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搞錯啦,這首唐詩才是紅杏出牆的出處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名句。
因為這首詩太過於知名,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詩就是「紅杏出牆」的源頭,實際並非如此,「紅杏出牆」最早的出處是唐代吳融的詩歌《途中見杏花》:
途中見杏花
唐代:吳融
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杏花開在農曆二月,正是春天到來的時候,那嬌艷的紅色就彷彿青春和生命的象徵。經歷過嚴冬漫長蟄居生活的人,早春季節走出戶外,忽然望見鄰家牆頭上伸出一枝俏麗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該是多麼欣喜激動!
可是吳融對此卻別有衷懷。他正獨自奔波於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著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卻在他心頭留下異樣的苦澀滋味。 他並不是不愛鮮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開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遠守著這枝鮮花觀賞,又能看得幾時?想到這裡,不免牽惹起無名的惆悵情緒。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難以駐留,等不及花朵開盡,即刻就要離去。緣分如此短淺,怎不令人倍覺難堪?
由於節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艷春意濃的時分,一般樹木枝梢上還是空疏疏的,空氣里的花香仍夾帶著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見飛來采蜜,只有歸巢的黃鶯聊相陪伴。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開的杏花,難道不感到有幾分孤獨寂寞嗎?這裡顯然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報春使者,轉化為詩人的自我寫照。
想像進一步馳騁,從眼前的鮮花更聯想及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紅杏。那一片蒙蒙的煙霞,輝映著陽光,瀰漫、覆蓋在神州(指中國)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絢麗奪目呀!浮現於腦海的這幅長安杏花圖,實際上代表著他深心憶念的長安生活。詩人被迫離開朝廷,到處飄零,心思仍然縈注於朝中。末尾這一聯想的飛躍,恰恰泄露了他內心的秘密,點出了他的愁懷所在。
只是這麼優美的一首詩歌,最後卻演化出那樣一個詞語,真是令人惋惜!


※踏破鐵鞋無覓處,這句經典的俗語,原來出自這一首詩
※你喜歡我,因為我是個不錯的人;你愛他,哪怕他是個錯的人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