間的區別並沒有被很好地彌補,戲劇的強密度強衝突提高了電視劇的品質,同時也讓電視劇出現斷裂,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明王朝1566》後部的節奏會如此拖沓。可以說這部劇成敗都在舞台效果上。

但是這樣的缺點和當今的一眾電視劇相比也高明太多,現在的電視劇幾乎不值一提。

市民No.85 | 影音 | 胡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里耶市 的精彩文章:

TAG:里耶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