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為何沒有和親?是否與皇帝被「綁架」有關呢?

明朝為何沒有和親?是否與皇帝被「綁架」有關呢?

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縱觀各朝各代,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朝廷慣用的政策,就是和親。

比如西漢初為了緩解和匈奴的關係就派王昭君嫁匈奴單于;後期也有公主下嫁到烏孫;唐朝也有和突厥的和親,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襄王時期,周襄王為了討伐鄭國,就娶了狄女為王后,藉助戎狄兵了攻打鄭國。

一件事情總有兩面性,和親在古代朝代中,幾乎是中原王朝統治者必行的一個外交手段,也許有時候被認為是屈辱妥協,為了某種利益犧牲皇族女子的幸福,但是一定程度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在當時一定時間內維護了各地的穩定,讓百姓免招戰爭之苦。

而到了明朝,讓人意外的是,出現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今天小編就略發表一下觀點,其他朋友有不同的觀點的可以在評論區給小編留意哦。

和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對明朝不搞和親的歷史的看法,應該需要放在當時當地來看。

政權的合法性:

我們知道,明朝是一個漢人統治的朝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農民。由於元末的殘酷統治,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朱元璋因此也參加了農民起義,最後奪走了元朝的江山,改為明,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而為了讓自己的政權具有合法性,明朝也就不會和少數民族和親。

而漢代取代秦朝,唐朝取代隋朝,都只是漢族之間的內鬥,和少數民族沒有這種矛盾。而朱元璋就是打著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的旗號,才得民心的,所以建立政權之後更不可能和少數民族有和親這種看似妥協的行為。

游牧民族實力和明朝實力的對比:

當時蒙元雖然丟失了中原,但是還控制了蒙古本部和遼東等地區,實力還是相當雄厚,要不然明朝也不會一直被蒙元所騷擾。

但是當時的蒙元內部更為嚴峻的是內部的四分五裂,動蕩不安,所以也疲於和明朝正面對打。因為擔心萬一自己的主力被打散了,再也沒有能力管制一直屈服於他們的部落。

永樂年間,朱棣更是親自率兵五次深入漠北,彰顯了明朝的軍事實力,打的韃靼服服帖帖的。

所以整體來說,當時游牧民族的實力低於明朝,明朝自然不會和游牧民族和親,畢竟和親是雙向的。

除了和少數民族不會,在其他國家也一樣,而當時的日本的豐臣秀吉也有提出讓明朝皇女嫁給天皇,明朝也不同意,而在後面的慶長之役中,明朝最後取得了攻勢,更加不會改變自己不「和親」的方針。

言官的綁架:

言官主要負責監督和上諫,在明朝的權力較大, 常常令皇帝都無可奈何。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北征瓦剌失敗,還被抓了去成了俘虜。瓦剌直擊北京,就有大臣就想要南遷,但是部分言官認為此舉等於就是喪國,堅決不同意。

其中大臣于謙也認為要固守京城,隨後擁立新王,最後率軍二十萬大破瓦剌,取得了勝利。所以即使到了關鍵時候,明朝好像也不會屈服。

而皇帝有時也無可奈何,有次,崇禎皇帝因為「偶感微恙」而不想早朝,就被言官批評,幸而崇禎皇帝還願自省,所以也一直勤於政務。

不過崇禎皇帝也沒辦法挽救國運衰微的明朝,隨著後金的不斷入侵,崇禎皇帝深感在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就想要議和。

不過讓他鬱悶的是不知道該派誰出使,而且有能力的大臣都是主張打,不求和的。最後他派陳新甲去和後金議和,不過消息泄露,言官們就紛紛認為是恥辱,崇禎皇帝只能殺了陳新甲,挽救自己的面子。明朝也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向滅亡。

不過無論明朝的政策如何,後期的明朝,國力衰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只能被新的政權所取代。

文:上下古今團隊 寒揚創作

圖: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下古今 的精彩文章:

她給楊堅生下10個子女,不是他唯一的女人,獨孤伽羅結局悲涼

TAG:上下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