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學中醫的兩大關鍵問題

自學中醫的兩大關鍵問題

自學中醫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覺得下面兩大問題是自學中醫必須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這兩個問題沒有深刻的認識很可能誤入歧途。

一、中醫的兩個體系:

《傷寒論*序》對中醫的概括:「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古語有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可見中醫在古代是被作為經天緯地的經世之學來看待的。《黃帝內經》中也經常出現「非其人不傳」的古訓,對這樣的大學問,古人看的非常重,一般人是無緣得其真容的。由此中醫分成了兩個體系:一個是流傳與民間的經驗醫學,比如隔壁老王便秘,吃了大黃後好了,於是這條經驗就在鄰里之間流傳起來,以後只要誰便秘就吃大黃。其實西醫學的小了也是個經驗醫學,比如誰誰家小孩發燒吃泰諾好了,於是這條經驗就流傳下來,只要發燒就吃泰諾。所以民間經常會有黃芪補氣,當歸補血的說法。但經驗醫學最大的問題就是療效不穩定,時效時不效,但老百姓會選擇性記憶,成功的案例會選擇性記下來,於是這條經驗也就流傳了下來。很多人學《傷寒論》,稱裡面的方子是「經方」,其實他們是把這些方子當成經驗方來用的,臨床之時把癥狀和書裡面的方子對應,發燒有汗就喝桂枝湯,口苦就來小柴胡。這樣用傷寒論里的方子一樣會出現時效時不效的問題,但如果把成功案例整合成一本醫案,一樣可以包裝一個神醫。另一個中醫的體系稱為大醫體系,流傳於一些高人中間,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於經驗醫學,是有完備的,有邏輯,可推導的一套思維方式,由於「非其人不傳」的古訓所以只在小範圍內流傳,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大醫體系就是《黃帝內經》中的記載。所以我們作為中醫學人,一開始就要志向高遠,要努力向大醫體系靠攏,對經驗醫學敬而遠之。

二、中醫的思維模式:

兩個人要能夠交流,起碼思維方式要一樣。我們要想和上古聖人進行對話,就要具備上古聖人的思維方式。《易經*繫辭傳》里第一段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人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分類。古人通過觀察天的變化,發現了陰陽的分類法,繼續細分,根據陰陽數量的多少就出現了三陰三陽六種細分。陰陽的分類法本質是對時間序列的分類,地球上之所以出現陰陽就是由於地球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造成的,是一種時間的演變。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上所能得到的太陽的能量是有三陰三陽的六種變化。於是就按這個標準對時間進行分類,比如分出了春夏秋冬再加上夏到秋,冬到春的過渡共六個季節,每個季節所得太陽的能量不同,就有了溫度、濕度和速度的特性也就是象,根據特性對應了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這樣分類認識事物就很方便了,比如只要在少陽這個時間點上,就知道地球上的事物所得的陽氣能量比較少,但是時間序列這個向量是朝向陽氣越來越多的方向,溫度就是不冷不熱,能量運動速度是正的加速度,會出現風的象。地球上的同一個事物,時間點不同,所得到的陰陽的能量是不同的。比如一棵樹,樹本身分子結構不變,但在春天和在冬天所具備的陰陽能量不同,從而出現不同的象。於是凡是具備少陽這個時間特性的事物就分為一類,比如可以說這棵樹處於少陽狀態,如果一個人也處於少陽狀態,那麼這個人和這棵樹就在同一個時間類別中。有了時間的分類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所處三維空間,除了時間這個維度,還有一個維度就是空間。比如只有時間分類的話,很難分清楚都是春天這個時間下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區別,很難說清楚都處於少陽時間狀態下的甘草和大黃有什麼區別。有了空間這個維度,就很容易區別了。上古聖人很早就發現地球上所謂的時間就是能量的頻率,所謂的空間就是能量的波幅,根據能量的波幅,上古聖人把地球上的事物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種能量波。比如甜味,肉,脾臟都具備同一個波幅,所以歸為一類屬土。這樣上古聖人在認識事物時就有了陰陽和五行兩種分類法,也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分類法。在這個思維模式下發展出了中國燦爛的文化,包括中醫文化。所以我們要想靠攏大醫體系,起點就要和上古聖人一樣,在同一個思維體系下才能對話,才能真正讀懂《黃帝內經》。

遠離了經驗醫學,具備了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那麼下一步學習中醫就非常簡單了。《黃帝內經》中說中醫本身就是「易用難忘」的,之所以一般人覺的難,就是沒有徹底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習中醫也要從這兩個根本問題入手,才能逐步向大醫體系靠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人學習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野人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