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情筆記》——愛情不過是一種瘋

《愛情筆記》——愛情不過是一種瘋

《愛情筆記》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一對青年(「我」和克洛艾)結識於巴黎至倫敦的客機上,隨後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結構很完整:浪漫邂逅、熱度升至頂峰、後猶如花香漸淡開去、熟悉後的倦怠、女友移情別戀、挽回無望、自殺、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為過去,又一段愛情拉開序幕。

小說中不乏對愛情的看法和智慧思考,下面是對印象極深文字的簡單摘錄:

因為這愛情宿命論,我們便不用考慮那個不可理解的論斷:愛的需要總是先於愛一個特定的人。我們選擇的伴侶必定在相遇的人當中,如果給予不同的範圍,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時間或事件,那麼我愛上的人可能不是克洛艾——我現在還無暇思索,我實際從她身上開始了戀愛。我的錯誤在於混淆了註定去愛和註定愛上一個特定的人之間的區別,以為今生註定要愛上克洛艾,而不是註定要去戀愛。

————愛情宿命論

如果愛情發生的過於迅速,也許是盼望去愛先於盼望愛人的緣故,需要促成了結果。顯示想要愛某一個人(大體來看是無意識的),心上人的出現只是第二步——我們對愛情的渴望鑄就了心上人的影子,我們對愛情的期盼換來了心上人的出現。(但我們誠實的一面不會讓欺騙永遠繼續。總會有這樣的時刻,我們懷疑心中構想的愛人是否真實存在——或他們是否只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一個歡迎,用以防止無愛必然帶來的崩潰。)

————理想的描述

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呼喚自相矛盾,「拒絕我。那麼我就愛你。不要準時打電話給我,那麼我就吻你。不要和我上床,那麼我就崇拜你。」如果在園藝領域對之進行闡述,那麼馬克斯兄弟式思維就是一個情結:對面的草坪總是更綠。我們站在自家的園子里,卻貪婪地盯著鄰居家的綠地(或克洛艾的美目或她梳頭的方式)。並不是鄰居家的草坪本身比我們自己的更翠綠茂盛(也即克洛艾的眼睛並非必定比旁人的更美或同樣的梳子並非不能梳理出同樣的效果)。草坪之所以顯得更綠,讓人喜愛,只是因為它不為我們所有,而是屬於鄰居,沒有沾染上我。

但是如果鄰居突然之間愛上我們,向市政會申請拆除兩家中間的圍牆,又會有怎樣的結局?這難道不會威脅我們對草坪的妒忌?鄰居家的草坪難道不會逐漸失去吸引力,看上去如我們自己的一樣枯萎破敗?也許我們尋找的不一定是更綠的草坪,而是並非為我們擁有從而可以讚賞的草坪(不論它的好壞)。

被人愛戀使人們意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需要依靠,當初正是因為尋求這種依靠,人們才會去愛。如果我們什麼都不缺乏,那麼就不會有愛的生成。但矛盾的是,他人同樣也缺少依靠,這令我們惱怒無比。本希望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結果發現他們面臨同樣的難題。我們意識到他們也需要一個偶像,我們明了心上人不能逃脫類似我們的無助感。為了承擔起拯救和被拯救的雙重責任,我們不得不丟棄躲藏在上帝般的讚賞和崇拜中的幼稚被動。

對馬克斯兄弟崇拜者來說,非平衡是行為的準則,於是,被愛之人必須給馬克斯兄弟崇拜者恰當的平衡,在過分軟弱和過分獨立之間保持平衡。克洛艾的淚水使我驚愕,囚為它們無意中提醒了我對她的敏感。我懼怕自己不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同樣,我也指責克洛艾逃脫不了這種依賴。然而無論脆弱存在怎樣的問題,當我見識了那些用傲慢的冷漠否定自己需要愛人的女人時,我知道獨立同樣是個問題。克洛艾有一個艱難的任務:為了讓我有所依賴,她不能太脆弱;為了否定我的脆弱,她又不能太獨立。

西方思想中有一個悠久而陰森的傳統,這個傳統認為愛最終只能被認為是一種無法得到回應的東西,是一種傾慕,是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行事;看到愛情得到回報的可能越渺茫,慾望就越旺盛。根據這個觀點,愛只是一個方向,不是一個地點,達到目的,擁有被愛之人(在床上或以其他方式得到)後則會自行銷蝕。十二世紀普羅旺斯的行吟詩人所有詩歌的主題都是性愛的延遲,詩人反覆傾吐瀕臨絕望的男子的幽怨,因為他們已經多次被自己愛慕的女人拒絕。四個世紀之後,蒙田對於愛的產生髮表了同樣的觀點,他斷言:「愛,只是對那些逃離我們身邊的人的瘋狂渴求。」——這個觀點得到阿納多爾·法朗士的極大響應:「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是不合乎習慣的。」司湯達相信,只有在害怕失去心上人的基礎上,愛才會產生。丹尼斯·德·羅傑蒙特認為:

最難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歡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強你激情的人。」而羅蘭·巴特則把慾望僅視為是對無法得到的事物的渴求。

根據這個觀點,情人們除了徘徊於渴望和煩惱兩極之間,別無他途。愛情沒有中間地帶,只是一種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愛情達到目的之後,它也隨之銷蝕;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它也隨之熄滅。克洛艾和我會危險地陷於這馬克斯兄弟式思維的螺旋運動中,一方愛意加濃使另一方愛意消減,直到愛螺旋狀地消亡。

一個更偷快的解決辦法出現了。我懷著對早餐的歉疚回到家中,滿臉羞愧,充滿歉憊,準備盡一切努力贏回克洛艾。這並不容易(她起初不接我的電話,後來又問我說,我對待與自己有了肌膚之親的女人,是不是像一個「既渺小又土氣的小流氓」),但是經過道歉、羞辱,笑臉和眼淚,那天下午,羅密歐與朱麗葉終於和好了,在國家電影院的黑暗中痴情地手握著手,看著四點半的電影《愛情與死神》。結局終於是幸福的,至少眼下是。

在絕大多數的男女關係中都經常會有馬克斯兄弟式的思維(當愛明顯得到回應時),這種思維的解決得藉助自我喜愛和自我痛恨之間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佔了上風,那麼接受愛的一方就會斷言心上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適合自己(因為和壞東西有了聯繫);如果自我喜愛佔了上風,那麼雙方都會接受這樣一種看法:愛得到回應不是因為心上人低賤,而是自己原本值得愛戀。

————馬克斯兄弟式思維

在柏拉圖的《談話錄》中,阿里斯托芬尼斯把這熟悉的感覺解釋為,心上人是我們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我們曾與其緊密相連。起初,人類都是雌雄同體,兩背兩脅,四隻手,四條腿,一個腦袋上有兩張臉,面對相反的方向。這些雌雄同體人威力強大、無比驕傲,以致宙斯不得不將他們一分為二,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從那剛起,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就一直在期盼與那本屬於他們的另一半合二為一。

————不和諧的音符

就成熟的愛情而言,人們不會在第一眼就跌入愛河。只有當弄清水的深淺,才會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經歷,交流了政治、藝術、科學的觀點,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後,兩人才能決定是否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礎之上的決定,而非想像中的共鳴與吸引。對成熟的愛情來說,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對方,才會讓愛有孳生的機會。真正的愛情(「恰恰總是誕生在我們知道之前)與常情背道而馳,不斷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種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種障礙——因為它使烏托邦與現實發生危險的衝突。

————不和諧的音符

我們最容易愛上的人,是那些除了從他們臉上看到的、言談中聽來的之外再很少吐露自己的人。在想像中,一個人可以是無比的溫順,無盡的值得愛戀。如果想要適宜地夢想。那麼就沒有什麼比為自己書寫的愛情故事更浪漫的了。一次漫長的火車旅行,凝望一個注視著窗外的魅力十足的人兒。回過頭來再看一眼車廂,發現這個美人正和鄰座開始無聊的談話或令人噁心地用骯髒的手帕揩鼻涕時,便宣告結束了。

伴著對心上人的更多了解隨之而來的失望,如同起初譜寫了一支完美的交響曲,而後又在音樂廳里傾聽一個完整的交響樂隊演奏這支曲子。儘管我們聽到很多構想在演奏中實現了,但仍然注意到一些細微之處不如我們所願。一位小提琴手是不是有些走調?笛子是不是有些滯後?打擊樂聲是不是有些過大?我們第一眼愛上的人就如自己譜寫的交響樂那麼完美。他們不存在對鞋子品味或文學偏好的衝突,就如未經排演的交響樂不存在走調的小提琴或滯後的笛聲一樣。然而一旦狂想曲在音樂廳里演奏,那漂浮在我們意識之中的天使就會墜落到現實之中,暴露出他們自己也是物質化的人類。具有自己(常常是愚蠢的)精神和肉體的豐滿歷史——我們知道他們用哪種牙膏、怎樣剪腳趾甲、喜歡聽貝多芬不喜歡聽巴赫、習慣用鉛筆而不是鋼筆。

————不和諧的音符

政治與愛情似乎沒有相干之處,然而我們從法國大革命和法西斯主義血跡斑斑的歷史中難道看不到同樣的一廂情願嗎?難道沒有同樣的理想模式與存在分歧的現實相對而立,從而如月牙形所代表的差異一樣讓人們產生厭煩(執牛耳者的厭煩)?法國大革命最先提出(給出所有的選擇,只是為了一次洗劫),政府不僅要統治人民,而且要愛他們;人民大概也要同樣接受政府的統治,並且愛政府,否則就要被送上斷頭台。從那時起,一廂情願的政治就開始了其不光彩的歷史。革命的初期,從心理學上看,極其類似於愛情關係——強求合一,相信兩人/國家的無所不能,要求拋卻先前的自我,消解自我的界限,渴望不再有秘密(對對立面的擔憂很快使情人胡思亂想/或建立起秘密警察)。

————愛情與自由

人是「社會的動物」,此言意義何在?它不過表明人們為了界定自己、獲得自我意識而彼此需要,這不為軟體動物或蚯蚓所有。如果沒有周圍人的折射告訴我們止於哪裡,別人又是始於何處,我們將無法獲得對自己的正確意識。斯湯達曾說:「一個離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獨獨沒有個性」,也就是說個性誕生在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之中。因為「I」這個字母不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它的流動狀須求助於他人給予的輪廊。我需要一個來幫助我承載自己的歷史的人,一個對我了如指掌的人,一個了解我有時甚於我對自己的了解的人。

沒有愛,我們就沒有能力定位一個合適的身份;擁有愛,我們就可以不斷確定自我的存在。在宗教中,上帝的注視對每個人都那麼重要,這不足為奇,因為被上帝注視,我們就可以確認自己真實存在,如果能與眷愛我們的上帝或心上人交往就更美好無比了。只有在那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切的人(我們對那人也是如此)的目光中,我們的存在才獲得了合理性。處於那些恰好不記得我們是誰的人當中,處於那些過去曾與我們交往甚多,然而卻反覆忘記我們結了多少次婚、我們有幾個孩子、我們是叫布萊德還是比爾、凱特麗娜還是凱瑟琳(我們也如許忘記他們)的人當中,能夠有一個人將我們牢記心頭,從而讓我們在他/她的臂彎里找到我們精神分裂症的避難所,這難道不讓人感到欣慰,

如果從語義上說,愛情和興趣可以互相替換,這並不是巧合。「我愛蝴蝶」即「我對蝴蝶感興趣」。愛一個人就是對他們懷有極大的興趣,由於這種關注,他們的所作所為才獲得了意義。通過她的理解,克洛艾在與我相處時的行為漸漸添加上了一些可稱為「我」的確認的部分。她對我許多情緒的直覺理解、她知道我的趣味、她對我講述我的一些事、她記得我的日常生活規律和習慣習性,以及她幽默地說出我的那些病態的恐懼,這當中有一大批各種各樣的「我」的確認。因為克洛艾的存在,我更加深刻地透視自我,邁向成熟。是心上人的親密點出了他人不願直言的諸多性格特點,點出了也許讓我們難以面對的方方面面。克洛艾屢次坦言,我戒心過重,我吹毛求疵,我缺乏友善,我容易妒忌,我可憐的幼稚,我容易否定(實際是正確的)事物。每當這時,我就必須直面普通反省(為了內心和諧)無法觸及的方面,直面他人無心關注的方面,直面在卧室里才能真實展露的方面。

如果愛情讓我們看清自己,那麼孤獨自守就如同不再使用鏡子,讓我們憑空想像自己臉上的劃痕或麻點的模樣。不管有多麼槽糕,鏡子至少給我們一種自我的感覺,還我們無邊的想像一個清楚的輪廓。我們是誰這種感覺並非自我生髮,所以待在荒原里的克洛艾充滿疑惑,她的性格輪廓已經遠離了眾人的目光,想像力攫住她,讓她成為一個怪物,逐漸變得偏執,充滿妄想。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就好比一面鏡子,因為它折射出的是我們自己無法認清的自己。他人給予我們自身無法捕捉的東西,給予我們身體有形的意識,給予我們對自己性格的認識,因此,他人必不可少。沒有他人提示的答案,我會是誰?(沒有克洛艾提示的正確答案,我會是誰?)

但是鏡子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這面鏡子不能像真正的鏡子那樣如影隨形。這是一面主動反映他人形象的鏡子,一面移動不定的搜索鏡,一面尋找移動物體的形狀、尋找他人極其複雜的性格的鏡子。這是一面握在手裡的鏡子,握住鏡子的手因為有自己的興趣和關心的事物,所以並非一成不變——真實存在的那個人與我們期盼中的影像是重疊吻合的嗎?你在她身上發現了什麼?理智問著鏡子:你想從她身上發現什麼?心靈問著鏡子。

「我」的確認其危險在於我們需要他人來認可我們的存在,從而是否給予我們正確的評價也就完全聽任他人了。如果如斯湯達所說,沒有他人我們就沒有個性,那麼與我們同床共枕的人一定是一面上乘的鏡子——否則我們最終將殘缺不全。如果愛我們的人全然誤解我們,如果愛我們的人缺乏與我們的共鳴,否定我們的某一方面,那麼一切又會怎樣?此外,還有更大的疑慮:出於好或壞的用心,他人是否會(因為鏡子表面永遠都凸凹不平)歪曲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會因為他人的看法而給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會使我們獲得不同的自我感覺。這種自我可以比作是一隻變形蟲,它的外殼可以靈活伸縮,從而適應環境。這並非是說變形蟲沒有大小,它只是沒有自己界定的形狀。我有荒誕主義者的一面,於是有人會認為我是荒誕主義者;我有嚴肅的一面,於是我又成了一個嚴肅的人。如果有人認為我害羞,那麼我可能一直要害羞下去;如果有人認為我滑稽有趣,我則可能不停地講笑話。

————「我」的確認

愛情是一種饋贈,而饋贈的因由不為我們所知,或不應為我們所知。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我們不能遵奉它代表的真正含義行事,所以答案毫無意義。它不是具有因果性質的有效原因。它跟隨在事實之後,是對隱秘的變化作出的辯解,是一個表面的「發生於後必是結果」式的分析。提出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變得非常傲慢,另一方面又變得極度謙卑:我做了什麼而被愛?謙卑的情人問道。我什麼也沒有付出。我做了什麼而被愛拒絕?被背叛的情人抗議道,傲慢地聲言擁有永遠不是一個人必須得到的饋贈。對於這兩個問題,施捨愛的人只能回答:因為你就是你??一個把戀愛者危險而又不可預測地擺弄於興奮高昂和消沉失意之間的答案。

————愛情恐怖主義

一旦一方開始失去興趣,另一方顯然無法挽回離去的腳步。就如吸引對方時一樣,分手也要在沉默中面臨情愛關係中心的一個難於言表的問題:我渴望得到你/我對你沒有興趣??在這兩種情形中表達任何一種想法都需要一段時間。交流的中斷其本身無法討論,除非雙方都有重歸於好的願望。這樣一來就會把情人置於一個絕望的境地:合理對話的魅力和吸引力看來已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有惱怒煩躁。如果心上人合乎常規地(甜甜地)行為處事,這行為常常適得其反,在恢復愛情的努力中卻扼殺了愛情。於是,不顧一切央求伴侶回到身邊的愛人走向了愛情恐怖主義。這恐怖主義是絕境的產物,是通過在伴侶面前爆發(痛哭流涕、大發雷霆及其他什麼方法)試圖讓他/她回心轉意的所有計策(生氣、妒忌、內疚)。採用恐怖主義手段的戀愛者知道不能真正奢望自己的愛得到回報,但是無效性並不一定是(在愛情或在政治中)制止一件事情發生的充分的理由。有些東西必說不可不是因為它們有聽眾,而是它們具有說出來的重要性。

當不滿情緒無法通過政治對話來解決時,受損的一方就可能會不顧一切地採取恐怖活動,通過暴力手段從對立方那裡得到和平方式不能實現的讓步。政治恐怖主義產生於僵局,知道(清醒的或半清醒的)行動的結果絕不會如己所願,但還是為了黨派的需要而行動?這些行動將只會使對方更為對立。恐怖主義的消極性在於,它暴露了一切幼稚的惱怒,一種面對更為強大的對手時對自己無能的惱怒。

————愛情恐怖主義

生氣的人是一個複雜的動物,發出極度矛盾的信息,哀求著救助與關注,然而當這一切到來時,卻又拒絕,希望無須言語就可以得到理解。

————愛情恐怖主義

雖然一般的恐怖分子通過炸毀建築物或槍殺學生偶爾可以迫使政府作出讓步,但是愛情恐怖分子因為態度存在根本的前後矛盾註定會失望落寞。你必須愛我。愛情恐怖分子說,我通過惹你生氣或讓你妒忌使你來愛我。但是,矛盾出現了,因為如果愛情回歸,只會立刻被當作是變味的愛情,愛情恐怖分子必定會抱怨說,如果是我迫使你愛我,那麼我不能接受這份愛,因為這不是發自內心的愛。愛情恐怖主義必然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否定自己,這就向恐怖分子提出了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愛情死亡的腳步無法止住。

————愛情恐怖主義

外部世界並沒有隨著我的內心情緒的變化而變化,那些構成我愛情故事背景的建築,那些讓我從中獲得生命力的建築,如今頑固地拒絕改變它們的模樣以反映我的內心狀態。通向白金漢宮的那條路旁的樹還是那些樹;住宅區街道前面那些拉毛牆飾的房屋還是那些房屋;流過海德公園的那條舍潘泰河還是那條河;天空仍然是那樣的瓷器藍;開過街道的還是那些車;同樣的商店仍然將同樣的商品賣給同樣的顧客。

這種穩固不變提醒我,世界並不反映我的內心,它是一個旋轉著的獨立實體,不管我戀愛還是失戀,幸福還是悲傷、活著還是死去。不可能期望世界隨著我的情緒變化改變它的面目;也不可能期望組成城市街道的巨大石塊為我破裂的愛情故事發出詛咒之聲。儘管它們曾經幸福地迎合了我的幸福,它們現在還有更好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在克洛艾走後就隨之崩塌。

————省略的時問

我們對生活並不是生而知之,它是一門必須掌握的技巧就像學騎自行車或學彈鋼琴一樣。當意識到這些時,我們開始想擁有智慧。然而智慧建議我們做什麼呢?它讓我們遠離焦慮、恐懼、盲目崇拜以及有害的激情,追求鎮靜與內心的平和。智慧教育我們,最初的衝動也許並不總是真切的,如果我們沒有陶鑄理智將真正的需要與虛浮的偏好分開,慾望將把我們引入歧途;智慧告訴我們,要控馭我們的想像,否則它將歪曲現實,將高山化為小丘,將青蛙變為公主;智慧告訴我們,要抑制我們的恐懼,這樣才能防備真正的危害,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妄想逃出我們映布牆上的影子;智慧告訴我們,不必害怕死亡,我們所要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但是對於愛情,智慧又有什麼見解?如果有睿智的思想家贊同愛,那麼他們就會細緻地將各種愛區分開來,就如醫生建議不吃蛋黃醬,但用低膽固醇成分製作的蛋黃醬則可以吃。他們將羅密歐和朱麗葉式的激烈愛情與蘇格拉底對善的沉思型崇拜區分開來;他們將維特式的過度激情與基督倡導的兄弟般不流血的愛作鮮明的對比。

這種區別可被分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成熟的愛幾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稱許,它的原理就是,敏銳地覺察到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陷。成熟的愛充滿自我節制,不會將事物理想化,能夠擺脫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擾。成熟的愛是一種有性關係的友誼,相處和睦,令人愉悅,彼此回應(也許這能夠解釋為何許多了解慾望的人不給這無痛的情感以愛的稱號)。而不成熟的愛(儘管與年齡大小沒有太多關係)是一個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間搖擺不定的故事,一個狂喜、幸福與溺斃般感受和無比憎惡夾雜的不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最終找到心上人的感覺伴隨著從來沒有過的迷失感。不成熟的(因為絕對化了的)愛,其邏輯終點就是死亡,或是象徵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成熟的愛,其高潮就是共築愛巢和努力避免日常生活的齷齪(星期日的報紙、逼對方換條褲子、遙控器)導致的愛情破裂。不成熟的愛不接受妥協,而一旦我們拒絕妥協,就踏上了邁向終點的不歸路。對於一個已經體驗過不成熟激情的頂峰的人來說,決定結婚是一個無法承受的代價?真還不如駕車衝下懸崖,結束一切。

————愛情的課堂

這類奇聞軼事本身並不那麼有趣,但只有克洛艾和我兩個人知道。這些重複的話題很重要,因為它們使克洛艾和我感覺到彼此不再陌生,我們共同經歷了一些事情,我們記住了共同發掘的事物的含義。不論這些重複的話題多麼微不足道,但它們就像水泥塊一樣牢不可摧。藉助這些話題創造出來的親密語言便我和克洛艾(不需要一起走出叢林、殺死蛟龍,或住在同一個公寓里)深深認為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世界。

————親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寒清淺 的精彩文章:

TAG:墨寒清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