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史海爭鳴:韓信為何不肯背漢

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韓信的"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劉邦是不可能戰勝項羽、最終打贏這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的。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韓信像。他是西漢開國第一功臣

韓信可以說是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然而,韓信的命運卻是相當的凄慘。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以謀反的罪名斬於鍾室,夷其三族。正應了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憐一代軍神竟然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韓信之死,當然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冤案。對此,清代著名史學家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分析得很明白:

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於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於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變復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胎禍於躡足附耳,露疑於奪符襲軍。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從豨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

正因為韓信之死很冤,後世之人都為之抱不平。在元朝年間的《三國志演義評話》中的開端,就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是說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人在陰司將劉邦和呂后告上了法庭,秀才出身的代理閻王司馬貌判決韓信為曹操,彭越和英布分別為劉備和孫權,三人分了大漢天下,而劉邦則托生為漢獻帝,終身受盡曹操欺凌,而呂后則托生為伏皇后,最終為曹操所殺。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據民間傳說,曹操是韓信的轉世,就是為了篡奪漢朝江山,報被劉邦所殺之仇

這當然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但從中也反應出民間對韓信之死的態度,那就是:同情和不服,並且希望韓信能夠復仇成功,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那麼,韓信為什麼會從一介功臣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呢?如果他能預見到自己的死亡命運,他會怎樣做呢?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給他指過明路,那就是當時的著名謀士蒯通(原名蒯徹,後為避漢武帝劉徹,改名蒯通)。在韓信控制了齊地,手握數十萬大軍之時,蒯通就勸韓信謀反,他勸韓信,將軍現在是楚漢核戰爭的決策者,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即便不願意相爭,和劉邦、項羽來個三分天下,也是完全可以的。

這樣的一個決策,當然是完全站在韓信這邊考慮的。只要韓信聽從了這個決策,進則可以并吞天下,退也足以自保,等到他坐大以後,哪裡還需要聽命於劉邦?劉邦更沒那個能力致他於死地。而且,蒯通預見到了如果韓信不聽他的話,後果會十分的嚴重,甚至會死於非命,他舉出了文種的例子。文種對勾踐忠心耿耿,為越滅吳立下了首功,但在成功之後,勾踐卻將他給賜死。

蒯通的話有理有據,完全沒有半點牽強之處。韓信若是有點腦子,就應該聽從。而如此那樣的話,他也不至於落得自己被殺、三族被滅的下場。但為什麼一代將才韓信卻最終沒有聽從呢?

筆者認為,如果韓信能夠預見到自己的命運,知道自己會冤屈被殺,他一定會聽從蒯通的話。那樣的話,三國演義就會提前四百多年在中國大地上上演了。很顯然,韓信是不相信蒯通的分析的,他根本不信自己會被殺。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韓信的如意算盤是裂土封王。後來,項羽被圍垓下,劉邦將項羽團團圍住,卻未能擴大戰果,徹底消滅項羽。眼見得項羽就要突圍,劉邦急令韓信等人增援。然而韓信卻遲遲不動,這讓劉邦十分的著急。此時張良獻策說許諾增加他們的封地,他們就會出兵。劉邦照辦,韓信等人這才屁顛屁顛的來到了戰場。

很顯然,韓信在和劉邦討價還價。他不僅不相信劉邦會殺了他,反而在為子孫後代算計,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土地和財富。

韓信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周滅商之後,不就是這樣做的嗎?那些個封國,不都維持了幾百年了嗎?而秦在滅六國之後,沒有分封,結果卻是二世而亡。所以,他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劉邦也會學周朝一樣,分封建國,而他也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面自己作主。他覺得這樣就足夠了,沒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壯志。

其次,就是韓信不相信劉邦真的會殺了他。正如蒯通所言,有文種這個前車之鑒,但那只是特例,代表不了全部。而韓信也是讀書之人,他對歷史的精通,想必不比蒯通少。在歷史上,周朝建國並沒有大殺功臣,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也沒有大殺功臣。非但沒有,反而重用他們。正因為如此,韓信不太相信漢王朝建立以後會大殺功臣。

再次,就是此時的劉邦還是一副禮賢下士、寬厚仁慈的模樣。正如韓信所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韓信感激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感激劉邦對自己的禮遇。他沒理由相信劉邦會成為一個忘恩負義之人,更沒有理由相信劉邦會對他起了殺心!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劉邦的忠厚長者的形象造成了韓信的錯覺

但很顯然,韓信的判斷是錯誤的。

他不知道,分封制早就不會成為主流,自從秦始皇創建了郡縣制,中央王朝就不可能不對封國動心思,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削弱諸侯王的實力,甚至會找各種理由殺了他們。在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中央和諸侯之間的一場徹底的翻臉;再後來的"推恩令",更是徹底滅絕了地方作亂的可能性,從此中央可以安枕無憂。

他也不知道,劉邦的際遇和秦始皇完全不同,秦始皇是貴族,世代為秦王,但劉邦不是。他是一介平民,他對自己在短短几年內登上皇位、掌握天下其實是沒有自信的。一些原先很弱勢的君主,一旦登上皇帝寶座,都會大殺功臣,劉邦如此,朱元璋如此;而那些貴族出身的皇帝則不是這樣,比如劉秀、李世民和趙匡胤,由於他們出身貴族,有著相當的自信,就沒有對功臣大開殺戒。

他更不知道,人是善變的。在各種不同遭遇下,會做出不同的樣子來。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就是要靠韓信這樣的大將軍攻城拔寨,若是有任何閃失,他自身都將萬劫不復。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他也不敢不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來。一旦掌握了最高權利,他所考慮的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利,而像韓信這樣的人,留著又有何用呢?反而會成為帝國的安全隱患,他不殺你,又殺誰呢?

總而言之,韓信在軍事上是天才,但在政治上卻是徹頭徹尾的白痴,他遠不如蒯通洞察人情世故。難怪在韓信拒絕他的提議的時候,蒯通嘆息道"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值而易失。"而他自己則為了避禍而裝瘋賣傻。也難怪韓信在其死之前感嘆"悔不聽蒯通之言"了。

韓信為何不肯背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反應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蒯通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桃李子,得天下」,為何說李世民是隋唐第一勇士和第一的軍事家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漢王朝為何綿延四百年,分封制是重要原因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