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詩詞鑒賞《金銅仙人辭漢歌》

古詩詞鑒賞《金銅仙人辭漢歌》

金銅仙人辭漢歌

唐 . 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朗誦者 | 王思雅(惠陽華附三年級學生)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未央宮柏梁台(是一座高二十丈的高台建築,因以柏木為梁架,「香聞數里」,故名)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毀了,漢武帝親自到高里( 山名。在山東省泰安市西南,為泰山之支阜)禪祀,在渤海邊望祀蓬萊仙山,希望有一天能到達仙人之庭。回到都城長安後,漢武帝在甘泉宮接受天下郡國的上計薄(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越巫勇之說,「越地的風俗是發生火災後,重新蓋屋必須比原來的更大,用以鎮服、勝過原屋,以避災害。」慕仙好道的漢武帝劉徹本就「以城中為小」,欲營建新宮室,於是便欣然接受了越巫的建議,決定立即動工修建建章宮。

漢建章宮圖-作於1776年

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干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史記封禪書》

建章宮建在長安城西的上林苑中,與東面城內的未央宮僅一牆之隔,漢武帝為了往返方便,還跨城築有飛閣復道、輦道,直通未央宮。建章宮建成後規模超過未央宮,宮殿樓台密布,號稱「千門萬戶」,宮殿最南面正門為璧門(又稱閶闔門),高三十丈(今70米),高大宏偉壯觀。璧門北為「圓闕」,圓闕東為別鳳闕,西為井干樓。宮東南角為鳳闕,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宮西南角為神明台,為祭仙人之處,高五十丈(合今117.5米),金童仙人正是立於此台之上,手托直徑二十七丈(合今63.5米)大銅盤,盤內有巨型玉杯,用以承接空中露水,和以玉屑,飲之可延年益壽,羽化成仙。建章宮以北還挖有太液池,池中央有一座高二十餘丈的漸台,漸台上築有華美的宮室。漸台周圍還築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等五座仙山。

從建章宮的建築布局可以看出,這些方士和宮殿營造者們為了滿足漢武帝的求仙慾望真可謂是煞費苦心,太液池中的仙山可讓漢武帝不用再遠行萬里即可登臨,神明台上的金童仙人取露盤用以承接取得天上北斗星君降下之仙露,為了引動北斗慷慨地賜降「仙露」,神明台旁還築起了高五十丈的用巨木搭建起來的「井干樓」,供北斗星君暫歇,對面鳳闕上的銅鳳隨風轉動,以作「鳳凰鳴」取悅北斗星君。

煞費苦心求仙長生的漢武帝最終還是未能逃脫死神的安排,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區與興平市之間的五陵塬上),而建章宮最終也在新莽末年毀於戰火之中,只留下了金童仙人矗立在神明台之上,守望著建章宮昔日的輝煌。後來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定都洛陽,金童仙人如同遭到棄置的故都長安城一樣被人遺忘了。

一百多年後,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對峙中病逝於五丈原,沒有了後顧之憂的魏明帝曹睿開始大興土木,調動三四萬工徒在洛陽大肆營造宮闕,同時下詔宮官牽車往長安取捧露盤仙人,欲立置於洛陽宮前殿,遭遺忘百餘年的金童仙人再次被人記起,然而等到宮人將其從神明台上取下,拆掉上面的銅盤時,金童仙人潸然淚下,於是被遺留在霸城,後不知所蹤。

「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即銅人)或泣,因留霸城。」-《漢晉春秋》

公元814年,24歲的李賀因病辭官,在由都城長安赴洛陽途中,想起五百多年前同樣由長安往洛陽遷徙的金童仙人,感慨於身世之悲,寫下了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在這首歌行體詩的前面有一則小序,簡要敘述了作者創作這首詩歌的緣由,然而對於這則小序中交代的史實問題,有必要再做一番探討。詩序中的青龍元年在舊本又作青龍九年,然而曹魏並無青龍九年年號,如果是青龍元年,曹魏當時正著力於與北伐的蜀漢大軍對峙,漢明帝也並未開始營造宮室,與《魏略》中記載的時間也不相符。實際上,在《三國志》中並未有魏明帝徙取捧露仙人的記載,《魏略》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和《漢晉春秋》也不盡相同:

「明帝景初元年,徙長安諸鍾虞、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仍大發卒,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東都司徒門外」。-《魏略》

相較於《漢晉春秋》的記載,顯然《魏略》中記載的歷史可信度更高,然而李賀卻偏偏選用了《漢晉春秋》的記載,而且還犯了時間上的錯誤,參照李賀的其他詩作以及天馬行空的詩風,也不排除這些都是作者有意為之,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金銅仙人身,這樣,物和人、歷史和現實便融為一體,從而幻化出美麗動人的藝術境界來。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本詩開篇從漢武帝的陵墓茂陵寫起,直呼漢武帝為劉郎,體現了李賀桀驁不馴的性格,將漢武帝稱為秋風客源於漢武帝的名作《秋風辭》: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首秋風辭作於元鼎四年(前113)十月,漢武帝於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與群臣泛舟於汾河之上,詩中雖寫宴飲泛舟之樂,卻處處流露著樂極生悲之慨。李賀用此典故映照了漢武帝求仙不得,繁華歸於蕭瑟的歷史,再放之於茂陵的環境之下,使得詩境更顯蒼涼。

「夜聞馬嘶」則是另一則典故:相傳漢武帝的魂魄經常出入漢宮,有人曾在夜中聽到他坐騎的嘶鳴。李賀詩歌中的意象一向以奇幻冷僻見長,將以上各種意象串聯起來,我們可以作這樣一番解讀:秋風之夜,劉郎的魂魄從茂陵起升,策馬穿行於建章宮中,宮中之人雖然能在夜晚聽到他坐騎的嘶鳴聲,卻無法再在白天看到他的蹤跡。在這兩句中作者以一組奇幻的意象突破了陰陽之隔,在他的筆下縱然是魂魄也飽含著難言的深情。「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接下來兩句描繪了金童仙人眼中被毀後建章宮內荒涼的景象: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飄逸,三十六宮卻早空空如也,慘綠色的苔蘚布滿各處。開篇四句都是以金童仙人的視角來寫的建章宮內的情景,作者並未寫建章宮昔日的輝煌,而是選取了劉郎還魂和建章宮衰敗後的景色兩組意象,飽含著金童仙人閱盡興衰後內心的滄桑與悲涼。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寫金童仙人被魏國官員驅車載離建章宮去往千里之外,剛出長安東門,迎面的寒風便直衝眼睛而來,只有那漢月伴隨自己走出宮門,回想起昔日的君王,銅人眼中的淚水如鉛水一般深沉。這四句是寫銅人離開漢宮時的情景,作者給金童仙人注入了人的情感,在漢宮前矗立了百年之久的金童仙人見證了漢宮數百年的興衰,在被魏國官員驅車載離漢宮去往千里之外的那一刻,他的心中想了過往的種種情景,一個「酸」字道出了銅人心中五味雜陳的感受。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最末四句寫銅人出城後的場景:送別自己的只有咸陽道兩旁衰敗的蘭花,如果天有感情那麼天也會變老。蒼涼的月色下,獨自托著銅盤離開,長安城逐漸遠去,渭水的聲音也逐漸消失了。這四句繼承了前四句愁苦哀怨的詩調,情感更顯得深沉,「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將這種情感推向極致,讓人心生一種無盡的蒼涼悲慨之感,最末兩句選取荒涼之月和渭水聲遠兩個意象讓這種情感繼續發散,仿似充斥於整個天地之間,讓人讀罷此詩後心境久久無法平息。

這首《金童仙人辭漢歌》是李賀的代表作,詩中的「茂陵」、「桂樹」、「土花」、「漢月」、「衰蘭」等意象都是李賀的其他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本詩有著李賀一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一貫陰鬱苦艷的詩境,全詩情感深沉凝重,瀰漫於全詩之中的愁緒讓人窒息。這種感情的流露在於作者全詩中字字句句的雕琢提煉,李賀作為苦吟詩人的特點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相傳李賀出遊時常自帶小錦囊,一有靈感便馬上記下來,待回到家中便立刻將這些片段整理成詩,以至於他的母親都說,「這孩子是要把寫到嘔出心吐出血來才肯罷休啊。」

李賀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屬於唐宗室的原支,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能夠特別自豪,在本詩的序中李賀給自己冠以「唐諸王孫李長吉」的稱謂正是便是這種心態的反應,然而事實上李賀的家境早已衰落了,貧寒的家境和高貴的血統之間的落差造就了李賀自傲又自卑的性格特點。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年級輕輕就已詩名遠播,然而少有才名的李賀在仕途上卻很不順利,先是遭遇父喪耽誤了考期,而後遭妒才者誹謗無法參加進士考試。這對李賀打擊甚重,後來經韓愈的提攜、宗人推薦,考核後,李賀因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的小官李賀做了三年,由於升遷無望,功業難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和長期的苦吟,李賀憂鬱病篤。

公元814年,24歲的李賀因病辭官,由長安返回洛陽老家,途中作了這首《金童仙人辭漢歌》,全詩深沉憂鬱的詩調正是李賀自身情感的反應。李賀借金童仙人被迫離開長安來反應自身的處境,詩中金童仙人對漢宮深沉的懷戀也恰似自己對都城長安的依戀,李賀才高氣傲渴望建功立業,卻無奈身世坎坷,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不得不離開長安,金童仙人在離開長安時的那種落寞哀怨也正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回想起自己初入長安時的年輕氣盛、長安三年里的一事無成和離開長安時的孤獨落寞,李賀將這些情感都注入到金童仙人的意象之中,借滄海桑田之慨抒自己身世之悲。詩中李賀將這種情感凝練在刻意雕琢的詞句意象之中,層層渲染、描畫、推進,讓這種情感不斷釋放升華,達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李賀辭官後在友人張徹的推薦下於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中做了三年的幕僚,公元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在短暫的一生里受盡人世坎坷和病痛的折磨,長久的壓抑苦悶和才高自負的矛盾心態始終折磨著李賀,所以李賀的詩都顯得波譎雲詭、陰鬱苦艷。李賀詩中的意象遍及仙界、人間、鬼蜮,這在唐代詩人中是獨有的,在他誇張、變形手法的運用下,神仙、鬼魂、凡人都突破了生死和空間的界限,釋放出鬼蜮的人性溫情、仙界的斑斕奇詭、人間的荒誕現實。例如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金童仙人是漢武帝作為凡人與仙界溝通的載體,因此它的身上同時具備了仙界的永恆和人間的多情兩重屬性,而茂陵劉郎的起死和魂魄在建章宮的遊離,通過金童仙人的視角來描繪,又將鬼蜮的多情與人世的滄桑在仙界永恆的背景下交織,使得情更沉鬱,意更深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發出了超越天地、人神、鬼蜮的深沉浩嘆,真真是用出了嘔血之力,感人至深。李賀的一生似流星般短暫,他的詩也似流星般炫美,在群星閃耀的唐代詩壇里,這一抹流星自有它獨特的光華,雖則一瞬,卻不可或缺。

作者 | 南山

南山,一個跑偏在文史路上的理科直男,工程師,星閱詩詞微課群公益老師

星閱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閱會」,一個面向社區,自發而成的讀書社團,位於惠州市惠陽區星河丹堤,成立於2017年5月1日。不分年齡、不分地位、人人參與,「星閱會」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恆,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星閱會」感召著更多的人愛上閱讀;以傳承人類文明,努力營造"書香滿丹堤"的社區文化,讓每個生命成長,喜悅,綻放!

愛生活, 愛星閱會

歡迎來到星閱會!-- 一個公益性的讀書與文化社團.

如果您有任何原創作品(文學 | 書畫 | 聲樂 | 舞蹈 | 教育 | 親子育兒 | 工作生活感悟等, 無論文字, 圖片, 影音...),歡迎發送到星閱會公眾號與身邊的人一起分享, 匯聚水滴之力, 共創美好丹堤.

投稿方法請參閱公眾號菜單中的 "聯繫我們"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閱會 的精彩文章:

中國風-國畫藝術欣賞

TAG:星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