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書法藝術,冠絕古今中外!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中國書法藝術,冠絕古今中外!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中國書法文化,冠絕古今中外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一.中國書法文化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二.中國書法的起源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儘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三.中國書法經歷的過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甲骨文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其中已蘊含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筆法、結體、章法無不備至。筆法有粗細、輕重、徐疾的變化,結構隨體異形,任其自然,章法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這一切充滿了殷商時代的氣息,具有天地造化之美,中國文化的精神已初露微曦。西周金文書法筆畫厚重,結體謹嚴方整,章法錯落自然,書風渾厚雄健,充滿質樸凝重的氣息,顯示周王朝雄強蓬勃的時代風貌。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確定的標準文字,經李斯等人整理簡化,其筆畫停勻,圓健遒勁,結體平穩,上密下疏,沉著舒展,既體現了秦王朝一統天下的精整、威嚴的總體風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揚的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審美心態。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發展史的一大關捩,它完全改變了篆書線條的整齊劃一。隸書的波磔運筆意味明顯加強,使人們心裡久久積蘊的情感運動節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來,滲透了書家的意興,有了更為豐富鮮明的生命意態的內涵之美。於是,作為造型材料的點線,逐漸演變為抽象的抒情符號,成為蘊含民族審美理想和審美習慣的有生命意義的形式。從漢代文化的時空背景看,漢代書法受到時代精神的輻射,反映了漢民族對於雄強豪放氣勢的崇尚,是人的力量對象化的體現。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心理時空中,我們看到了鋪采文、氣度恢宏的漢賦,霍去病墓前那氣勢古拙、渾穆質樸的獸雕群。

南北朝時期,南朝社會相對穩定,書壇為「二王」書風籠罩,以繼承「二王」為能事,成就不高。北朝書法主要反映在碑刻上,此時書法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鍾致帥稱之為「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這是北朝書法的一大特點,故總的風貌與南方迥然不同。「杏花春雨江南」的書法代表尺牘表現出的是秀美——陰柔之美;「鐵馬秋風冀北」的書法代表碑刻表現出的是壯美——陽剛之美。這差異與書法用途及南北方自然、社會環境不同有關。劉熙載在《藝概》中說「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在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北碑」,其精神氣質無不與北方游牧民族尚武悍之氣暗通。

「唐人尚法」。有唐一代,楷書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尤其是顏真卿的楷書端莊雄偉、渾厚朴茂,凜凜然有大丈夫氣,遂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陽剛之美的典型代表。顏字豪邁恢宏、法度嚴謹風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盛唐政治理性與活力的寫照。唐代自貞觀、開元之治而達到鼎盛,威名遠揚,到處充滿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唐文化呈現出一種兼容並包、氣度恢宏的景象,進入了史詩般壯麗的隆盛時代,具有一種明朗、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此時,各個藝術領域都一改初唐含蓄妍媚的時尚,把它們各自所涵蘊的審美追求集中在美學精神這個聚焦點上,唐詩的風采,唐塑的豐滿,唐畫的豐麗、唐書的豐腴,唐樂的丰韻,唐舞的豐艷,都與這個時代的美學思想一脈相承,既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又瀰漫著浪漫主義氣息,表現了唐人那種健康豐滿的文化心態與豪放豐華的藝術情趣。

「明清尚態」。明代時,由於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識的覺醒,導致了明代文化藝術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流的創作審美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趨於自由通俗,接近現實,表達人情,真正開拓了文化藝術美學的社會容量,從而也更顯示了藝術反映生活的積極效應。清代的文化藝術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代的傳統。李澤厚《美的歷程》論道:「如果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那末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卻是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中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書法長卷,冠絕古今

請橫屏欣賞

趙孟頫67歲作《相州晝錦堂記》卷 32.5x173.4 台北故宮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祝允明草書雲江記長卷高清本

元代鮮於樞草書《杜甫魏將軍歌》長卷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日本中村不折氏曾藏墨跡全本

楊守敬

元_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

元代鮮於樞《老子道德經卷》紙本 楷書 縱26.7厘米 橫642.5厘米

元代趙孟頫臨《十七帖》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紙本,原圖縱高51.9厘米,橫長38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行書十札卷》十通尺牘合裝卷

趙孟頫《前赤壁賦》

58-1.趙孟頫楷書《杭州福神觀記卷》,紙本,楷書,縱34.2cm,橫797.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西園雅集》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帖凡64行,共462字

王鐸草書長卷贈鄭公度草書詩冊 清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