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莽的「烏托邦」社會實踐為何四處碰壁?

王莽的「烏托邦」社會實踐為何四處碰壁?

原標題:王莽的「烏托邦」社會實踐為何四處碰壁?


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14年,歷史評價相當LOW——這個不難理解,魯迅先生曾表達過一個有趣的史學觀點:一個王朝越短,史書上形象就越黑暗,因為它來不及記錄歷史,修史任務完全由它的敵人和替代者完成。


與莽新政權境遇相同的,還有秦、隋,以及五代幾個短命王朝。但與這幾個難兄難弟不同,王莽接手的並不是個爛攤子,相反,劉氏西漢公司盤到他手上時,天下承平,四夷恭服,社會風氣端正,正是一派欣欣向榮、鶯歌燕舞的大好局面。


王莽畫像


王莽之所以順利上位,根源是西漢後期皇室血脈凋零,一連幾任小皇帝早夭,皇權形同虛設。而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又格外長壽,導致王氏外戚集團長期專權,想不篡權都難。遇到這種情形,只能說西漢皇室氣數已盡。


當時的西漢王朝,在先秦諸子百家治國實踐的基礎上,摻雜儒法道諸家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政治經濟制度。雖然也出現了土地兼并等一些社會問題,但無傷大局,只要王莽能因時利導,甚至啥也不幹,安於享樂,也絕不至於一世而亡。

偏偏王莽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勤奮皇帝。他的問題在於書讀的太多,總覺得今不如昔,一心想恢復周代的「理想社會」。儒家普遍崇拜周朝的那套制度,如果說孔子是個沒撈到實踐機會的心靈導師,王莽就是「克己復禮」的教條主義踐行者。


這個狂熱復古分子按照自己構想的「烏托邦」,重新規划了新朝的政治經濟外交禮法制度。他精力充沛,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制度出台。但這種閉門造車式的制度設計與現實情況格格不入,導致幾乎每一項改革都碰得頭破血流,無法收場。


通俗地說,王莽的新朝是被他自己生生給作死的。


比如在對外關係上,本來經過西漢王朝百年來的文治武功,四方少數民族都已經馴服,連最強勁的對手匈奴也徹底認慫,不敢南下牧馬。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與周邊鄰居相處最愉快,也最有尊嚴感的時期。王莽上位後,四方各國本著「有奶就是娘」的務實精神,紛紛向他表忠心,求包養,沒有一個敢為老東家叫屈。


可王莽還嫌不夠。在他的宏大構想中,這些四方部落應當像周朝時一樣,是新朝的屬國,他們的首領不配稱為「王」或「單于」這些名稱,現在的名稱和所用器物已經「僭越」了,要給他們改改規矩。

稱帝第一年(公元8年,新莽始建國元年),王莽派出五路使者奔赴各地,目的是送去新皇的符命和委任狀(印信),換回漢朝的舊印信。這五路使者稱為「五威將」,每將配屬五個元帥,一路彩旗招展,鑼鼓喧天,排場搞得挺大。


辭舊納新,對於這些小國來說根本無所謂,給誰進貢不是進貢?可在王莽親自授意下,這場本來只是走走過場的外交秀,卻搞得天怒人怨,狼煙四起。



莽新政權基礎相當雄厚


南行的一路使者到了益州(四川),把雲貴高原上的句町王改成了句町侯;西行的一路使者到達西域,將沿途各國國王一律降為侯爵;東行的一路使者到達遼東、朝鮮半島,因高句麗王不服,就動用軍隊攻打,並惡作劇般地將「高句麗」改為「下句驪」。

造成最嚴重後果的是北行匈奴的使者。漢朝授給匈奴單于的印信上刻字是「匈奴單于璽」五個字,而這次送來的新印內容卻是「新匈奴單于章」六個字。加了個「新」字,意思是匈奴是「新朝」的屬國,「璽」改為「章」,意思是你個吃生肉的,不配跟我一樣使用帝王的專屬辭彙。


五威將王駿等人心裡有點打鼓,覺得這趟差事不好辦,他們商量後決定採用欺瞞戰術。先是給單于送了份大禮,哄得單于挺開心,趁著單于眼花繚亂之時,告訴他要換新印,讓他先把舊印交出來。


單于已經被珍珠寶物弄得兩眼迷離,想也不想就將舊印從身上解下來。旁邊的大臣提醒他:沒看見新信文字,先別急著交舊印。單于大大咧咧說:印文還能變更嗎?伸手就遞給了王駿。


粗心的單于拿到新印,也不開啟,掛在身上就開心地與王駿他們大吃大喝起來。喝完大酒回來,新朝使者右帥陳饒說,如果單于明天發現印文有變,肯定要回舊印,不如現在就將舊印砸爛!王駿猶豫不決,陳饒一把搶過舊印,用斧子砸破。

次日酒醒後的單于果然派人來索要舊印,並表達強烈不滿:新印把我降格為新朝的屬國,又用「章」不用「璽」,太不尊重人,我還是更喜歡舊印。


王駿將舊印碎碴捧給匈奴人:按規定,我們已經銷毀舊印,這堆碴子單于要喜歡就留下做個紀念吧。


單于無可奈何,但心裡開始怨恨新朝,開始找碴兒集結軍隊南下。而好大喜功的王莽卻認為「五威將」宣揚了國威,將他們全部封為子爵,所屬元帥都封為男爵,唯獨陳饒因「破璽之功」,破格封為子爵。


這一輪外交活動,讓王莽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但惡果隨即紛至沓來——


被降為侯爵的句町首領「邯」發怒不肯服從,被新朝柯郡大尹周歆誘騙處死,其弟「承」起兵殺死周歆,不斷內擾;


高句麗侯「騶」因發表不滿言論,被新朝地方長官嚴尤誘殺,首級傳送長安,當地的貉等部族大舉侵犯邊境,遼東大亂;


西域車師後王氣不打一處來,謀劃逃歸匈奴,西域都護但欽將他斬殺,其部落歸降了匈奴。隨後焉耆諸國紛紛叛亂,殺死但欽,存在百餘年的西域都護府土崩瓦解。而駐紮西域的新朝將領史陳良等人看到西域大亂,處境危險,竟殺死校尉刁護,裹脅二千人投奔匈奴;


而新朝對實力最強的匈奴,已經全面開戰。心理有點變態的王莽先過足嘴癮,親自將「匈奴單于」的稱號改為「降奴服於」(意思是投降的奴隸,臣服於我),在全國範圍內動員數十萬部隊向邊境集結。


頗具浪漫主義氣質的王莽下令,各路兵馬和物資從全國各地運往北方邊郡,必須全部到齊後才能同時出擊,目標要窮追匈奴,直打到西伯利亞(丁零部落)才准許收兵。


但匈奴卻不等他擺好架勢再動手,他們一股股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往來如風,搶了就跑,邊郡百姓牲畜損失慘重,連雁門、朔方兩郡太守都被斬殺。


而不斷集結到邊境的新朝部隊,不敢抓住時機自行攻擊匈奴,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泄,開始在地方上滋事擾民,百姓不堪愁苦,紛紛流浪逃亡,成為所謂的「盜賊」,并州、平州一帶動蕩不安。北疆自漢宣帝以來,已經數代人看不見烽火警報,人口繁殖,牛馬遍野,經過這番折騰,幾年間就變得一片荒涼,白骨無收。


在成功地把友好相處的四鄰變成敵人後,王莽還在國內搞了一系列「理想豐滿而現實骨感」的政治經濟改革。這些改革無一例外,全部都死得相當難看。


比如恢復「井田制」,讓土地多的人家將規定數額以上的田地分給鄉鄰或親屬,旨在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會。這個初衷無疑是善良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社會矛盾就是「貧富不均」,而歷次農民起義提的最多的口號就是「均貧富」、「打土豪分田地」。但王莽的一刀切政策卻觸動了財產私有的現實經濟制度,在實施中引起強烈抵觸。再比如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尊重人權,防止人口專賣,但這麼一來卻讓失去土地的窮人失去了最後生存的機會;還有改革幣制,腦洞大開的王莽竟想恢復早被歷史淘汰了的原始貨幣(如貝殼、刀幣、布幣)等,將用得好端端的「五銖錢」廢除掉。



王莽時期的鏟型幣


有人說王莽是個歷史穿越者,他的很多思想帶有當代社會治理理念。但本質上,他只是個食古不化的書獃子,一心恢復周朝時期原始的理想社會,出發點不可謂不善,但嚴重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演進規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每一項「惠民」政策都造成「坑民」的實際效果。


方向一錯,越努力越糟糕。在王莽宵衣旰食孜孜不倦的操勞下,新王朝終於內憂外患並起,社會矛盾激化,僅僅14年就灰飛煙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納粹如何成為德國唯一政黨?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城市最終消失了?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