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做人,「成色」比「斤兩」更重要

王陽明:做人,「成色」比「斤兩」更重要

授權圖片 | 王曉紅 攝

陽明有個弟子叫蔡希源,他有一天對陽明說,

老師,堯舜、孔子、伊尹、伯夷他們的成就其實差別很大,為什麼都被稱之為聖人呢?

陽明先生回答說:堯舜和孔子的成就確實有區別,就像堯舜是萬鎰黃金,孔子是九千鎰黃金,但這是斤兩多少之別,卻不是他們本身成色的區別。

聖人,只看成色是否精純,而不看成就的大小。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一半是要看天意、看際遇的,是不由自己掌控的。

所以一心想要獲取名利、提高地位其實是妄求。

一個人的成色比斤兩更重要。

在成功學流行的今天,王陽明的話顯得格外珍貴。

如今,我們更重視一個人的斤兩,而非成色。

我們不再關注自己內心的修養,總是在求成就大小,不斷擴大自己的斤兩。

一塊金子不斷地摻入破銅爛鐵,最後哪怕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也沒有多少價值。

更何況,古人早有告誡,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成色不夠,斤兩大了就是禍害。

明朝魏忠賢借著木匠皇帝的寵信身居高位,天下的政令都出自於他,但是他本人卻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那份仁德。

最後把國家搞得一團糟,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陽明先生說:

心地宛如桀、紂,動不動卻想做堯、舜的事業,如此怎麼能做得來?

一個人往外修行終究是不可靠的,紮好自己的根,修好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這塊金子的成色越來越好。

成色上去了,無論斤兩大小都是有價值的,摻一堆破銅爛鐵,斤兩再大也是枉然。

授權圖片 | 王曉紅 攝

陽明修心十法

陽明先生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有修心的十種方法,幫弟子不斷提高自己的「成色」。

1、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釋義】天地之氣循環往複從未斷絕,千變萬化,主宰卻沒有變過。人如果有了這個主宰,那麼縱然天天奔忙,也能從容自在。

【啟迪】人的主宰是心,心只要掌控著自己的生活,那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可以嘗試給內心留一點空間,讓心在勞累之餘,有一份獨處的悠閑。如此,方能不被侵蝕,保持本來的清明。

2、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釋義】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啟迪】不動心,就不會有煩惱,很多時候,人的煩惱來自於那一點貪慾,想多要一點,這就給心上蒙塵,煩惱自然無處不在了。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釋義】心寬是福,心窄是禍。只要不多想,順其自然,心靈就可以回歸正常了。

【啟迪】心寬了,事兒就小了,心窄了,事兒就大了。心裡老是想著念著,那這事兒就沒完了。不如順其自然,不去想它。心靈自然回歸正常了。

4、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釋義】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於天理。不合於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啟迪】人出生之時,心如赤子,一片赤誠,光明磊落,沒有私心,不會損人利己,不會矯揉造作。我們需要回歸這樣的本心,這樣才合乎天理。

5、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釋義】必須有勇氣,用功久了,自會有勇。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容易取勝,就是大賢人。

【啟迪】一件事情,用功久了,自然就做到了。心靈需要修鍊,就像金子一樣,要不斷祛除雜質才能不斷精純,日積月累,自然能成賢人。

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釋義】如果己心沒有私慾,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啟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發乎本心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一個人的誠心。發自內心地去愛,拋掉內心的功利。修心,修的就是這個純粹毫無雜質的心。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釋義】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啟迪】真道德總是在約束自己,假道德總是在約束別人。剋制自己散亂的慾望,收斂心神,明白自己的出處和志向,不斷淬鍊出美好的品質,這就是心靈的修養。

8、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釋義】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啟迪】人的心靈是個容器,空間有限,裝得下功利、算計,就放不下美好。心靈是一體的,心機多了,內心本來的純良也被沾染,最終徹底淪陷,衍生出不斷的痛苦和絕望。

9、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釋義】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啟迪】快樂是一種能力,人生總有不如意,人很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緒,專註當下、放下我執、少一些慾望,都是修行快樂的重要法門。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10、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釋義】省察是在有事時的存心養性,存心養性是在無事時的省察。

【啟迪】人生最難的,是時刻檢省自己。一個人放下驕矜之心,才能去承認自己的錯誤,聽取別人的忠告,如此,才能吸取教訓,增長經驗。這樣才能找到人生的支點,駕馭好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古訓》: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父親明道理,母親重感情,就是孩子的幸福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