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不管」現象與其中的投資機會

「三不管」現象與其中的投資機會

在社會生活、經濟投資等各個領域裡,有一種現象叫做「三不管現象」。簡單說,就是一件事物、往往是新生的事物,由於其特殊性,並不明確屬於任何一方的既定管轄範圍,同時管理這件事情又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就出現「三不管」、「多不管」、「沒人管」的現象。這種現象,經常能帶來不錯的機會。

比如,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起義者往往選擇幾個省交界的地方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就是利用了各個省的提督、巡撫、總兵,都認為交界處不是明確歸自己管轄,因此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角度,鎮壓的速度往往不夠快,就給了起義者更多的活動空間。

在歷史上的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也常常利用敵軍「幾不管」的特點,專挑敵軍幾個建制軍隊的結合部、尤其是彼此關係不好的軍隊的結合部,進行穿插和作戰。這時候,敵軍往往都認為這塊地方不歸自己管轄,從而行動遲緩、懶得動彈,因而經常能夠收到奇效。

在投資中,「三不管」現象通常出現在某一種資產或者某一個市場,不屬於任何一種既定投資者的慣有研究、投資範圍。結果,這就造成沒人肯看、少有人買,估值因而大打折扣。這種現象,就會為更為勤奮的投資者帶來回報。

在早年投資歐洲股票的時候,彼得?林奇就曾經發現,歐洲市場很多股票沒什麼人看。美國投資者嫌遠,自然不願意去看。歐洲本地金融投資氛圍又沒有美國濃,也不怎麼看。結果,林奇發現了不少便宜的好股票。

對於美國小盤股的投資,彼得?林奇也通過「股票多情種」的投資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美國小盤股來說,大型機構投資者往往不愛投資,因為體量太小,琢磨清楚一個公司得花很大力氣,琢磨清楚又買不到足夠的交易量。個人投資者和小型投資者則限於研究力量不夠,無法覆蓋太多的小盤股。結果,林奇調研、買賣了驚人數量的股票,以極度分散的倉位和極高的持股數量,挖掘到了這個「三不管」的金礦。

從內地市場的分級基金來說,筆者曾經發現,導致一些分級基金尤其是分級基金A端極度低估的原因之一,是這種產品的「三不管」。股票部門的人說,這不是股票、也不是傳統類基金,不歸我們管。債券部門的說,分級基金A端雖然有債券屬性,但是它也不是債券,不歸我們管。組合部(保險公司里的一個部門)說我們負責資產配置,這種新興的東西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啥,所以也不該歸我們管。結果,最後經常導致分級基金沒有人看。

再以香港股票市場來說,在2016年年初港股出現低估和巨大投資機會時,內地許多投資者對港股的態度是「沒有接觸過這個市場、沒有研究儲備、不了解」,歐美的投資者態度則往往是「太遠了、市場沒接觸過、不了解」。結果,一個巨大的投資機會,被許多投資者白白放走。

在2013年到2018年間興起的虛擬貨幣,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洗錢、掩蓋非法資金流向的交易存在。但是,在其萌發的開始許多年中,並沒有受到全球許多政府的有效監管,這也與它的「三不管」性質有關。虛擬貨幣既不是貨幣,又不是傳統金融工具,也不是商品,因此往往很難找到具體的監管方。因此,全球各國政府在對虛擬貨幣的有效監管方面,常常動作緩慢,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以股票投資中的行業來說,有時候有些公司,所在的行業特別小眾,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沒有研究員仔細覆蓋,或者業務跨幾個行業、沒有哪個行業研究組肯主要覆蓋,結果就導致「多不管」,市場關注度就會相對比較低。

造成「三不管」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現代社會往往存在細緻的分工。細緻的分工在提高了生產效率、明確了權責的同時,卻也導致某件事一旦不屬於某一個分工領域,那麼就找不到對口的管理者。由於分工制度下的考核指標往往也很精細,人們也就沒有動力去管理那些沒有明確劃分在自己權責範圍內的事情。挖掘這種現象帶來的投資機會,也就成為價值投資者尋找超額收益的一種方法。

(作者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發中心執行總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重磅!個稅起征點將提高,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可扣除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