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生跑步進城:抽掉了鄉村的魂

學生跑步進城:抽掉了鄉村的魂

漫畫摘自網路

一定程度上,當下城市的繁榮是以鄉村凋敝為代價的。

當城市中產忙著將孩子送出國門留學,鄉村留守家庭正在將孩子送進城市。為了孩子,自身知識相對貧乏的農村人,在子女教育上還是蠻拼的,他們竭盡所能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為下一代實現階層躍升積攢資本。

蜂擁進城:小學驚現過百班額

2016年返鄉春運愛心列車上認識的一位朋友,說起家鄉大悟縣鄉村空心化,突然冒出來一句,「學生都擠縣城了。」

朋友的侄女跟著在外打工的父母多年,到了上學的年齡,家長把孩子送回老家,沒有就近在鎮上上學,而是託人送進了縣城重點小學。

朋友說,侄女的班級有102人。

我大大地吃了一驚,按照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班額一般要求控制在45人以內,一個班級塞進102人,超額一倍還多。

試著通過新聞查詢,發現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2016年12月5日發表一封致省長的大悟縣革命老區群眾來信,訴說學校大班制問題,稱大悟縣各小學普遍八九十人一個班,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班額的2倍。這封信描述了教室的擁擠,桌椅多孩子伸不開腿,不能專心學習,最後面的可能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清,黑板上寫的字看不清,同時坐前坐後也涉及各方面的關係利益進而滋生腐敗,導致教育不良之風盛行。

筆者曾在家鄉教育部門工作,對劉華清家鄉大悟的教育印象深刻。1994年離開家鄉南行之前,人民日報記者李宏偉曾赴大悟調查教師工資待遇落實問題,其時,當地一度以縣產捲煙沖抵教師工作。後來,李宏偉曾與時任市教委負責人通話50分鐘,交流大悟之行調查情況。

那個年代,家鄉流行集資辦學,藉助民間力量,農村孩子都能就近上學。

而今,大悟縣跟家鄉眾多城市一樣,村級學校大多撤併了,農村孩子多集中到鎮上中小學就讀。

通過地方統計公報查找大悟縣教育信息,發現從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普通中小學在校生減少46%,差不多減少一半。

2005 年,大悟在校中小學生101971人,其中小學49406 人、初中39733 人,普通高中12832 人。

2015年,大悟在校中小學生54914人,其中小學33341人、初中13122人、高中8451人。

比較發現,小學在校生減少三分之一,初中在校生更是減少三分之二。

在全縣中小學生嚴重流失的背景下,城區中小學出現百人上下班額,意味著當地農村中小學生蜂擁進城。

博弈民校:放棄免費義務教育

跟家在漢川農村的親戚交流,這位親戚抱怨:「書越來越讀不起了,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精英了。」親戚家鄉許多孩子被送到了鄰市仙桃的民辦學校,意味著放棄了免費義務教育,選擇了收費不菲的民辦教育。

從親戚那知道,跨市就讀民辦學校並不是個別現象。「我們周邊鄉鎮的學生,好多到仙桃去上中小學了,仙桃市的中小學生特多,學生寄宿在學校,每15天放假兩天。」

這個親戚鄰居的孩子,去年從家鄉小學轉到仙桃市仙源學校就讀5年級,離家1個多小時車程,班上有53名學生,全年級共有12個班。這所集小學、初中、高中於一體的全日制寄宿式民辦學校,現有學生五千左右,據稱是當地質量較高的民辦學校。

據說,進仙源學校需經過入學考試,擇優錄取,成績不達標的,只能進旁邊另一所民辦學校。這些民辦學校,每學期收費五六千元,興趣培養還要收費。

仙桃市跟鄰市天門一樣,以應試教育見長,有「狀元之鄉」美譽。依託當地優質教育資源辦起的民辦學校,招收的多是附近縣市學生。

以小學在校生占人口比例進行對比,選取全國、人口流入地廣東和人口流失地湖北進行對比,能夠清晰地看到,廣東小學在校生佔比超過全國水平,湖北小學在校生佔比遠低於全國水平。在湖北省內,仙桃市小學在校生佔比遠遠高於周邊城市,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周邊城市學生向仙桃民辦學校流動的趨勢顯而易見。

無獨有偶,去年,廣亞投資的民辦應城外國語學校招生,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對城區重點中小學形成強烈衝擊。知情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外校當年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一共招生2200多人,搶走重點中小學許多生源,其中高一招400多人,初一招450人。

遭遇外校競爭,其他學校招生普遍不景。一中2016年正招1080人,加西河中學指標生200人,共招1280人,但2017年降分數線80分,高一也只招900多人。二中2017年只招到700多人,比上年少招200多人。實中往年嚴控規模只收900人以下,2017年沒嚴格要求戶籍等也只收了851人。蒲中2016年七年級收了450人,2017年只收了281人。東馬坊中學成績好的六年級學生據稱大都到外校了。楊嶺中學2017年七年級只招了49人,還分成兩個班,為的是讓老師有事做。

大量學生放棄公辦學校甚至放棄義務教育,轉而選擇民辦學校,無形中加大了家庭負擔,有農村家庭感慨,讀書讀不起,房子買不起,醫院看不起。

家長陪讀:為了孩子放下生計

回到村裡,不斷聽到村鄰的陪讀故事。

有村鄰在地級市中學門口租下民房,家人跟著兒孫陪讀,每天給孩子做飯洗衣。幾年來,房子不曾退租,因為緊挨著學校,孩子進出方便,一個孩子畢業了,另一個孩子家庭就接手過去。

5年前回家見了一對雙胞胎,由爺爺奶奶帶著,在鎮上小學就讀,爺爺守在家裡侍弄田地,奶奶跟著到鎮上小學旁邊租房陪讀,周末才回到村裡的家。2年前在貴陽見了雙胞胎孩子的父親,說起孩子該上初中了,這位父親說,通過關係把孩子送到了市實驗中學就讀,這是城區最好的初中。與此同時,雙胞胎的奶奶開始了新一輪陪讀,家人將城區的房子裝修了,奶奶就在城裡陪讀。

在母校應城一中對面,立著一排居民樓,同學曾在這裡開書店。我去拜訪同學和老師時,曾見到同學的書店門口空隙擺著麻將桌,幾位中老年婦女正在打牌。問同學,說是陪讀的家長。進一步了解,同學說這一帶的居民樓多是出租房,住著陪讀家長。有的城裡家長將遠離學校的房子出租甚至閑置,租住到這裡為孩子陪讀。

年輕的父母都有生計在外,往往把陪讀的責任交給祖輩,若祖輩年紀大了,就要一方放下生計,回到家鄉孩子身邊陪讀。

去年暑假招生季,常年在山西太原經營送氣生意的一位鄰居找到我諮詢,我知道了他們的孩子被地級市一家民辦中學錄取,他們放棄了家鄉重點中學,為的是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最近再次聯繫鄰居,她說在地級市陪讀,是孩子要求的。她說,孩子一個人在校,離家太遠,無人照顧,上學期成績有所下降,要求媽媽回來陪讀。

鄰居很糾結,孩子爸爸忙不過來,一再要求她回到身邊打理營生,她在家庭生計和孩子教育之間糾結,最終選擇了陪伴孩子。

一個鄉下親戚把孩子送到了仙桃市的民辦學校,退休的爺爺奶奶一起跟去陪讀,半個月才能放一次假,等於在鄰市安了家。

在城與鄉的較量中,撤點並校的鄉鎮先是被政策漠視,繼而被農民自己拋棄。農村教育失去信任,家長帶著孩子義無反顧投奔城市,鄉村也就被抽走了魂魄,徹底空心化。

2018-03-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 的精彩文章:

跑步衝刺訓練,速度刻意練習讓您如虎添翼!
每天堅持6項小運動,輕鬆預防跑步傷病!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