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才能聽到別人的真心話?

如何才能聽到別人的真心話?

回國創業失敗,

就要給歐洲加瑪麗蘇人設?

一個回國兩年的年輕人,發文吐槽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回國前,他在歐洲住了四年。那段日子在他看來「幾乎是完美的」,完美到他「迫切地想擺脫那種致命的舒適」,「經過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後回國創業。

兩年後他創業失敗,感到很沮喪和焦慮。然後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抑鬱,是由於「國內價值系統太單一」,周圍有「各種聲音爭奪著對他生活意義的闡釋權」。

他說,歐洲人都不會像國人那樣「相互踩」。

「歐洲時常聚在一起的朋友遍布各個行業,有做設計的、管理倉庫的、在酒吧調酒的、開紋身店的、做程序員的、在公司做行政的,當然還有做金融的和無所事事的,沒人關心對方在各自行業里的成就、前景和收入,大家都隨意地聚在一起分享時間、見聞和笑話。」

他還對比了國內和歐洲的幸福感獲取途徑的不同:「歐洲人本能地從『我』出發,崇尚參差多態的幸福路徑,而國人的意義和幸福感似乎都仰賴於外界的認證和比較」。

實際上,哪個國家都有這種「輕鬆易混」的圈子。

筆者大學剛畢業那幾年也混過這種圈子。圈內有復旦大學的老師、有校門口賣碟片的,也有搖滾青年。他們也「隨意地聚在一起分享時間、見聞和笑話」,從來不干涉別人的隱私。

但是,身份以及階層和由此產生的鄙視鏈難道不是全球範圍的?

真相也許是:因為歐美的階層固化,他在歐洲幾乎接觸不到會讓他感到挫敗的中上階層,而回國後接觸到的卻是正在上升的中產階級。

創業失敗的他抱怨水土不服挺正常,罵罵命運不給力也正常,但為了給自己創業的受挫找理由,就給歐洲和國內分別加那麼多戲,這有點像蹣跚學步的小孩絆倒了,需要媽媽一邊拍打地面,一邊哄:「壞地!把我們摔疼了!」

媽媽會用謊話安慰你。請問你現在幾歲?

自己實力不夠強,

就別在職場演「宮斗戲」

剛工作不到一年的表弟跟我說想閃辭。

這份工作是他研究生畢業後拼了小命考上的,壟斷國企,技術崗位。可惜,他說沒法在這部擠破腦袋才參演的「職場劇」里活過前3集了。

享年27歲。

「體制內的人際關係太難處理!」表弟吐槽說。

比如,同科室的大姐表面上是個熱心腸,相處起來愛答不理的。

比如,他滿腔熱血接了一項任務,直屬上司只知道給他潑冷水。

比如,他明明按照大領導交辦的事完成了工作,但最後結果不如人意,大領導竟然讓他頂鍋。

「國企里怎麼那麼多戲精?」表弟無語凝噎。

當問清楚了這些事的來龍去脈,我發現是表弟自己加了很多戲。

表弟不知道,同科室大姐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孩子正準備小升初,家庭和工作能協調好已經很不簡單,他每天跑到同科室大姐旁邊問她幾十個問題。職場新人經常一個問題沒記住,會反覆問三遍。大姐一開始回答地挺及時,也比較耐心。後來架不住表弟只在她一個人身上「薅羊毛」,就只願意在微信上回復文字解答,並告訴他:「如果下次還有這種疑問,可以翻看聊天記錄。」表弟覺得,這是老員工對新員工的忌憚和敵意。

表弟不知道,頂頭上司跟他潑的冷水,只是為了讓他行動前再多想一步。如果能相信隊友的好意,他能更高效地避開執行工作中的「雷區」。而每項工作,也只有在他真正開始操作後,才更有資格和上司請教和探討。可他把上司的提醒看成了「潑冷水」,覺得國企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就那麼失去了一個耿直的戰友。

表弟不知道,大領導交辦他的工作,就是讓他親手搞砸的,他不頂鍋誰頂鍋呢?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哪裡出了問題,所以也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一言蔽之就是情商低。

職場上,在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等待和忍耐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實力還不夠強,就請別給自己的職場生活加入太多宮斗的戲份。只有當你自己的實力足以贏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你才有話語權。

職場上分清真話假話的確不容易,初來乍到更要虛心才能聽到真心。

你在周圍人眼裡是個「戲精」嗎?

每個人對自己的判斷都難免有失偏頗。

跟自己相處了幾十年,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自我認知和現實之間的誤差到底有多大?你在周圍人眼裡是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戲精」?幾乎沒有人會直接告訴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塔莎·歐里希寫過一本書叫《最大的錯覺》,這本書會告訴你,怎樣能聽到別人對你真正的評價。

一、越自信的人,能力就越強嗎?

我們周圍,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無法正確地看清自己,這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不像我們之前以為的那樣,只是一種認知,它更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讓我們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它分為內在自我意識,和外在自我意識。

內在自我意識,包括我們自認為自己重視什麼、喜歡什麼、對什麼事情有熱情、想做什麼事情、喜歡什麼樣的環境等等。「有內在自我意識的人」能夠準確了解自己,會生活得更有激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也就是缺乏內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會生活的更糾結、更痛苦。

外在自我意識,就是了解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擁有外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能夠準確地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待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而缺乏外在自我意識的人,往往表現的沒有自知之明,過於自戀,不怎麼招人喜歡。

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研究者丹妮·卡尼曼說過:「人類擁有一種近乎無限的能力來忽略自己的無知。」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幽默、更有趣、更優秀。科學家們將這種心理稱為「優於平均效應」,就是說大家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

其實,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在最近做過一次調查,他們問了1000位工程師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出人意料的是,超過33%的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業界可以排到前5%,更驚人的是,只有一位工程師表明,自己的業務水平可能低於平均水平。

心理學家表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我們對自己潛能的自信。

事實上,能力越差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越好。一個看起來超級自信的人,很可能遠遠高估了自己。

二、經常自省的人,更有自知之明嗎?

《最大的錯覺》里還提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說法,「經常自我反省,就能認清自己」這個觀點是騙你的!

經常自省,卻不能用恰當的方式反省,反而會更加困惑。那麼該怎樣自省呢?

很多人在自我反省的時候,常會問自己「為什麼」,但是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為找到一個自認為比較滿意的答案,然後停止繼續追問了。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找到的這個答案是不是最合理、最正確的呢?一旦這個答案是錯的,那後面你很可能會為這個錯誤答案埋單。

有幾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請兩組人穿過兩座橋。實驗人員請來一位美女站在橋的盡頭,當被測試者穿過這兩座橋後,橋頭的美女會請他們填寫一張調查問卷,並假裝無意地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留個聯繫方式進一步了解彼此。兩組人經歷的一切過程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座橋是公園裡普普通通的石頭橋,而另一座則是距離地面約80米的木頭弔橋。

結果,在跨越公園石橋的那些人中,只有12%的人留了電話,表示願意進一步了解彼此;而在跨越弔橋的人中,這個比例高達50%!當心理學家追問原因時,跨越弔橋的大多數人表示,那位女士很漂亮,他們見到那位女士的時候感到開心甚至興奮。但其實,這種感覺只是他們成功跨越那座危險弔橋所帶來的。

相比於問自己「為什麼」,作者提出了一個更容易幫助我們找到內在自我意識的問題,就是問自己「是什麼」。比如剛才的實驗中,如果那些男士在反思的時候,問的不是「我為什麼會留下聯繫方式」,而是「我在整個過程中的感覺是什麼」,那他們就更容易得出真相。

三、教你幾招竅門,聽到別人的真心

我們基本上很難聽到別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

即使是親人或者形影不離的朋友,在當面評價你的缺點時也多多少少會有所保留,更何況是那些普通的朋友或者同事了。

但我們確實需要了解別人的看法,畢竟一般情況下,他人的看法更客觀。

就像你在工作時間去了趟洗手間,回來的時候腳上粘了一張衛生紙,一路帶著這張衛生紙回到工位,去見客戶或者領導……其他看見的同事也許都在偷偷笑你;你的客戶或者領導或許會因此覺得你有點邋遢,降低對你的印象分……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如果有誰在看到那張紙的時候立刻告訴你,那後來的這些尷尬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那張「粘在鞋底兒的衛生紙」,並且通常,我們自己都是最後看到這張紙的人。

既然別人不會主動跟你分享對你的真實看法,那麼你就應該主動出擊,真誠地詢問別人於自己的看法。不過這可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1.首先,我們要選對合適的對象。

你一定遇到過那種經常吐槽別人、什麼都看不上的「毫無愛心的批判者」,還有那種說話總是小心翼翼、很少發表自己看法的「從不批判的愛護者」,這兩類人都不適合對你說真話。我們應該尋找的是那些「富有愛心的批判者」。他們應該和我們互相信任,並且他們願意且敢於幫助我們。

2.接下來,我們就要選出恰當的問題來詢問他。

問題一定要具體,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假設你問一個朝夕相處的同事,「你覺得我在工作上表現的怎麼樣」,他可能會一頭霧水,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但如果你問的是「你覺得我在工作上足夠細心嗎」,他可能會回憶出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告訴你答案。

3.最後的竅門是:每次談話只專註於一兩個有效的問題。

一次性聽到太多的負面評價會讓你感到不太舒服;日後改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很容易半途而廢。當對象和問題都準備好了以後,就差選一個正確的時機了。你可以選擇一個悠閑的晚上,約你的提問對象一起吃個晚餐。

在大家都比較輕鬆的時候,告訴他,你想要了解自己,需要他的幫助,然後拋出你的問題。因為共進晚餐是一項親密的行為,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中氛圍不至於變得太尷尬,而你也更容易接受對方對你的批評。

15分鐘為你講完《最大的錯覺》整本書的乾貨

『閱讀時差』欄目,

帶你快人一步了解全球前沿新知

中信書院全力打造的『閱讀時差』,希望用中信出版持續30年專註全球知識與思想市場的經驗,為你「海淘」到這個地球上最新最優質的知識

原價

299

哲學園專屬優惠

199

每天僅需0.55元

這裡有一份動態實時更新的全球前沿認知清單,每年從清單里精選250本前沿新知圖書,由專業領域講書人把每份知識變成一個音頻,15分鐘就能交付給你。再附贈一份不少於2000字的文字版知識筆記,幫你在不方便聽音頻的場景下完成知識獲取。讓你每周都能快人一步更新自己的認知模塊,打造屬於你的核心知識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仍要閱讀齊格蒙特·鮑曼?
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哲學的現代開展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