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5上乘範本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5上乘範本

總第1078期;歡迎關注。

魏碑楷書以其風格多樣為當代書壇所矚目。其甚至超過唐楷,成為當代楷書創作取資最為廣泛的學習文本。其技法從生拙到精熟,亦有著廣闊的取法空間,大大拓展了唐楷技法諸家體系的審美成規。在眾多的刻石遺存中,從風格與技法來分析,大致可分為「平城體」「龍門體」「邙山體」「雲峰體」等幾種。其中,北魏遷都洛陽後的龍門造像題記與邙山諸皇室墓誌最為突出。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刊登中國書協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李庶民的系列講座《〈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析要》。在此講座中,作者將對「龍門體」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進行風格與技法方面的分析,以期讓讀者對魏碑楷書中方筆一類的風格與技法有進一步的了解。

此文原連載於《中國書畫報》,特此鳴謝!——編者

十三|結字奇崛的《慈香造像記》

《慈香造像記》全稱《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位於龍門石窟慈香窟,刻於北魏神龜三年(520)三月。此造像記文字10行,滿行11字,可辨識者九十餘字。

《慈香造像記》拓片局部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慈香》《安定王元燮》峻盪奇偉為一體。」又說:「《慈香》如公孫舞劍,瀏亮渾脫。」還說:「《慈香造像》體出《夏承》,其為章也,龍蟠鳳舞,縱橫相涉,闔辟相生,真章法之絕軌也。其用筆頓挫沈著,筋血俱露。北碑書無不骨肉停勻,筆鋒難驗;唯此碑使轉斫折,酣縱逸宕。其結體飛揚綿密,大開宋明之體。在魏碑中,可謂奇姿詭態矣。」這裡說「《慈香造像》體出《夏承》」似有隔皮猜瓜之嫌,推為「章法之絕軌」亦覺溢美。但《慈香造像記》在《龍門二十品》中確有其獨特之處。康有為認為:「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此乃愛屋及烏之論,不免有誇飾之處;但若用於《慈香》則甚合。

《慈香造像記》用筆在「龍門體」的方峻體系中融入了圓轉的楷書筆法和行書筆意,筆勢舒展波拂、遒勁圓轉。其結字有破體雜糅意味。如「曰」「比」「丘」「一」「夫」等字具有「龍門體」的方峻特徵,而「乃」「仰」「及」「萬」等字則顯現出醒豁的圓厚筆法。碑中更多的字是方圓互用、動靜相參,以及隸、楷、行參差交錯,略無一定。此造像記刀法的流利圓轉、輕鬆自如是其他刻石比不了的。正因為如此,在那不經意甚至潦草之中便多了幾分行書的意味。當代書法理論家祝嘉在《書學論集》中評《慈香造像記》「在北碑中結字是最奇的一個」,即是指其體勢多變。他說:「此刻確極高妙,但平時不注意書法的人一下子未必能了解它的好處,多玩自漸知其妙。所以多看是可以的,不必急去學步。恐畫虎類狗,用力沒有好處。它的高妙處是千變萬化,筆畫則肥瘦兼用,結構則疏密並施,以斜為正,時縱時斂,雖筆畫極細處仍然沉著穩實。而姿態飛舞,精神煥發,集北碑之長於一身,實為稀世之珍。」又說:「全文都極勁秀,結體拙而實巧,畫到極細處仍然剛健如鐵,自由自在,得天然之美,在北碑中是最超異的一個。」不過,《慈香造像記》中的異體字、錯字、訛變之字的比例也是《龍門二十品》中最高的。它全文不足百字,錯訛之字佔了十分之一強。

十四|神情悠閑的《法生造像記》

《法生造像記》全稱《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位於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刻於北魏景明四年(503)十二月。此造像記文字11行,滿行13字,總計142字。河南省文物局編《河南碑誌敘錄》謂此刻「字體通篆隸,兼行草,備方圓。其用筆頓挫沉著,筋血俱露,筆鋒難驗,大開隋唐真書之先河。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其『濃華麗美,並祖鍾風』。」當代古籍版本專家楊震方在《碑帖敘錄》中稱《法生造像記》「用筆柔軟,極調和」。然而,祝嘉《書學論集》則說:「《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和《北海王元詳造像記》《法生造像》《優填王造像》四種,都是《龍門》中較為薄弱的,所以放在後面。也就是說可以不學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不免讓人疑惑,到底應該相信誰?這其中既有審美差異和識見高低的原因,又有個人偏見的緣故。

《法生造像記》拓片局部

祝嘉《書學論集》說:「《法生造像》有百三十七字(此誤,實則為142字)。此刻幾全用圓筆,筆畫薄弱,結構松疏,在《龍門》中自屬下乘。多用圓筆,與《龍門》的方筆也不同格,是另一流派。魏碑無體不備,多用圓筆,也不足怪。《石門銘》《鄭文公》《六十人造像》都是圓筆字,各逞奇觀。字的優劣,原不在此。」又說:「這裡雙鉤的字仍然有勁健綿密的。『日』字右角用兩折,為方筆法,字也峻整。兩個『今』字尤為蒼勁朴茂,仍很可愛。至於分行布白,也知變化,確不是唐以後的作風。神情悠閑,氣象和平,也不是無可取的。雖雄偉無存,而章法自然,也不是唐碑所能有。」祝嘉此論不免矛盾重重:他一面說此造像記「筆畫薄弱,結構松疏,在《龍門》中自屬下乘」,一面又說它「神情悠閑,氣象和平」及「章法自然」。試問這種中和美的境界,古今書家又有多少人能臻至?

《法生造像記》意態從容、用筆嫻雅、結字自如、章法平和,與其他被刀鑿斧削而遮掩了用筆的石刻相比,更容易見到作者書寫時的筆意,更方便我們在臨習時「透過刀鋒見筆鋒」,還原紙上書寫的筆情墨韻。我覺得它在《龍門二十品》中屬於上乘。書法的高下不僅在於是否具有點線、外形的藝術張力,更在於是否具有高韻深情。我們今天不應再輕信前人在碑學理論影響下的偏見。其實,連碑學理論家也深知書法高下、雅俗、優劣、清濁的區分不僅在於表面形式,更在於其內在的韻味、品格和精神。

十五|取《優填王》而代之的《馬振拜造像記》

《馬振拜造像記》位於龍門石窟古陽洞頂部,刻於北魏景明四年(503)八月。此造像記額頭有「邑子像」三字,正文9行,滿行15字,其中最後兩行剝蝕嚴重,計存較完好的有120多字。

《龍門二十品》中最初並無《馬振拜造像記》。清人方若《校碑隨筆》以為《優填王》為唐刻,遂以《馬振拜造像記》取代之。唐刻必不如北魏諸刻是康有為等碑學理論家的偏頗之見。無論唐刻還是北魏諸刻,優者自優,劣者自劣,更何況《優填王》未必就是唐刻。

因為《馬振拜造像記》是後取代《優填王》而入《龍門二十品》中的,所以康有為、祝嘉等人早期有關《龍門二十品》的著述中並沒有關於此造像記的評述。書法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一般是在確定了字體體系與書體時代後進入到字形與字勢的具體分析中。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下面我們不妨以新方法對《馬振拜造像記》的風格與技法作一分析。

《馬振拜造像記》拓片局部

一、字型與字形。《馬振拜造像記》的字型屬斜畫緊結一類,方峻朴茂、動靜相輔。字形以方闊為主調,如「興」「孟」「顯」「歡」「標」等字;但在主調的統領下,又不拘於一格,而是因字立形,略無一定,如「日」「主」「皇」「神」「楊」等字之收斂及「劉」「野」「董」「定」「達」等字之疏放。

二、字勢與字軸線。《馬振拜造像記》字勢以橫勢為主,這不僅與其字形以方闊為主調有關,還與其大多數字的主筆都在橫畫和捺畫上有關,如「五」「卅」「造」「興」「孟」「天」「路」「定」「道」「遵」「達」等字。甚至一些外輪廓呈長方形的字的主筆也都在橫畫上,如「董」「貴」「平」「陽」等。而此造像記中字的中軸線多是向左傾斜,這與較為垂直的行軸線形成了動靜相參、起伏照應的律動感。

三、字的重心與支點。《馬振拜造像記》字的重心多數較低,加上字的支點較穩妥,故給人靈動而不失沉穩的感覺。如「月」「主」「馬」「振」「興」「劉」「吳」「文」等字的底端部分支在水平線上,就猶如人的雙腳立於平地之上。一些欹側較大的字,如「石」「平」「高」等,在眾多穩定的字與行軸線的統領下,雖顯得活潑調皮,卻沒有破壞整體的秩序感。

四、用筆方面。《馬振拜造像記》以方筆為主,橫畫大多方起方收;一些銳出的角是刀工所致,因此我們臨寫時不必太刻意於此;撇和捺波勢清晰,與緊結的中宮形成斂放、聚散的對比,非常生動;點畫多呈三角狀,亦與刀刻有關;轉折處以方折為主,間用圓轉,如「邑」「那」「為」等字的圓轉用筆豐厚而勁健,很是優美。

《馬振拜造像記》大部分文字保存較好,是學習「龍門體」的上乘範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他是清初畫壇「四王」之首,一手隸書更是厚朴古雅
警惕!這些目前流行的書法「理論」可能有問題

TAG:書法入門 |