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第三次「抵消戰略」意圖、技術重點及實現途徑

第三次「抵消戰略」意圖、技術重點及實現途徑

原標題:第三次「抵消戰略」意圖、技術重點及實現途徑




來源: BWSMS



美國永遠也不願將美軍派遣到一場「公平」對稱戰鬥中,第三次「抵消戰略」要「改變競技規則」,以使美軍在未來幾十年內保持技術優勢。

——美國軍事戰略界的共識


「抵消戰略」是二戰後美國軍事戰略界創造的術語,是指用技術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或用突破性技術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對手現有的優勢軍事能力。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出台了三次「抵消戰略」,每次都是在戰爭結束初期國力相對下降,大國挑戰加劇的背景下提出,旨在謀求以技術創新以支撐並拉大美國軍事優勢,是保持優勢並消耗對手的長期競爭戰略。


一、第一次「抵消戰略」(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


出台背景:1950年代美國動用了除原子彈外的當時所有現代化武器,但只與中朝打個平手。艾森豪威爾上台後認為朝鮮戰略證明杜魯門時期的「對稱反應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的失敗。隨著美面臨財政危機和蘇聯威脅,艾森豪威爾政府1953年制訂新的國家安全政策,提出以核技術優勢抵消蘇軍常規兵力數量優勢的「新面貌」戰略。其中,大規模報復戰略即是「新面貌」美國安全政策的核心。


戰略意圖:「威懾對手使其因懼怕不堪設想的後果而不敢採取行動。」森豪威爾認為:世界上沒有任務東西是共產黨人甘願冒失去克里姆林宮而非常渴望取得的。

實現途徑:面對蘇聯在中歐具有壓倒性的常規軍事優勢,艾森豪威爾政府提出利用美國在核技術、轟炸機和遠程導彈領域內的優勢地位來抵消蘇聯的優勢。美軍利用自己的核技術優勢,在核軍事革命中抵消了華約集團的常規軍力數量優勢。但隨著蘇聯掌握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美蘇實現核均勢,第一次「抵消戰略」失去了作用。1960年森豪威爾表示,「對核戰爭的依賴越多,遏制有限戰爭或制止其發展成為全面戰爭的希望也越渺茫。」基辛格在其《核武器與外外交政策》一書中指出,美蘇核力量均衡,使得雙方對於全面戰略的恐懼必須是相互的。


二、第二次抵消戰略(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


出台背景:20世紀70年代末,針對越戰後的困境,特別是蘇聯的常規軍力優勢以及當時美蘇核均勢,美國開始轉向精確制導武器以謀求新的優勢,提出以精確打擊技術為龍頭,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抵消戰略」。


戰略意圖:通過將先進信息技術嵌入傳統武器系統,大力發展精確制導武器與新型偵察監視系統,並加強系統整合,形成美國顛覆性的常規軍力,拉大與蘇聯常規常規軍力的技術優勢。


實現途徑:美國利用自己在電子技術上的優勢發動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軍事革命,通過發展基於信息的「技術賦能器」並提高現有武器平台效能,通過運用衛星偵測平台、全球定位、計算機網路、精確制導等技術,大大提升已有武器平台的作戰效能,啟動了新一輪的軍事革命,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的科技創新,再次在與蘇聯的軍事競爭中佔據了優勢。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第二次「抵消戰略」被認為成功加速了蘇聯的戰略衰退。美國副國防部長沃克認為,「第二次抵消戰略戰勝了蘇聯」。

三、第三次「抵消戰略」(2014年奧巴馬上台以來)


出台背景:在奧巴馬上台後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並加速推進背景下,美國從國防部高官的系列講話和智庫的相關研究報告開始提出所謂第三次「抵消戰略」(Third Offset Strategy)。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美國需要制定第三個「抵消戰略」以維持其技術優勢;9月,時任國防部長的哈格爾宣布美國將制定新的「抵消戰略」;10月,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公開發布了《邁向新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長期優勢恢復美國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報告,詳細闡述了新「抵消戰略」的基本內涵、整體構想與具體措施。2014年11月15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發表演講時,明確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戰略「為內涵的「國防創新倡議」,該計劃旨在通過發展新的軍事技術和作戰概念「改變未來戰局」,在與主要對手的新一輪軍事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2014年12月2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防務政策研究專家大衛·奧克梅內在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海上力量與兵力投送分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以《海空力量在第三個「抵消戰略」中的任務》為題作證詞,稱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快速發展是美這力量投送能力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建議國會支持國防部提出並準備實施的第三個「抵消戰略」。2016年9月29日美國防部長卡特再次闡述了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意圖、重點及實現途徑。



美國先進的作戰網路系統

戰略意圖:一是矛頭直接指向中國。前兩次「抵消戰略」針對蘇聯,旨在贏得美蘇爭霸,而本輪「抵消戰略」是在全球戰略格局深刻變化、國際安全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提出,名義上針對中俄等國日益提升的軍事能力對美構成威脅挑戰,實際上矛頭直指中國,特別是所謂的中國「反進入/區域拒止」能力,目的是確保美國在新一輪大國軍事競爭中的絕對優勢地位。二是聚集非對稱絕對優勢。前兩次「抵消戰略」的實質是核技術優勢信息技術優勢,本輪「抵消戰略」則是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重點發展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本輪「抵消戰略」是在美軍力明顯優於對手的背景下提出,突顯其著眼於未來長期競爭以確保絕對優勢地位的前瞻性和危機感。前兩次「抵消戰略」,美謀求對對手全面超越,而此輪「抵消戰略」更聚焦於對對手相對優勢實施精確對沖,利用非對稱手段使對手的「長板不長,短板更短」。第三次「抵消戰略」核心是發展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主要抵消對象是中國和俄羅斯,手段是綜合集成創新,從技術來源、技術孵化、體制機制和系統設計四個方面多管齊下,全面破除大量快速低成本引入新技術的束縛,形成美軍依託整個美國以及全球技術發展,持續不斷地引入新技術、滾動提升戰鬥力的新常態,使美軍對新技術的應用節奏領先於對手。



美空軍新型遠程轟炸機



美海軍「海獵人」機器人軍艦



美海軍電磁炮


實現途徑:美國期望第三次「抵消戰略」通過「改變競技規則」(game-changing),使美軍在未來幾十年內保持技術優勢。一是加強前沿靈活部署。美軍認為,中國過去十幾年的軍事現代化建設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霸權構成了威脅,認為中國軍事戰略的目標就是阻止美國進入中國的近海地區,使美國沒有能力在台灣、東海或南中國海事態惡化時實施干涉行動,美軍因此發明了「反介入/區域拒止」( Anti-Access/Area-Denial,簡稱A2/AD),「中國不斷提升的導彈水平可能對美國在地區內的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及基地設備造成的打擊。」因此,開發了「空海一體戰」作戰構想,並認為中國要在亞太地區挑戰美國的軍事存在,有必要實施新的「抵消戰略」加以遏制,同時必須實現更為靈活的前沿部署,包括派遣「水面行動大隊」遂行「分散式殺傷」概念。二是大搞「盟友圈」。美國將積極增強與亞太地區盟友及夥伴國關係,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在已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等傳統盟友基礎上,以美日韓澳為基本框架,積極拓展雙邊、多邊關係聯盟。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多次呼籲北約及盟國參與美第三次「抵消戰略」。2016年9月30日,卡特在美國-東盟防長會議上大力鼓吹「亞太再平衡」戰略和第三次「抵消戰略」,以拉攏東盟入伙圍堵中國,甚至揚言「希望中國不被孤立」。三是鞏固美國主導的地區安全框架。2016年9月29日,卡特稱,美國將全面推動基於《國際海洋法公約》的國際基本準則和法規的安全合作框架,映射中國在南海、東海正通過實力改變現狀,必須加以「規制」。四是深化軍事創新技術和機製革命。軍事技術及能力建設重點放在集成、自主、隱身、遠程、電磁這五大領域,提出了諸如人機協作、機器輔助人員作戰、自主「深度學習」機器與系統、高級人機編隊等關鍵技術和攻擊機器人、可穿戴電子設備、電磁軌道炮、激光武器等高新技術武器平台。美國國防部和美軍正在針對部分重要的科研項目,指定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牽頭論證大量新概念項目,許多項目「令人難以置信」。在20世紀70年代「抵消戰略」實施進程中,美國曾出台一系列旨在限制軍事技術裝備出口的法規,包括《武器出口控制法》《國際軍火交易條例》和「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等,有效地減少了高技術的流出擴散,在新一輪抵消戰略中,美國也將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優勢技術保護和壟斷。另,美國防部副部長在2015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強調,第三次「抵消戰略」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為美軍提供優勢以抵消對手數量的作戰和組織結構,顯示其強調組織體制優勢。五強化亞太前沿高尖武器部署。美國還將在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及美國的海外領地關島、夏威夷等地更新換代和部署大量新型武器裝備,如F-35戰鬥機、B-21轟炸機、改進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KC-46加油機、瀕海戰鬥艦、遠征兩棲登陸艦、無人潛航器、新型魚雷、電磁炮等。設想2030年在戰場上將會看到F-35或下一代飛機與衛星網路、賽博蠕蟲相關聯來感染和攻擊敵人的計算機,並可看到成群的攻擊無人機壓制敵方的目標。



美軍設想的機器人戰士


實際上,美國的每一次抵消戰略的提出都對應著新一輪的武器裝備競賽。第一次是常規軍事力量的對抗,第二次則是核武與精確制導武器的對抗。那麼第三次的特徵是什麼呢?很多跡象明確顯示,美國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完全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等國逐漸增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而開展,特別是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講,第三次可以看做是快速和遠程打擊「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以及全維戰場的體系對抗,以快速、遠程、無人的技術集約式作戰為特色,大力發展的無人作戰、遠程空中作戰、隱身空中作戰、水下作戰和複雜系統工程集成與運用等領域,形成新的體系化武器裝備,並將空間、陸地、海上、太空和網路空間形成連網,催生新的作戰形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備參考 的精彩文章:

俄軍所有戰略方向都有巡航導彈保護
美國拒絕轉讓雷達技術,韓國想從歐洲獲取空空導彈技術

TAG:裝備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