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關於起勢,你必須知道的三個步驟!

關於起勢,你必須知道的三個步驟!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原文| 魏坤梁

編輯 | 立夏

東山白雲意

 空花梵行

巫娜 

00:00/05:16

起勢

起勢的整個過程必須始終追求全身放鬆與追求用傳遞性的力量來引起手的動作,開始時,獲得這種力量,腳往下蹬撐的力量、腰骶與整個身軀向後撐靠的力量需要很大,這種傳遞性的力量卻很小;但是,隨著不斷鍛煉,這種傳遞性的力量會感到越來越大,而腳往下蹬撐的力量、腰骶與整個身軀向後撐靠的力量的需要會感到越來越小了,最後會感到似乎只有體內一種微小的蹬撐感覺,這種傳遞性的力量就會發生而引起手的動作了,這是太極拳的所有鍛煉所必須要追求的效果。

初練時,全身盡量放鬆,尤其是兩肩臂盡量放鬆,兩手始終鬆軟,手指微微張開、微微彎曲,兩腋略微張開,在兩腳小開立的「站樁」基礎上,以兩腳的小腿後部極力用力、後腳跟極力向地蹬撐引起整個身軀以兩腳踝為軸前傾,在整個身軀前傾的同時,整個身軀向後撐靠,手不要跟著身軀的前傾向前擺,而是借身軀前傾的反作用向後擺動;當整個身軀前傾到將失去站立平衡時再以兩腳的前腳掌極力向地蹬撐引起整個身軀以兩腳踝為軸後仰,兩手不要跟著向後盪,而是借身軀後仰的反作用向前擺盪;直到整個身軀向後仰也將失去站立平衡時再重複整個身軀以兩腳踝為軸的前傾,手也再借身軀前傾的反作用向後擺動;然後整個身軀再後仰,手也再向前擺盪,如此反覆進行。

上述練習中兩大臂不能貼肋,腋下必須有空隙,不然手臂就難以由於身軀的反作用被帶動;手臂在擺盪中必須盡量保持放鬆,尤其注意肘部不能用力,要努力借身體後靠的反作用力使得手向前擺盪,手臂的前盪過程中,可以略含胸以助手臂的前盪。這種擺盪中的手臂就象是繩鞭,繩鞭擺盪必定是鞭梢領先,而手臂向前上擺盪也必然是手領先而肘部總是滯後被動地帶動並略下垂的;這種鍛煉中身軀前傾時腰不可向前彎曲,身軀後仰時腰不可向後彎曲;身軀前傾時後腳跟極力向地蹬撐是使得腳跟不離地和身體重心盡量向後移動,而身軀後仰時前腳掌極力向地蹬撐是使得腳掌不翹起和身體重心盡量向前移動,從而使得身軀和手的前後擺盪的幅度盡量大些;這種體內反應與一般人的反應恰好相反,這種特別的反應對於以後步法輕靈的鍛煉、避免雙重有很大的好處;腳的向地蹬撐不能用腳與小腿局部的用力,而是必須憑藉整個身體下沉的力量;沉肩對於手的向前擺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沉肩不能是肩的局部向下沉降,而是在外形上沒有反映的由於腰胯的作用下整個身軀往下沉將兩肩也往下拖墜;沉肩引起手向前擺盪就象是翹翹板的一頭是手,另一頭是肩,手的上提是由於肩的下沉。

這種鍛煉開始時應該經常抽空單獨練習,開始時身體前後搖擺的幅度需要較大,手被身軀擺動的反作用所帶動只能向前擺盪起很小的幅度,而且手的擺盪中存在著較多的慣性作用,然而繼續鍛煉下去,手就能夠漸漸擺盪得越來越高了,手臂被動運動中的慣性作用也會越來越小了,直到手臂能夠感到由於身軀擺動的反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動地向前擺盪到與肩同高的幅度,身軀擺動的幅度反而可以越來越小了,直至根本不需要整個身軀前後擺動,只要身軀之內有了這種擺動中身軀整體後撐等的反應,手臂就能夠被一股傳遞性的力量所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動地向前擺盪到與肩同高了。如果能夠到了這種地步,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就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了,太極拳的起勢當然也能夠合格完成了。

---------------------------------------------

「起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

在「站樁」的基礎上,由下而上斂腹含胸,在不屈膝的前提下,兩胯向下松沉,將全身肌肉鬆沉的一股內力沉降到腳下;在身軀盡量沒有後仰的前提下,腰骶部後撐帶動整個身軀後撐引起兩臂被動地微內旋向兩側張開、以手指領先向前盪起,手指始終鬆軟微屈;要盡量追求兩手是被整個身軀的下沉、兩肩的松沉、由腳開始整個身軀後撐的一股反作用力傳遞到手臂所引起向前盪起來的,兩腳下有身體重心下降沉甸甸的感覺。必須注意兩肩不能被抬起,兩肩如果被抬起,身軀的力量就不可能傳遞至手臂了,兩手的向前上提就必然是手臂局部主動在用力了,這樣的動作就不可能沾粘連隨了;兩手臂提起時應該略呈弧形,就是兩肘的寬度略大於兩手的寬度,手臂的盪起必須以手領先帶動肘部,因而肘部總是微沉垂的,手向前盪起到45度左右時要藉助身軀後撐的反作用力盡量被動地向前伸就象是要向平肩高處射出去;起勢動作往往容易兩手提起得高於肩很多,有效的避免的方法就是要使兩手盡量向與肩相平的前方伸射出去,這樣就能使兩手不太高於肩了;這種向上盪又向前射的感覺就象傅鍾文先生的《楊式太極拳》一書所描述的兩手將繫於兩腳的橡皮筋向前向上拉起來;兩手盪起、前伸至與肩同高時,手掌心約呈45至60度斜朝向對側下方,就象是雙手臂撫摸著一個大氣球;兩手臂自始至終如同是繩鞭,肩與手臂的局部不能用力。

這一動作的武術作用只能是「沾粘連隨」的「接勁」。假設敵人由正前方用兩手向我胸部推擊而來,我就用兩手相迎,以小臂近腕部上下與敵人的兩臂相接觸。「接勁」要保證不與敵人發生頂抗,就象是接飛來的藍球一樣,所以要主動地將兩手由下盡量向前伸至與敵人的兩臂相接觸,但兩手對於身體而言必須是被動的,這樣才能保持與對方不是衝擊性、碰撞性的接觸。「接勁」可能有四種情況:兩手臂與敵人兩手臂的下方與內側相接觸,這樣,兩手的距離應不大於兩乳頭的距離;兩手臂與敵人兩手臂的上方與外側相接觸,這樣,兩手的距離應與肩同寬;另兩種是一手臂與敵人一手臂的內側、另一手臂與敵人另一手臂的外側相接觸,兩手的距離就均應約與兩乳頭同寬。由於這樣的武術作用,兩手掌應該約呈45至60度斜朝自己的側方;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兩手手心始終朝下,兩手提至與肩同高時要想兩手腕部與敵人相接觸是很困難的;如果兩手兩手心向對,兩手提至與肩同高時要想兩手臂於與敵人相接觸也是很困難的,這樣也就沒有武術作用了;有的人起勢動作的兩手比兩肩還寬,那就根本沒有什麼武術作用了。所以,兩手在與肩同高時,兩手間距不應大於兩肩,兩手心應該約呈45至60度斜向相對,兩肘略下沉從而小臂向上翹起,手可以略高於兩肩的高度。

身軀繼續後撐、肩繼續松沉、胸繼續內含,兩手就象是被身軀所抽吸進來似的被動地往回縮,兩肘被動地往下沉降並略向外張開。兩手回縮的過程中整個手臂微微外旋,形成兩手掌心相對,兩肘領先下降。

這一動作的武術作用只能是「沾粘連隨」在「接勁」、手腕與敵人相接觸瞬間「隨即鬆開」後的借敵人進攻之力貼附著敵人的手臂被動的後移。無論兩手處於敵人兩臂之內,還是處於敵人兩臂之外,都必須兩手處於敵人進攻的小臂之上,從而對敵人進攻的小臂造成了牽制妨礙。在實際應用中,這一動作是應該配合向後撤步的。楊傳葉式太極拳就將向後撤步編入起勢中去了。

整個身體外形不變,全身肌肉鬆沉的內力下沉至小腹,再松沉至腳下,引起由腳而上後撐形成拔背,由於拔背,兩肩被動地微微前移,身軀後撐加強,由於腰胯的松沉作用和兩肩的松沉再次被加強,既形成兩手臂內旋形成兩手掌心朝下,又肘的向下沉降領先將兩手往下拖按。就象做二十四式太極拳的起勢身軀下蹲,借身軀下蹲將兩手往下拖按。這樣,手臂既沒有用力卻又會感到很有力量。兩手不應象掉下來似地忽然往下落,必須是兩手如浮在水面上被往下拖,如果兩手是象掉下來似地忽然往下落,反映掤勁丟失了。這樣,兩手手心向下緩慢下按直至位於兩胯的側前方為止,兩手的手指都朝前。兩手的下按時腕部彎曲角度不能發生突然變化的舞蹈型的飄忽現象,手腕部應該象是充滿水的軟水管既能夠彎曲但又不能象飄帶那樣的飄忽彎曲,所以,手腕部是漸漸彎屈的。按照鄭曼青先生的解釋,這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坐腕」。兩手下按至兩胯前外側時兩肘應略有張開,肘部略有彎屈,也就是兩手臂都略呈弧形;同時,由於傳遞而至力量的作用,兩手的手指伸直,有手掌心凸出的感覺。

這一動作的武術作用是無論兩手處於敵人兩手臂的內側還是外側都將兩手按在了敵人的手臂之上,然後可以是驟然發勁向下沉壓,使得敵人猝不及防地失去站立平衡,隨即雙手提起與敵人的胸部相接觸發勁攻擊敵人。如果是這樣的動作意圖,這樣的動作就不屬於隨人而動的沾粘連隨,而是屬於發勁攻擊敵人了。

虛靈頂勁必須貫串於起勢動作的始終,這有兩個內容,一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頭容正直」,開始時,頭的頂點應該是《楊氏老譜》所說的一般人前髮際上2寸的「囪會」穴(以中醫針灸學一般人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計算),這種情況下人的上下視野最寬廣,隨兩手下按至兩胯側前方時頭部可以漸漸略微前傾,這時頭的頂點也約在一般人前髮際上3·5寸的「前頂」穴至「囪會」穴之間。現代太極拳界所流傳的虛靈頂勁「百會」穴為頭的頂點是將道、佛練靜功垂目的頭部狀態錯誤地生搬硬套到太極拳的鍛煉中來了;楊澄甫先生從來也沒有說過「虛靈頂勁」就是「百會」穴為頭的頂點。「百會」穴在一般人的後髮際上7寸,也就是一般人的前髮際上5寸,可以用條細繩去量一下自己的頭部前後髮際,除了少數額頭特別高也就是前髮際特別高的人,「百會」穴為頭的頂點就是屬於低頭沉思的狀態了,這樣的頭部狀態是不適用於任何武術的。太極拳的始終,眼睛應該平視,太極拳套路是對實戰的模擬,實戰中眼睛觀察的範圍主要是兩公尺之內,所謂「平視」就是就這一個範圍而言的。如果人的頭部處於「百會」穴為頭的頂點這樣低頭沉思的狀態,「平視」就必須眼睛的瞳神往上翻了,這樣對靈活觀察顯然是不利的;「百會」穴為頭的頂點這樣的頭部狀態,瞳神如果處於眼睛的正中,眼睛就只能看前下方了,平視是根本沒有辦法的了。所以,頭容端正的狀態,頭的頂點應該在「囪會」穴與「前頂」之間,並不是死板絕對地在某一個點上。虛靈頂勁的另一個內容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泥丸宮虛靈勁上升」,就是現代太極拳界所說的「上下對拉拔長」。每當身軀體內的肌肉感覺動態沉降時,「泥丸宮虛靈勁上升」就應該會尤其明顯地感到加強了,這主要是全身肌肉從頸的上緣開始向下松沉,然而頭與整條脊柱毫不沉降所引起的頭頂部往上頂的錯覺,並不是真的頭向上頂起來了;如果頭部真的是往上頂起來了,那是身體重心上浮、兩腳浮起的反映;而且如果頭部真的是往上頂起來,往往是頭頸部局部在用力,頭頸部就不可能是鬆軟的,這樣的狀態顯然就不是太極拳的「虛靈頂勁」,而是太極拳的拳病了。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一首詩讓人愛上唯美太極,高山流水醉意太極!
明太極理,練太極拳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