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暈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暈散?

為什麼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暈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暈散?

元青花顏料即鈷料呈現的暈散,大致說來主要表現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這些串珠狀小點暈組成的凝聚斑邊緣的模糊或流散態。

第二種即是繪出的底色顏料如同墨汁滴在宣紙上的洇開態,其面積大於前者。第一種串珠狀凝聚斑的暈散,也稱流散,須以第二種洇開的色底為基礎。即前者之散藉助於後者之洇。須強調的是在實際中,第一種串珠狀流散情況要多於並明顯於第二種洇開態情況。

為何會產生暈散?大前提是必以蘇勃尼青料為主。可分析到的有如下原因:

1、蘇料這種鈷料顆粒粗大,成份複雜。

2、青白釉流動性粘滯並有厚度。

3、獨特的爐窯還原焰工藝溫度氣氛。

在這三種主因中,第一種為最重要。因為其它料諸如國產料,即使顆粒變粗也不呈現暈散。至於現代顏料不論細粗均做不出像樣的暈散來,也就是蘇料成份複雜性的不可模仿。特別是蘇料既凝聚又暈散的雙重性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其次因青白釉頗有厚度,併流動性為粘滯態,可使顏料較充分反應發出暈散並得到控制,或使其中較大顆粒雜質凝聚漂浮現出暈散。

大多數元青花器物都或多或少混有國產料或回青料,因此會大大降低凝聚態暈散效果。所謂凝聚態暈散效果即是指,一要凝聚,二要暈散,缺一不可。其規律是:

(一)混入國產石子青料後表現:1、串珠狀黑斑的點狀凝聚態現象弱化,即黑點變少多往一塊收聚,結果是黑點多變連結態,或變團狀條狀等更大不規則態黑斑,且黑斑邊緣變不暈散或少暈散。2、其顏料底色即「色暈」態減弱,即向不暈態轉化。這是由國產石子青料本身所具有的收斂性造成的。

(二)混入元大國西部的回青料後表現:1、串珠狀黑斑的點狀凝聚態現象弱化並發散,即小黑點或黑斑等變得略微模糊或較模糊,即凝聚態不足,過發散。2、顏料底色即「色暈」態會保留至增強。這是回青料本身所具有的發散性造成的。

元青花鈷料的暈散特點比較明顯,被視為元青花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種特徵是從燒成出窯時就已形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加深。元青花鈷料的暈散形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點散型

點散型的特徵是釉面有許多點狀青花斑大面積散布。這種現象只有進口蘇麻離青才會發生,感覺就象在面上撒了把胡椒粉。有學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鈷料碾的不細,殘留的顆粒所致;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尚不足以解釋全部。因為這種顆粒不僅在塗有青花地方有,未塗青花的空白處同樣存在,甚至大面積分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形成機理有待進一步地探討。

(二) 結晶型

此種暈散實際上是由結晶斑造成。點狀和線狀的鐵鏽斑組合形成了特殊的暈化效果。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 五 五 七 四 八 五 七五 四 三 趙編導其特徵是邊緣呈不規則齒形毛邊,有的表現為毛絨狀。這種類型的暈散也主要是含鐵量高易出鐵鏽結晶斑的進口鈷料所有。

(三) 流淌型

流淌型暈散是由鈷料在釉中流淌而形成,也是最為普通的青花暈散形式,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

為什麼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暈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暈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畫面上的線條輪廓不分明,這種現象稱為「暈散」。由於暈散,所以這一時期很少有五官、眉毛,頭髮很清晰的人物畫。明代中後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發生暈散,所以人物畫的鬚眉清

所謂「暈散」,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研究結果表明,擴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有關,一般說來,色料中加入較多的助熔劑有利於發色。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當青花的製作工藝還不太成熟的時候,必須這樣做才能夠提高成品率。顯微結構研究的結果表明這種假設是對的。

元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發育得特別好,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元青花色料中含有較多的鈣,使反應層附近釉的高溫粘度降低,流動性提高,因而有利於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造成暈散現象。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蓬勃生長也產生同樣的效果。嘉靖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遠不如元青花好,說明嘉靖青花色料中的鈣含量較低,反應層附近釉的高溫粘度較高,流動性差,因而不利於色料的擴散,沒有造成暈散現象。另外,青料中鐵含量的高低對暈散現象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色料,其鐵含量明顯高於清代,在還原燒成條件下形成的FeO有一定助熔作用,會降低色料的熔融溫度,促進「暈散』現象的產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