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Love Story

 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曲

Richard Clayderman 

00:00/03:02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版)讀書筆記:

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在思想上的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成這個哲學的特色。——Lisa: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從哲學上就可以找到根源。

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

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慾望之一。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寓於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言有盡而意無窮」。為什麼中國哲學所用的語言,富於暗示而不很明晰,因為它並不表示任何演繹推理中的概念。哲學家不過是把他所見的告訴我們。「文約義豐」。——Lisa:相對於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中國人說話辦事還是比較委婉含蓄的,心裡再不樂意也不一定願意說出來,這又與「愛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的現象有所關聯。

一個人若不能讀哲學著作原文,要想對它們完全理解、充分欣賞,是很困難的,對於一切哲學著作來說都是如此。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Lisa:對於教師來說,如何更好的「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一門不容易攻讀的學問。

由於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只有以農業為生。在農業國,土地是財富的根本基礎。所以貫穿在中國歷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著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說,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Lisa: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過度砍伐,排放廢棄廢水廢物污染環境等等,都是不可取的。

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過猶不及」。——Lisa:父母親要愛孩子,但是不能溺愛。

由於經濟原因,一家幾代都要生活在一起,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和祖先崇拜。

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六藝」)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他們對於精神自由運動的讚美,對於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

哲學也給予我們人生理想。理想的人生是這樣一種人生,雖然對宇宙有極高明的覺解,卻仍然置身於人類的五種基本關係的界限之內。

每個哲學各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些共同的東西。為什麼各個哲學雖不相同,卻能互相比較,彼此翻譯,原因就在這裡。——Lisa:音樂不分國界,皆能共賞。

套用劉歆(xin陰平聲)的話,我可以說:儒家者流,蓋出於文士。墨家者流,蓋出於武士。道家者流,蓋出於隱者。名家者流,蓋出於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於方士。法家者流,蓋出於法術之士。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遊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述而不作」。

從義的觀念,孔子推導出「無所為而為」的觀念。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於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於在這種道德強制之外的任何考慮。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辯護它是合理的、正當的;墨子則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戰鬥的傳教士。

「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標準。

《老子》:事物變,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那麼這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

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認為地附加於人的。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有人倫以及建立在人倫之上的道德原則。國家和社會起源於人倫。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人只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係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聖王的治道是通過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過暴力的強迫。王道的作用在於德,霸道的作用在於力。

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自由結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為它的統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浩然之氣就是充分發展了的人性,而每個人的人性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以浩然之氣是每個人都能養成的。

我們若把每物當做一個個體,那麼每個個體都有其自己的個性,因而與他物相異。——Lisa: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

《道德經》被當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常」(不變)、「太一」(道)、「物極必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於他的主觀感覺和客觀環境而存在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誌。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Lisa:有的事你覺得很難,別人覺得很容易,反之。「驕兵必敗」。

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一個人只吃適量的食物。這個適量,要按此人的年齡、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質量來定。——Lisa:要想身體好,管住嘴邁開腿。

謹慎地活著的人,必須柔弱、謙虛、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為剛強的方法。——Lisa:不要硬碰硬。

人要滿足慾望,是為了尋求快樂。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慾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知識本身也是慾望的對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莊子認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

莊子:只要順乎人自身內在的自然本性,就能得到相對幸福。相對幸福是相對的,因為它必須依靠某種東西。人在能夠充分而自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就很幸福。但是這種發揮在許多情況下受到阻礙,例如死亡、疾病、年老。

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可是它能夠給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死生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Lisa:提供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知識的任務就是做出區別;知道一個事物就是知道它與其他事物的區別。

事物若要臻於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

《易傳》和《老子》認為,要取得勝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地勝利;要避免喪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補充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一個人,一切慾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他的內部就會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

一個組織的很好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統一,在其中,有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地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

莊子認為,如果某物只在其有限的範圍內自得其樂,則其樂也一定是有限的。

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相同的境界,就是忘了一切,連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Lisa:否定之否定哲學原理。

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風流的基本品質,是有個超越萬物區別的心,在生活中只遵從這個心,而不遵從別的。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從低到高依次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功利境界)

一個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道德境界)

一個人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從而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國哲學歷來缺乏清晰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以單純為特色的原因之一。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沉默。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saYuen 的精彩文章:

TAG:LisaYu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