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天,適合看花,適合懷念,適合看談吃的隨筆

春天,適合看花,適合懷念,適合看談吃的隨筆

春天,適合看花,適合懷念,適合看談吃的隨筆

春天,適合看花,適合懷想,適合看談吃的隨筆。這本汪曾祺與汪朗父子合著的「吃貨隨筆」很能勾起食慾,儘管相當多的菜式品類都是模仿不來的,且食材也今非昔比徒有其名而無其味,但也不妨過一番眼癮,疏散疏散久為灶下婢的怨氣,飲食原來是熱愛生活的最高表現,也是一個人興趣廣泛的直接體現。

這本《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是我讀過的汪曾祺的第四本書了。最初一本散文集是在七年前讀的,讀他第三本書《人間草木》正是去年此時。老頭兒的文筆好,好在不做作,很自然,又隨和,無論什麼物事經他寫來都特帶勁,像喝一口有些年頭的生普,舌底層疊湧起豐富的味覺感應,卻又妙不可言,就如同他寫「黃豆芽湯加酸雪裡蕻,泡飯甚佳」或「臭豆腐就貼餅子,熬一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當中的「甚佳」和「好飯」,真的很難再具象到底怎樣個好法。

看似輕鬆隨意地談四方食事、人間五味,其中很自然地帶入了懷鄉情感及對歲月不居的感嘆。我很留意一些小文的開頭和結尾,筆調淡雅清新:「想起煮豌豆就會叫人想起北京夏天的雨」;「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北京就快有青蠶豆賣了,穀雨已經過了」;「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每一種食物的背後,都有屬於它的時氣和故事,所有食物的味道也都是舊的味道。這讓我想起一本書的書名,《吃什麼都會想起從前》;而在老頭兒這裡,很少有對食材今不如昔的怨懟,就只是平靜、平淡又平實地談談和吃有關的事。至少,那樣的好味道曾經有過。

與前兩本散文集重合的四方食事已讀過不止一遍了,但每次讀來都覺得清新雅緻,那麼善於烹飪並且會吃的老頭兒寫起文章來全無煙火氣。開篇下筆就是家常酒菜,「一要有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沖著這三點,必須把日常食事張羅得風生水起。書中除了汪朗的文章都是初次照面,老頭兒的文章全部讀過,這次有心隨手抄錄了不少「汪氏」食單,足足寫滿六頁筆記。

我尤其對《魚我所欲也》和《故鄉的野菜》感興趣。跟著我家大師認識魚、學吃魚,在汪老這裡重又看到他盤點江南人餐桌上的魚。而野菜之名一旦入詩,就高雅起來:薤上露,何易晞。真巧,我家樓上花壇里就種了薤菜,極細極長與韭菜很像的莖,確實站不住露水;而它的鱗莖就是藠頭——猶記婚後第一次隨夫君回鄉面見公婆,婆婆從一個矮墩墩胖乎乎的玻璃罐頭瓶子里取出一碟子狀如大蒜又不是大蒜的鹹菜,入口脆爽,微酸,很開胃。從那時起,我就對藠頭念念不忘。清明在即,大師又要回鄉祭掃了。婆婆離世快整三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心人的事 的精彩文章:

TAG:素心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