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寶寶有w坐姿莫著急,不會導致O型腿

寶寶有w坐姿莫著急,不會導致O型腿

寶寶出生後,無論是動作發育或認知學習,每個小進步都讓爸媽感到欣慰與興奮。俗話說「七坐八爬」,觀察寶寶的動作發育,從躺著、學會翻身,到7個月時用手撐著地面坐起,到會爬、會走,寶寶的每個新技能都是成長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家長觀測孩子發育是否順利的指標。而大約1歲,父母常會發現寶寶的坐姿呈現W形坐法(即大腿外開、兩隻腳彎曲於屁股後方),這個對成人而言相對吃力的W形坐姿,讓不明白原因的家長有些擔心,他們急於知道是否需要立即矯正。

寶寶初期的自然發育過程

適健康復科診所副院長暨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孩子7個多月時,配合手掌撐著地面坐起,視野變得遼闊,大大滿足了他對世界的好奇。此時的坐姿因為是從躺著翻身而起,所以雙腳會向前或呈現類似盤腿的坐姿,但當寶寶逐漸學會站立與行走,席地而坐就很容易變成W形坐姿。其中原因在於:一方面孩子的筋骨尚在發育當中,還很柔軟,這個動作對他而言很輕鬆;另一方面,則是W形坐姿對還在進行平衡感發育的寶寶而言,此種坐法底面積相對大,也相對穩固,他不需多耗費心神留心自身的平衡問題,而能專註地於眼前的遊戲或玩具,因此這個坐姿屬於寶寶初期發育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暫時性的現象

關於W形坐姿的早期文獻,最早可追溯至20年前。國外學者發現腦性麻痹兒童因為全身肌肉張力較弱,因此總是呈現W形坐姿。然而,W形坐姿雖然是腦性麻痹兒童的一個特徵,卻不意味著小孩一呈現W形坐姿就需要擔憂。張旭鎧職能治療師指出,雖然該坐姿與熟知的人體力學或關節角度相衝突,一般家長會擔心孩子因為W形坐姿而容易有骨頭脫位的風險。但事實上孩子的肌肉張力仍在發育中,筋骨很松,所以才會有暫時性的W形坐姿出現。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如果孩子在地面上遊戲時,有時蹲、有時盤腿、有時跪、有時在小椅子上玩,W形坐姿與其他姿勢的出現頻率都很平均,那就是正常的發育過程。但如果寶寶每天、每次都只有單一坐姿(W形坐姿),或是3歲後W型坐姿仍頻繁出現,那就必須留意。

一般而言,W形坐姿雖能確保寶寶遊戲時的穩固程度,但隨著孩子長大,對環境的反應愈發靈敏,W形坐姿反而不如盤腿坐姿容易立即移動(例如:若要閃躲丟過來的球,盤腿坐姿比W形坐姿容易站立或變換姿勢)。因此,為了更靈巧地完成活動,當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成熟,他會逐漸自我修正,越來越頻繁地從W形坐姿轉換成其他方便移動的坐姿。若3歲後W形坐姿的情況還是經常出現,建議應即時就診,請職能治療師協助確認狀況。

不會導致O形腿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說明,寶寶腿型的發育實際存在著所謂鐘擺效應(在發育成熟前,如同鐘擺的擺動,經過「往左」與「往右」的持續修正幅度後,才逐漸趨於中間位置)。從母親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形腿,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形腿,在3~4歲後雙腳才會逐漸發育成正常腿型。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育過程中,難免會經歷W形坐姿的階段,因而家長容易將O形腿與W形坐姿做直接聯想。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並不大。若真的擔心,可能與外八的走路方式相關,但那也只是每日長時間都處於W形坐姿的寶寶才有的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孕媽媽全媒體 的精彩文章:

孕媽咪不可不知的幾種重要激素(上)
唐氏篩查,孕媽媽們最忐忑的一關,到底要不要做?有什麼作用

TAG:好孕媽媽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