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水冷熱不均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海水冷熱不均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GIF

我們常常用「無邊無垠、深不可測」來形容廣闊而深邃的海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航行的足跡幾乎到達所有海域,也測出了海洋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680米,最深處位於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竟達到11034米。儘管如此,人類對於佔地球表面積約70%的海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於海洋深處的了解還需不斷增加,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更是任重而道遠。

僅以海洋深度而言,它在數據上雖然「可測」了,但是幾千米甚至上萬米深的海水中所蘊含的奧秘,仍然可以用「不可測」來形容。陽光只能照射到海水的表面,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透過的陽光卻在減少,陽光不能到達的深海區域是一片黑暗的海洋世界。由此形成了表層海水溫度與深海海水溫度間的很大差異。比如,,波斯灣和紅海的海面水溫可達35℃,而在水下500-1000米深處,海水溫度卻只有3-6℃。這個垂直的溫差造成海水「冷熱不均」,正是這種溫度差異藴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就是海洋溫差能。

GIF

形成海洋溫差能的源頭是太陽能,由於它是以熱能形態出現的,所以又被稱為海洋熱能。

1881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松瓦爾發表了論文《太陽海洋能》,提出對海洋吸收並儲存的太陽能,可以利用其表層與深層間的溫差來推動機械裝置運轉。這大概是人類首次提出對海洋溫差能加以利用的大膽設想。1926年,阿松瓦爾的學生克勞德用溫度高的表層海水來蒸發沸點低的氨或丙烷等液體,使這些液體沸騰變成氣體,去推動汽輪機轉動並使發電機發電,然後再利用溫度低的深層海水將那些氨或丙烷蒸氣冷卻為液體,如此反覆使用。克勞德終於實現了老師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設想。

1930年,克勞德在古巴海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溫差發電站,雖然這座海水溫差發電站發出的電比運行這座電站所耗費的電能還要少得多,可謂「入不敷出」,但這項嘗試證明了利用海洋溫差能發電的可能性,因此在理論與技術手段上是極具創新意義的。

1979年8月,錨泊在夏威夷附近海面的美國「MINI-OTEC號」海水溫差發電船,利用深層海水與表面海水21-23℃的溫差,連續進行了3個500小時發電過程,共產生50千瓦的電力,大部分用於水泵抽水,這是人類利用海洋溫差能發電的突破性進展。此後,日本、中國台灣也都制定了海洋溫差發電站計劃,有些已開始實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金山 的精彩文章: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科普金山」一點小小的成績,求鼓勵

TAG:科普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