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路遙:很多情況下,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

路遙:很多情況下,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

路遙:很多情況下,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

看過《早晨從中午開始》的人,都知道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有多難。

一百多萬字的小說,前期準備了三年,實際寫作三年,加起來整整花了六年時間。

能寫小說的人,當然要有才能,但要寫出如此長篇小說僅僅有才能是不夠的,還需要驚人的毅力。

光聽聽早晨從中午開始,每天伏案寫作十幾個小時,估計很多人都會望而卻步,認為自己吃不了這碗飯。

難怪路遙曾經說:「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不是靠才能而是靠熬苦來完成的。」

這段話出自路遙的答《延河》編輯部問,今天分享給大家:

每一篇作品的產生都極其艱難。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不是靠才能而是靠苦熬來完成的。在動筆之前是漫長的構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意放縱思緒,使其達到恣意泛濫的程度。不急於形成一種寫作的格局。即使形成了一種較為完整的格局,也很快又被打爛,試圖尋找更好的選擇。

經過許多次的反覆,知道自己在這一題材領域中再沒潛力可挖的時候,才開始動筆。極重視動筆前的準備,但不擬定詳細的提綱,只記下一個大的情節發展脈絡和要點。我的體驗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首先要變成自己血肉般的一部分。頭腦里記不住的,即使記在紙上也不起作用。

路遙:很多情況下,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

寫作時喜歡一鼓作氣,從始至終保持同樣激情。最怕寫作過程中情緒被意外的干擾打斷,什麼地方被打斷了,什麼地方就常常留下一塊疤痕,即使後來精心修補,也很難再是本來的面目。為了保持生活的逼真感,常常選擇和作品很相似的環境中寫作,這樣可以隨時將作品的細節帶到環境中去印證,需要的時候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補充。比如寫《人生》時,我住在陝北一個小縣城的招待所,出城就是農村。有一晚上,寫德順爺帶著加林和巧珍去縣城拉糞,為了逼真地表現這個情節,我當晚一個人來到城郊的公路上走了很長時間,完了回到桌面上,很快把剛才的印象融到了作品之中,這比想像得來的印象更新鮮,當然也更可靠。

工作時間一般在中午到凌晨兩點為最佳。上午睡覺,沒有午休習慣,吃完午飯後用一個小時看報紙。寫作時不願讀書,但每在必須詳細讀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四種報紙。讀報是一種長期的習慣,有時所處地方偏僻,讀不到報紙,但必須想辦法讀到。自我感覺讀報是一種最好的休息和調節。因為整天在虛構的世界裡,極想看看當天真實的世界裡發生了些什麼事。奇妙的是,這種時候,讀報往往給當天的寫作帶來許多新的啟發,並且對作品構思的某些方面給予匡正。

路遙:很多情況下,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

工作環境和桌面在外人看來是零亂的,但對我一說卻是「整齊」的。因為一切從自己工作方便出發,使得一坐下來就能立刻進行工作。

要求自己寫作時的心理狀態,就像教徒去朝拜宗教聖地一樣,為了虔庄地信仰而刻意受苦受罪。工作中由於艱難而難以忍受之時,閉目遙想那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而艱辛地跋涉在朝聖旅途上的宗教徒,便獲得了一種力量。但我是一個絕對的無神論者。我只是說,為了達到目標這樣一個信念,就得有一種與此相符的工作精神。也有垮下來的時候,這會造成一種長時間的痛悔而使自己追念莫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