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被拒絕了一個需求,還是被厭惡了

是被拒絕了一個需求,還是被厭惡了

我發現,原來「拒絕」這個行為,內涵還挺豐富。

這麼說,是因為發出拒絕行為的這個人,他的態度會讓人對拒絕這一態度產生不同的感受。

1

在火車上,看到一個三歲半的小男孩,他想買火車上來回推著車走動銷售的高價水果拼盤。

第一次,媽媽給他買了。

第二次,賣水果的再次經過,小男孩又想要,媽媽拒絕了。

立刻的,我心想,也許,這裡要發生一次孩子要買媽咪不給買然後哭天喊地的結果被媽媽責備的場景。

再加上售貨員不停的給這位媽咪說買吧買吧,在火車上又不是在家裡。小男孩極力想要。

媽媽再次擺了擺手,售貨員略帶鄙視的走了。

小男孩略帶情緒的哼唧了兩聲,媽媽什麼都沒有說,繼續之前和孩子平和的互動,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沒有從這位媽咪身上看到任何的不高興,沒有從她身上發現任何一絲的對孩子的需求的厭煩,也沒有看到對這個孩子的行為進行什麼深刻的教育指正。

簡簡單單只是幾個字,不買。

而這個三歲半的小男孩呢,隨機也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該如何和媽媽互動就如何互動。

讓我有點差異,這和我第一次想的完全不一樣。

原來,就這麼簡單。

2

在電影《小男孩》中,一家四口的平靜因為爸爸被迫去服役參加戰爭而被打破,主人翁是八歲小男孩Pepper,天生矮小瘦弱,為此沒少受同齡人欺負,還被取綽號為「小男孩」(little boy)。

他最好的朋友兼搭檔,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親詹姆斯。

自從爸爸參軍走後,小男孩一直期盼爸爸回來。

有一次因觀看一個魔術電影,最好在現場魔術表演環節被魔術師選中到台上表演,用自己的魔法移動瓶子。而當他擺出魔術師電影里的造型姿勢,雙手向前前後端起開始發功,最後時刻,瓶子真的因為某種原因向他移動。

而從此,這個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似乎擁有魔力,可以移動瓶子,那麼,也有可能利用魔法喚回自己的父親。

他的這種行為不停的在持續,早已惹惱了他的以成年的哥哥,有一天,哥哥當著路邊眾人的面,憤怒地指責、揭穿小男孩的那不切實際的魔力幻想……

同樣的,小男孩的一個成年人朋友(幾乎是缺席的父親的替代者之一),日本人,橋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揭穿了小男孩的這個幻想,但是不同的是,他是在自己的汽車裡和小男孩一起,鄭重其事的告訴小男孩,他的魔力是不可能讓爸爸回來的,世界上沒有魔法這回事兒。

不同於他哥哥的是,橋本認認真真的看著小男孩,帶著一種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情感與自尊的態度。

小男孩感到失落,這時,橋本又給予一種支持,用了一句話:去做任何你覺得合理的事情。

小男孩情緒又好轉。

3

我們都被人拒絕過,也拒絕過他人。

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是像火車上的媽媽和橋本一樣的么,還是像小男孩的哥哥那樣的。

生活中無數次的被拒絕的時候,所體驗到的情緒與自尊狀態,會讓我們對拒絕形成一種特定的認知與感受,由此,也對自己的被拒絕的那些部分形成一種特定的情緒體驗,比如羞恥感,自尊破碎的感覺,從此對自己這個部分的難以接納。

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周圍的人決絕他人時所持有的情緒狀態與思維內容,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色彩的拒絕行為,也可以看到被拒絕的人不同的情緒反應狀態。

也許,最簡單的、不夾雜負面情緒的拒絕,能讓我們都把事情簡單化,也就不會心靈的痛苦和複雜的情緒糾葛。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是被拒絕了一個需求,那事情就僅僅是關於那個需求的;如果被拒絕時連帶著被厭惡了,那整個人的自尊都被牽扯了,感覺就不好了。

END

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識,那就關注公眾號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雲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國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